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质调查奠基础

地质调查奠基础

时间:2023-01-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地质调查奠基础甘肃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世纪70年代,迄今历时130余年。1964年,地质部进行战略部署调整,组织以原秦岭中苏地质考察队为基础的“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甘肃省第一代地质调查填图。通过调查填图,基本查明了甘肃国土情况和家底。甘肃省地层表与古生物图册编制1975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和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了甘肃省地层表和甘肃省古生物图册编制工作。
地质调查奠基础_甘肃地矿史话

地质调查奠基础

甘肃省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始于19世纪70年代,迄今历时130余年。但是,有成效的系统调查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蓬勃展开的。

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基础地质调查

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建设需求,甘肃省开展了以普查找矿为切入点的基础性地质调查。这一时期,除发现和探明一批有价值的金属矿铁、铜和镍等,非金属矿白云石、石棉、黏土和大理石等,以及能源矿矿产石油和煤等资源外,还对相关地区的地层、岩石、地质构造和成矿—控矿作用及其规律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成果显著。

1956年—1958年,国家组织了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和北京地质学院等单位为主体的“祁连山地质队”,对祁连山的地层、古生物、岩石、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出版了《祁连山地质志》,为甘肃祁连山全面基础地质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了涉及甘肃省的1∶100万地质图编图工作,并出版了地质图及说明书,揭开了甘肃省区域地质调查序幕。

甘肃第一代区域地质调查

1966年国家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甘肃省全面启动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64年,地质部进行战略部署调整,组织以原秦岭中苏地质考察队为基础的“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次年,从黑龙江中苏地质考察队抽调三个分队和宁夏地质局抽调两个分队整建制编入甘肃省地质局,成立“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甘肃省地质局明确分工:以东经103°为界,第一区域地质测量队负责甘肃省东部地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负责甘肃省西部地区1∶20万区域地质调查。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按照国际分幅实施的重要中比例尺基础地质调查工作。“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规范”要求,严格遵循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准则和研究程度要求,全面调研各图区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变质作用、矿产及其成矿规律;客观填绘各种点性、线性和面性地质实体;详细编制1∶20万区域地质报告、矿产报告、地质图、地质矿产图及其相关专报和图件。

img54

地质工作者进行野外地质调查

1965年,上述两个区测队立即进行资料收集,通过野外踏勘和编制设计等前期工作。1966年正式实施野外区域地质调查。截至1983年“六五”中期,历时17年,共完成1∶20万区域地质调查97幅。除中国—蒙古国边界南侧军事禁区外,区域调查图幅全覆盖甘肃省版图。

甘肃区测一队和甘肃区测二队技术力量雄厚,是全国一流区域地质调查专业队伍。1965年始,以老一辈地质学家魏春海、朱松年、郑广渊、姜明富、王大为和孙长伟等全国首批地质工程师为技术领导或分队技术负责,率领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长春地质学院、成都地质学院、南京地质学校、重庆地质学校和西安地质学校的地质技术人员,奔赴野外一线,历时10年,不辞艰辛,排除干扰,全面展开了甘肃省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其间,不仅提供了优质地质调查报告和精细的基础地质图件,还发现一大批有价值的矿产资源。

甘肃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采用前苏联技术规范。规范程序严谨,注重工作质量;特别要求野外实际资料真实可靠,野外地质观察细致精准。地质人员严守规范,工作一丝不苟,从来不迁就任何细小失误。例如,采集岩石标本时,按照“369”(长9厘米,宽6厘米,厚3厘米)标准在原生露头敲取;标本必须精心修理,各转折端不得带有尖锐棱角,而且不得在主观察面带有敲痕。有时因岩石破碎而致标本采集失败,常常需要反复多次才能采集成功。又如野外采集化石时,地质人员总是连续几个小时趴在地下,逐层寻找,避免漏层。由上述小例可见,甘肃省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严谨扎实;所获得的野外第一手资料真实可靠,满足规范规定的质量要求。直到40余年后的今天,甘肃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成果仍然没有明显变化和超越。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是甘肃省第一代地质调查填图。通过调查填图,基本查明了甘肃国土情况和家底。甘肃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图件,业已成为重要的地学文献,至今依然被广泛利用,为地质矿产开发及工程论证和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甘肃省第一代地质图编图

为适应地质矿产工作需要,在充分收集前人资料和已有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甘肃省地质局于1971年组织部分科技人员进行甘肃省1∶50万地质图编图工作。编图工作于1974年完成,历时近3年。该图分为彩图和素图两个版本,内部出版。《1∶50万甘肃省地质图》成为后来地质工作设计用图和各类地质编图常用的底图。

甘肃省地层表与古生物图册编制

1975年,甘肃省地质局第一区域地质调查队和第二区域地质调查队,开展了甘肃省地层表和甘肃省古生物图册编制工作。历时两年,于1976年完成。其成果《西北地区地层表(甘肃部分)》与《西北地区古生物图册(含甘肃部分)》(1981)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西北地区地层表(甘肃部分)》以成型剖面和典型剖面为代表,详细列述了甘肃省地层层序、岩性及其组合、分布规律,建立了全省地层基本架构。《西北地区古生物图册(含甘肃部分)》系统描述了甘肃各地质时期的标准化石、特征化石和常见化石,并附照相图版。甘肃省地层表和古生物图册是重要地质文献,历为广大地质工作者所使用。

