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经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批准,戴芳芳等3名候选人参加了在黑龙江亚布力举行的第23次国家南极考察冬训。5月20日,在收到德方首席科学家迪克曼教授签署的邀请信后,戴芳芳开始了极地之旅的征程。“接过邀请函的时候,我的腿都软了,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得知自己能够去南极考察的消息后,戴芳芳难掩心中的兴奋,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她就马上与亲朋好友分享了这个喜讯。
然而,芳芳并没有沉浸在这个喜悦中无法自拔,作为中国首位前往南极科考的在校本科女大学生,芳芳感受到更多的是前所未有的责任与强烈的求知欲。
南极考察正式开始之前,戴芳芳在中方导师——我国著名极地科学家王自磐教授的带领下,搭上了飞往德国AWI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的飞机。为期28天的学习进修,主要让戴芳芳熟悉情况,了解研究所的科研设置条件,与课题组主要成员接触,学习与课题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进一步提升语言、专业知识、实验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为南极考察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2006年8月24日,戴芳芳和来自11个国家的科考人员终于登上了停靠在南非开普敦港的“极星号”科学考察船,为期66天的南极考察正式开始了。
两个多月的南极科考前期,戴芳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语言交流不便、学科专业知识缺乏和体能不支等诸多困难。她清楚地知道,只有适应在南极的生活工作环境,才能更好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虽然南极环境非常恶劣,极地考察相当艰苦,但也的的确确是对人的意志和毅力的一种考验,更是对自身胆量和勇气的一种磨炼,最终戴芳芳坚持了下来。
在德国“极星号”南极科考船上,每个人都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而戴芳芳要做的就是测定叶绿素的含量。虽然极地海域被海冰大面积覆盖,但戴芳芳通过对海冰中叶绿素含量测定等手段,确认了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没有因此削弱或停顿。这也诠释了全球气候变暖与极地海冰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本科生参与到科考过程中无疑是光荣的,可是过程却无比艰辛。戴芳芳除了完成自己的海洋生态组的课题研究,还充当了海冰物理组的助手,多次在零下30℃的低温中,在如刀割般的寒风中,踏上极地冰原进行采样。
“踏上冰原,第一感觉就是冷,寒风贴着冰面呼啸而来,刮得脸就像针刺一样疼。积雪没过了膝盖,我只能一步一步往前挪。在冰上工作很累,全身保暖服装一层又一层,一动就大量出汗,一停就觉得汗水冰冷。记录观测数据时,我只能戴薄薄的手套,一组数据记完后,赶紧将手插回厚厚的大手套中取暖。短短75分钟的冰上作业,虽然又苦又累,但我会终生铭记。”戴芳芳说。
“南极环境研究的许多学科,对我来说是全新的东西,我只有比别人少休息,少睡觉,多学习,才能迎头赶上。在导师们的指导和队友们的帮助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知识的积累,我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后来,我基本能够听明白整个报告的内容了。这也让我在后来的考察中减少了很多阻力。”戴芳芳回想起当时的南极之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表情:“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大家准备的各种惊喜中,我度过了在南极的第一个生日。在生日当天首次踏上南极冰原并进行冰上作业,这是我送给自己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会永远记得。”
“南极之行不仅让我学到了科学考察的严谨态度,更让我学会了如何在国际友人面前展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它是我另一个故乡,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去一次这个让我深切怀念的地方!”戴芳芳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