首页 百科知识 熟练使用复盘文化

熟练使用复盘文化

时间:2023-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小看着父亲创办联想,柳青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熟悉并理解了联想的复盘文化,当自己开始经营实业的时候,联想的复盘文化也被柳青应用得得心应手。公司的利益、用户的利益,始终被柳青摆在第一位。因为熟练地掌握了复盘文化,“滴滴出行”每一天都在进步,并且敢于尝试一些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事物。

从小看着父亲创办联想,柳青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熟悉并理解了联想的复盘文化,当自己开始经营实业的时候,联想的复盘文化也被柳青应用得得心应手。

复盘原本是围棋中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把下过的棋再过一遍,检查每一步走法当中的优劣得失,让棋艺因此得到提升。

在柳青看来,所谓复盘,是应该养成的反思习惯,是一种自我的学习方法。当围棋术语应用到企业管理,让每一个局部在不停的复盘过程中演变出一些程序规律,让公司在遇到类似的状况时,能够知道如何应对,同时找到一套或者多套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公司当前所处的局势做到准确地判断,并且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因此,复盘文化的最大意义,就是能够对公司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

在父亲的影响下,柳青将复盘当成了一种习惯,时时刻刻都在做,通过反思自己找出问题的原因。身为企业高管,她必须不停地追问自己,究竟有怎样的目标,希望企业达到怎样的局面,这样才能从当前的环境中跳出来,站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引导企业向更高的层面发展。

有时候,柳青也会对联想的复盘文化进行分析,了解联想的复盘文化究竟有哪些发展阶段。她了解父亲的个性,他是一个喜欢静静思考的人,联想集团最初上市的时候,父亲正是通过冷静的思考,以及与董事会成员的商议,对企业的战略进行了近乎颠覆的改变。于是,有人说,那个时候的联想,处于领导个人价值观阶段。

2000年,柳青从北京大学毕业,正为出国留学做着准备。当时,父亲一直忙着创立联想投资,柳青几乎每一天都看着他做复盘。当时,他将联想从1984年到2000年所有的重大战略决策全部重新过了一遍,其中既包括成功的决策,也包括失败的决策。从成功中找方法,从失败中找原因,这也是联想复盘文化的群体自发阶段。

父亲的这些做法对柳青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从事风险投资行业时,她也会参照父亲当时的基本方法:“一个行业能不能投,要做到事为先、人为重。”

在决定是否为一家企业投资的时候,柳青会先从宏观角度考虑问题,看这个企业所从事的行业是否具备长远的发展前景;之后,再去探寻微观层面,看这个企业本身的基本商业模式,是否具备持续盈利的能力。除此之外,她还要观察企业的创办者和高层领导,看他们是否有追求以及学习的能力和胸怀,还有他们之间是否善于合作。

柳青记得,真正让联想的复盘文化上升到战略层面,还是从2005年开始,那也是联想复盘文化的总结提炼阶段。

当时,柳青已经进入高盛工作,联想则正忙着并购IBM电脑,在那段时间里,柳传志将联想的文化进行了重新梳理,总结出了一套核心的价值观和方法论。

当联想进入全面推行复盘文化的时候,已经开始朝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柳青记得,2009年的时候,父亲重新回到联想集团担任董事长,主要负责文化建设工作。两年以后,集团的发展趋势大好,可是许多外国同事认为这只是因为市场形势好转,与文化建设毫无关系。

不过,经过一番分析之后,大家终于认识到,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并没有联想集团的业务增长快速,大家这才认识到复盘文化的重要性,并且经过一番梳理,复盘文化终于被做成了模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

每当在事业发展阶段遇到瓶颈,柳青就会仔细地回想一下联想复盘文化的精髓。她认识到,其中最精髓的部分,就是“初心”,复盘的目的,就是不忘初心。在做事情之前,柳青也会思考,自己究竟是想要做成一件事情,还是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成。只有后者,才能称之为对得起自己的初心。

柳青知道,虽然父亲提倡复盘文化,却并不提倡总结,因为他认为只有不停地复盘,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加踏实。

从父亲提倡的复盘文化中,柳青也学会了实事求是,凡事都用事实说话,哪怕是一个数字,都要追究它的来源。

柳青记得父亲说过一句话:“70%的实践怎么转化成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通过复盘。复盘在联想本身就是人才发展的方式。”柳青始终牢记着这句话,并且在培养人才成长方面,也尽量将复盘文化代入其中。

几乎每时每刻,柳青都会尽量将复盘文化使用在工作中,无论是制定一个大的战略决策,或者是部门之间开一个小小的会议,她都要尽量复盘是否完成了曾经制定的目标,完成的过程究竟如何,中间发生了怎样的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那些没有克服的困难又是因为什么原因。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不会因为制定了错误的目标而走弯路,甚至当有些事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复盘能够帮助柳青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她不仅自己经常把复盘文化应用到工作中,也影响着与自己共事的“滴滴出行”高层领导们,大家从上到下地形成统一观念,再以身作则,反复地灌输给员工们。