甘肃省地层断代总结

1977年—1982年,在中国地质矿产部统一部署下,甘肃省地质局以地层断代总结为切入点,全面展开了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地层断代总结以地层系统“系”为单位,共11部分,分工完成。其论文先后在《甘肃地质学报》分别发表。断代总结详细论述了甘肃各时代地层分布规律、地层划分及其沿革、岩性及其区域分布、古生物及其组合特征、沉积相及其环境讨论、地层时代确定和区域性地层对比等,是甘肃重要地质成果和文献。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编撰

1981年,根据地质矿产部统一要求,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区测队完成《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编撰工作。该队运用李四光先生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充分收集前人资料、甘肃省区域地质调查及研究成果,首先编制了《1∶100万甘肃省构造体系图》和《1∶100万甘肃省构造体系与地震分布图》。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综合研究,历时6年,于1986年完成《甘肃省区域地质志》编撰工作,于1989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

《甘肃省区域地质志》及其图件是甘肃省第一部总结性地质专著。该专著综合展示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甘肃省基础地质调查及其科研工作的重大进展和成就。《甘肃省区域地质志》是甘肃省重要的地学资料和文献。

甘肃第二代区域地质调查

1974年,甘肃启动以找矿为目的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早期1∶5万区域调查仅在两个区域调查队进行。1990年,地质行业逐渐进入转型期。按照地质矿产部统一部署,甘肃省地矿局下属区域地质调查队、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地质科学研究所、第一地质队和第六地质队先后投入1∶5万区域地质调查。随后,地质矿产部批准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进入甘肃省地区参加1∶5万区域调查工作。自此,甘肃第二代区域地质调查全面展开。截至1999年,全省共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20幅,填图面积近5万平方公里。

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部署在甘肃祁连山、北山和西秦岭(甘南和陇南)等地区的成矿有利地带和重要地质构造带。通过16年的第二代区域地质调研和填图,运用板块理论、层序地层方法、“三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遥感定位系统和RS遥感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手段实施调查。工作中,各单位新发现和开发了一大批以金为主的多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在甘肃板块构造、地层基本层序调查等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第二代1∶50万数字地质图编图

1997,为适应“数字地球”需要,地质矿产部要求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开展1∶50万数字编图,并建立数据库。同年,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部分技术人员投入编图和建库工作,1998年完成并提交了电子版《甘肃省1∶50万数字地质图》及其数据库等成果。数据化图件、文字数据及其数据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高效快捷服务。

甘肃省国土资源大调查

1999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1999年—2010年)。与此同时,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成立,正式展开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大调查。

img55

野外区域地质调查现场

经过12年的工作,甘肃省国土资源大调查累计投入资金2.77亿元,完成各类地质调查项目94个。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推广和全面使用了数字化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实现了从野外数据采集到最终成果形成的全程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化服务水平。

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填补和更新了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区域地质调查分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两部分。甘肃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完成17幅,总面积近25万平方公里。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218幅,面积近9万平方公里,其中大调查期间完成63幅,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通过1∶25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面调研了测区地层、岩石和构造等地质背景,客观地填绘出各类地质实体,重新厘定和划分了测区的填图单位体系,建立了数据库,更新了地质资料和图幅基础地质数据。

区域地球物理调查和研究主要部署在祁连山西段重要成矿带上,根据异常特征划分了构造单元、圈定了沉积盆地、确定了隐伏岩体、指出了成矿远景区,为地质找矿和成矿预测、进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意义的基础地质调查资料。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矿产资源评价、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农牧业规划等领域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资料。

2006年启动的甘肃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先后设立了兰州—白银地区、武威地区、张掖—永昌地区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三个项目,是“全国土壤现状调查及污染防治”国家专项的组成部分。查明测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和分配特征,进行资源环境评价与基础地质研究,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和进行区域规划提供依据。

遥感地质调查承担了“甘肃省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甘肃省祁连西段昌马幅、酒泉幅1∶25万区域遥感地质调查”等大型遥感地质大调查项目。对我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植被、旅游资源和地质灾害、生态环境进行了遥感调查评价。

矿产地质勘查包括了1∶5万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两大部分内容。大调查以来实施1∶5万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项目8个,划分了20多个找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发现了一大批中、大型矿产地及找矿线索,利用综合手段评价了重要矿产地,像大桥特大型金矿、雪坪沟、黑山梁中大型钨矿等。

十二年来,甘肃省共承担大调查矿产评价项目35个,已发现矿产地19处,提交大桥金矿、代家庄铅锌多金属矿、枣子沟金矿、太阳寺银铅金矿、寒山—车路沟金矿等大型矿产勘查基地5处。同时在祁连山地区、北山地区找矿有了新的进展,新发现了化石沟铜矿、土大坂铅锌矿、玉山白钨矿等,矿化规模大,线索多,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

(朱伟元 周会武 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