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工程显身手
青藏铁路水文地质调查钻井现场
毛泽东曾经指出,地质工作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是地下侦察兵,“地质工作做不好,一马挡道,万马不能前行”。地质找矿如此,但凡涉及“动土”的建设工程项目,都需要首先进行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就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地质问题,查明各类工程场区的地质条件,对场区及其有关的各种地质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预测在工程建筑作用下,地质条件可能出现的变化和作用,选择最优场地,并提出解决不良地质问题的工程措施,为保证工程的合理设计、顺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秦汉以来,边防要塞、万里长城、古庙、郡城、宫殿等的修建,都积累了许多工程地质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给后人以很大启示。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着经济建设的热潮,工程地质在甘肃省的交通、水利、水电、厂矿建设等重要项目中,都发挥了“先行官”和“地下侦察兵”的作用。
铁路机场勘察忙
1950年7月10日,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陈云签发文件,责成西北财政经济委员会转告西北地调所于年内开展工作。西北地调所立即派出梁文郁、关佑蜀、戴天富三人带领有关人员组成“天兰”、“兰肃”、“天成”三个铁路沿线工程地质调查队,同时明确提出调查工作需解决路基的土石方的地质与岩石、挖方的边坡、隧道的地质及岩石、水泉、桥涵地址的地质与河道的变迁等问题,并迅速在这三条铁路沿线开展了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年末,“天成”、“天兰”两调查队分别提交了工作总结报告,“兰肃”调查队完成了沿线的乌鞘岭比较线的调查工作及河口黄河铁桥桥基之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1951年3月举行的西北第一届学术会议上进行了学术讨论。
1995年,原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勘察院完成了“兰州中川飞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工程地质勘察”项目。该院运用工程物探、地质雷达和钻探等新技术、新方法,完成甘肃中川机场扩建及飞行区跑道综合工程地质勘察。1998年,完成了敦煌机场跑道工程地质勘察。查明了机场隐藏的掏沙坑、古井、沟道、残石碴堆积及地面盐渍化、石膏土的分布埋藏状况、厚度、密度等,为机场扩建和跑道施工提供了翔实的依据。经西北航空公司兰州分公司组织专家审查,质量达优。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在青藏铁路建设中,甘肃省地矿局的干部职工冒风雪、战严寒,完成了青藏铁路格尔木至唐古拉山口段路基、桥基、涵洞等工程地质详勘和冻土层勘察施工研究,其成果经兰州铁路局、铁道设计院审查通过,为青藏线铁路施工设计提供了资料依据。
引洮工程搞详查
1959年9月—1966年12月,甘肃地质局开展了引洮水利工程总干渠(古城—大营梁)工程地质详查。
引洮工程位于甘肃省洮河中上游洮河东岸,岷县古城—定西大营梁间,涉及甘肃中部严重缺水干旱地区5个地市、11个县区、155个乡镇,旨在解决41万城镇人口、114万农村人口和249万头牲畜的用水问题,改善3882万亩农田灌溉,是一项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惠民工程。
引洮总干渠是引洮工程第一期工程,从引水口古城引洮河水1.95亿立方米,沿洮河东岸山地丘陵斜坡迂回前进,穿过宗丹岭、关山梁献猫岭两座隧道,最终到达大营梁,全长600公里。总干渠沿途崩塌、滑坡、泥石流沟发育,全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为按期完成任务,甘肃地质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组建了近50人的工程地质详查分队。勘探工程为探槽、试坑、竖井、钻孔。工程地质测绘主要调查地层岩性、产状、断层与软弱地层、滑坡、泥石流的分布与渠道开挖的关系,自然边坡坡度、高度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为渠线设计提供依据。
按照引洮指挥部“边定线、边勘察研究,边施工”的要求,在详查过程中,发现难以克服的工程地质复杂地段,应及时提出改线方案建议,报指挥部参用。地质队员克服了冬季施工的种种困难,按期完成了总长600公里、宽5公里的带状工程地质详查任务,完成的主要工作量是:1∶5万工程地质测绘3000平方公里,1∶5000工程地质测绘1200平方公里,钻探1500余米,竖井500余米,及时为“选线、定线”提供了工程地质资料依据,受到了引洮工程指挥部的好评。
1958年,工程地质勘察主要进行了祁连山区二十余处山口水库的选址。1971年—1975年,甘肃地质局水文大队共完成祁连山13座出口水库坝址的工程地质勘察。1992年,甘肃地矿局环境地质监测总站完成了“黄河梯级开发盐锅峡—黑山峡段工程地质调查评价”。
为厂矿选址做贡献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厂矿和军工等建设项目中开展了大量的工程地质工作,其中有重大影响的是陇西334工程。
334工程是集山地工程、厂房建设、供水工程为一体的综合工程项目。1970年,甘肃地质局责成甘肃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承担该项目的工程地质工作,主要任务是对山区厂区726平方公里的范围进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综合勘察,为334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料依据。1971年初,甘肃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组成陇西334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勘察分队,进行了测绘、水文物探、测量、钻探试验、原位测试取样等,取得了工程建设所需的工程地质资料,先后共完成1∶1万~1∶5万综合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绘面积726平方公里,投入钻探工作量1157米。1972年年底提交了“334工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经1974年回访,334工程已全部投产,运行良好,已发挥其有效功能。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针对金川、白银等大型露天矿场边坡稳定性等问题,开展了矿区工程地质勘察。1958年—1960年,对酒泉卫星发射基地进行了工程地质勘察。1961年以后,地矿、冶金、煤炭部门的专业队伍,经过精减、下放,缩短了战线,矿区工程地质工作随之减少,保证了金川、白银、窑街、靖远、华亭等重点矿区的工程地质勘测,满足了矿区先期建设设计的需要。
高速公路除险
为全省规划布局提供依据
1983年,甘肃地矿局根据地矿部下达的项目任务,安排水文一队、水文二队开展“全省工程地质调查与远景区划”工作,该项目主要是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工程建设项目规划与布局提供区域性工程地质依据,并为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主要任务是通过调查收集城建、水利、交通等部门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地质地震部门的区域地质、构造与地震资料,按照工程地质区、亚区与工程地质类型等编图原则,在甘肃省出版的《1∶100万地质构造图》基础上,编制“甘肃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及说明书。经过三年的资料收集、分析整理,分别编制了甘肃西部和东部的工程地质远景区划图。最后,由水文一队于1986年7月统编,完成了《甘肃省工程地质远景区划图》及说明书,同年12月经地矿部审查验收。
该项成果重点对全省工程地质条件分区进行了论述,并按“稳定区、基本稳定区、次稳定区和不稳定区”评判内容原则,对全省国土面积分区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适宜建筑区、较适宜建筑区和不宜建筑区的建议与防范措施,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城镇、工矿企业建设发展规划提供了宏观工程地质依据,为进一步开展工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1993年—1995年,由甘肃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承担、地方城建部门协作,开展了“全省地级以上14个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勘察范围包括兰州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等14个城市,总投资76万元。经过三年的工程地质勘察,完成不同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面积350平方公里,工程钻探1000米,触探450次,浅井2700米,取得大量工程地质勘察、触探、岩土样测试等资料,为城区建设规划提供了详细的工程地质依据。
(章 和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