柳青觉得,复盘文化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也是一种提升组织智慧的手段。在行动之后进行不断的反思,可以提炼出思想和经验中最精华的部分,让行动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

掌握复盘文化中的精髓,可以了解到成功或者失败的真正原因,曾经犯过的错误不至于再犯,甚至有可能将失败转化成财富,同样也将经验转化为一种能力。

在使用复盘文化的时候,柳青也时刻牢记着其中的原则。无论做出任何承诺,一定要提前想清楚,只要做出承诺,就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兑现。

公司的利益、用户的利益,始终被柳青摆在第一位。因为熟练地掌握了复盘文化,“滴滴出行”每一天都在进步,并且敢于尝试一些从来没有人尝试过的事物。

联想的复盘文化包括开放心态、坦诚表达、实事求是、反思自我、集思广益几个方面,柳青已经能够做到熟练运用。公司每前进一步,她都会思考一下当初期望的结果是什么,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并且从中总结经验和规律,但却从来不轻易地下结论。

一个失败的企业管理者,总是会自己欺骗自己,而不愿意实事求是,他们很少注重实际的内容,不喜欢从成功和失败中找原因,做许多事情只是为了走走过场,或是流于形式,喜欢推卸责任,或者追究别人的责任,强调客观理由,而不是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剖析找出自己身上的不足。

柳青不能允许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她更喜欢从事情中找出本质和规律,而不会不经过思考就简单地下结论,最终采用了错误的方法。

身为企业管理者,柳青将自己当作一个承上启下的个体,只有自己熟练地把握全局,才能教导员工怎么做。哪怕是一件小事,她也喜欢在行动之后及时地复盘,再对接下来的方案进行改进。如果是一件大事,她更是要定期地进行复盘,短则半个月,长则一个月。为的就是能够做到对目标和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

她常常喜欢进行自我提问,比如问问自己当下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有哪些解决问题的机会,这些问题和机会又会涉及哪些方面。再根据这些问题和机会衡量自己的目标是否正确,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制定正确的方案,规避其中的风险,找到准确的点,进行监控。尤其是在事情结束之后,她最喜欢对结果进行复盘,通过回顾的方式对结果进行评估。

甚至每走一步,柳青都会复盘一下这步是走对了还是走错了,这步会对最终的目标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中的哪些细节又值得好好地回看和研讨。

当初,联想通过四个阶段的复盘文化影响了一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柳青也从父亲提倡的复盘文化中找到了公司战略的得失与难点所在。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滴滴出行”已经成了全球最好的出行平台,这让柳青得到了巨大的安慰。不过,这并不是她加入“滴滴出行”的最终目标,因为她的初心从未改变,让城市交通出行变得更加美好的梦想依然存在。

因为这颗初心,才有了“滴滴顺风车”的诞生,它是为了缓解上班的早晚高峰而生的,考虑得更多的是公众的利益。因为节省了人们上下班的时间,也就等于让有价值的生命得到了延长。

许多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在为了工作而奔忙,每天有大量的时间花在上下班的路上。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上下班路上浪费的时间,就等于是在浪费生命。

“滴滴出行”曾经列出这样一个公式:“每天早晚高峰各堵1小时,从22岁到80岁,有30624个小时堵在路上,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8小时陪伴家人,30624/8=3828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在早晚高峰被堵在路上,每个人可以多出3828天来陪伴家人。换算成年份,则是10.5年。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的数字,我们的一生将会在路上浪费十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个人的一生,又会有几个十年?为了把这十年的时间抢回来,“滴滴顺风车”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这十年,人们也会自发地选择乘坐“滴滴顺风车”。这就是为了让乘客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用户的价值,是柳青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事情。只不过,十余年的风险投资行业经历也让她养成了谨慎的个性,许多计划在没有尘埃落定之前,她从来不会轻易地对外界提及。

当交通出行软件越来越为用户广泛使用,政府对其也必将实行一定的监管和改革,面对政府监管,柳青并不畏惧,相反,她甚至十分赞成这种“温和的改革”。

截止到2015年,“滴滴出行”的出租车司机数量已经达到135万,专车司机数量达到200万,顺风车司机数量达到460万,代驾司机数量达到100万。每天,在滴滴平台上的出租车订单可以达到300万人次,专车订单400万人次,顺风车订单60万人次,代驾订单50万人次。与此同时,“滴滴出行”的巴士业务在北京和深圳已经开通了500条路线。

柳青曾经对国内的交通出行数据做过许多次统计,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每天有3800万人次乘坐出租车出行,8亿人次用车出行。而“滴滴出行”每天能够提供的服务,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而这一点,则需要借助移动互联网变革的力量。

柳青说:“交通的问题在中国仍然严峻,‘衣食住’其实已经被互联网深化了,但出行还远远不够。”

当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则立刻发布了决定推进实施“互联网+便捷交通”和“互联网+高效物流”专项行动的计划,这是对移动互联网改革的一次推动,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对专车的整治行动将会停止。

许多城市依然将专车当作非法运行的黑车,甚至在北京,也会经常出现专车被当作黑车罚款的事件,在2015年上半年,专车的罚款金额就已经超过2000万。

不过,柳青一直没有放弃与政府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因为“滴滴出行”与政府之间也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改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和能源短缺的状况。

为了改善这些状况,政府也制定了许多政策与方法。不过,在许多城市中,这些问题依然严重,许多方案在现实面前,力量显得有些微弱。柳青希望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与共享经济的模式,拿出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在柳青心中,互联网出行解决方案最终的受益者是用户,用户可以通过“滴滴出行”的平台,获得更好的出行体验,司机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获得更多的收入。

在“滴滴专车”最初诞生的时候,很多人认为这将颠覆出租车市场,可柳青却并不这么认为,她从不否认出租车的优势,例如司机更熟悉当地的交通路况,收费价格统一,并且可以开具发票,等等。但是柳青也同时认为,出租车的确也存在一些不足,服务有可待提升的空间,而“滴滴出行”创造的平台,不仅不会让出租车司机没饭吃,反而会提升出租车司机的收入和服务质量。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竞争对手的出现是永远都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快的打车”和Uber日益强大的时候,人们都在关注着柳青,想要看看这个跨行业的女高管如何让“滴滴出行”在竞争中获得胜利。

几乎在“滴滴出行”推出的每一个服务领域,都有许多竞争对手出现,有人将“滴滴出行”面临的状况形容为“腹背受敌”。而柳青对于这些状况的解决方式,明显带有女性的特色,她能够将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对竞争对手采取“化敌为友”的政策。

当初面对Uber提出的收编要求,程维和柳青也分别请教了一些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人士,其中就包括创立腾讯的马化腾和创立阿里巴巴的马云。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不过,大多数人的意见都赞成“滴滴出行”不接受Uber的收编要求。有人建议打持久战,有人建议打游击战或者正面战,并且也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战略指导意见。

不过,无论是哪一种战略,都要求“滴滴出行”迅速地用一流的互联网技术来武装自己,只有让自己的“军队”变得正规化,才能不惧怕任何一个竞争对手的挑战。对此,柳青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为融资军备战、公关战、补贴战暗暗积蓄着力量。

当时,“滴滴出行”的竞争对手不止Uber一家,有人也开始替“滴滴出行”操起了心,担心竞争对手太多,战线拉得太长,对“滴滴出行”的发展不利。

柳青对此却似乎信心满满,她说:“我觉得今天完全不是谁要做‘江湖霸主’的概念,每天八亿多人次的出行规模,移动互联网改造出行才刚刚开始,还没到相互抢地盘的时候。”她还说,“我们的新业务出来,进入新的城市,都是因为自己有了大数据分析倒推。一个新领域如果有人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们不排斥合作。”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滴滴专车”“滴滴拼车”“滴滴巴士”等业务,都是“滴滴出行”与这些服务的开创者一同合并经营的。因此,对于竞争对手的出现,柳青才能有如此强大的底气。

在柳青的意识中,她将不同的业务进行了不同的比喻。比如出租车业务被她比喻成“招待所”,快车业务被比喻成汉庭或如家一类的“连锁商务酒店”,专车业务被比喻成“五星级酒店”,拼车业务则被比喻成“家庭旅馆”。

对于每一种全新开通的服务,“滴滴出行”几乎都曾经在最初用补贴的方式作为吸引用户的噱头。不过,现实给出的结果却是,只要补贴开始减少,订单量就会随之减少,柳青却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对“滴滴出行”来说,采取补贴的方式,就像是一个开荒的过程,柳青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达到一种规模效益。

这种规模效益很快就显现了,截至2015年10月,“滴滴出行”的出租车业务已经覆盖全国400个城市,专车业务覆盖110个城市,代驾业务覆盖全国80个城市。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城市,“滴滴出行”都会根据当地的人口数量、经济的发达程度、交通资源的分布情况,以及自身的运营能力,进行服务的开展。一般来讲,“滴滴出行”都是以出租车业务作为切入点率先进入一个城市,专车和代驾等业务则会紧随其后开展起来。

有人曾经问过柳青,为什么国内的一些三四线城市还没有开展快车和顺风车的业务,柳青的回答是:“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柳青的个性极其沉稳,无论做任何事情,她都不急不躁,创业也是如此,在做足充分准备和努力的同时,她也喜欢遵循“顺其自然”的规律。

“滴滴出行”在国内的业务已经开展得顺风顺水,在国外的业务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并且有些业务已经在国外进行了尝试性的开展。虽然柳青说有些业务依然对外保密,不过她也提到,“滴滴出行”的全球化战略之一就是合作。尤其是在海外业务方面,更会以合作为主。

从经营实业的那一天开始,挑战就与柳青如影随形,“滴滴出行”的业务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柳青身上的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她希望,无论“滴滴”开展了多少项业务,这些项目和部门都能融为一体,让服务能力、产品供能、技术实现完全匹配。她更希望不同的项目和部门之间可以实现互补,就像她与程维的关系一样,用互补的方式让“滴滴出行”这个整体变得更加强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