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机遇藏于细节之中

机遇藏于细节之中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朝杭州有个商人名叫史键。其实,机遇隐藏在细节中,你只有挖掘才能找到它;机遇隐藏在日常行事中,你只有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它。机遇往往隐藏于细节之中,只有关注细节,你才能发现其中的机会。1826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宣布,发现了新元素溴,这种元素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

清朝杭州有个商人名叫史键。他认为经商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在这三者中又以人和最为重要。于是,他在决定再扩大经营时,最先想到的便是要招一名称心如意的好帮手。

如何才能找到个好帮手呢?史键想出了一个选人的办法。他贴出布告,说明本店招收徒弟的具体条件。经过初步的考察,他确定了三个面试对象,说好了在三人之中取其一。

到了面试那天,来面试的三个人一进门,史键便让他们一起先到厨房吃饭,而后再面谈去留。

当第一个面试者饭后来到店前时,史键问他:“吃饱了没有?”

答说:“吃饱了。”

又问:“吃什么?”

答说:“吃饺子。”

再问:“吃了多少?”

答说:“一大碗。”

史键说:“你先休息一下。”

史键又问第二人:“吃了多少个饺子?”

答说:“40个。”

最后问第三人:“吃了多少个饺子?”

答说:“第一个人吃了50个,第二个人吃了40个,我吃了30个。”

史键当场决定留下第三个人,随即将前两个人打发走了。

史键为什么要留下第三个人呢?他认为:第一个人也许很豪爽,但只管埋头快吃,不细心,不计数,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第二个人只记住自己吃多少,却不管别人,是明于知己,昧于知彼;唯独第三个人可谓既知己又知彼,这正是生意人必须具备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重要素质。果然,第三个人被雇用后,精明能干,会经营、有头脑,很快便成了他的一个得力帮手。

机遇常戴着神秘的面纱,就像个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来,走的时候却让人损失惨重,而生活细节本身就潜藏着很好的机会,只要你能敏锐地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空白领域或薄弱环节,找准机会,以小事为突破口,让细节闪耀出光芒,那么,你的工作绩效就有可能得到质的飞跃。其实,机遇隐藏在细节中,你只有挖掘才能找到它;机遇隐藏在日常行事中,你只有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它。尽管机遇的降临往往是非常偶然的,但又是无处不在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善于发现机会的眼睛。机遇往往隐藏于细节之中,只有关注细节,你才能发现其中的机会。许多成功人士都善于从细节中找到商机,不断地挖掘、开发,最终取得重大成就。

歌德说:“大凡成功的人,都善于捕捉机会,并借此登上成功的殿堂。”然而,机会可遇不可求,它并非随处可见。安全刀片大王吉利,在还没有发明刀片以前是一家瓶盖公司的推销员。他从20多岁时就开始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全用在发明研究中。过了近20年,他仍旧一事无成。1985年夏天,吉利到保斯顿市去出差,在返回的前一天买了火车票。第二天早晨,他起床迟了一点,正匆忙地用刀刮胡子,旅馆的服务员忽匆匆地走进来喊道:“再有5分钟,火车就要开了!”吉利听到后,一紧张,不小心把嘴巴刮伤了。吉利一边用纸擦血一边想:“如果能发明一种不容易伤皮肤的刀子,一定大受欢迎。”这样,他就埋头钻研。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吉利终于发明了现在深受欢迎的安全刀片。他摇身一变成了世界安全刀片大王。

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相同的环境时,别人漫不经心,他们却能从中细心地发现自己的目标,最后成就自己的梦想。善于抓住隐藏在生活中的细节,对于平日司空见惯的东西,不妨换个角度去想想,也许成功的机遇就这样来到了你身边。

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在无意间发现苹果成熟后由树上向下掉这一细节而提出的。瓦特发明蒸汽机是看到沸腾的水壶后,经过仔细研究后发明的;青霉素是弗来明对葡萄糖菌被污染这一细节深入思考之后发明的;浮力定律是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注意到洗澡水会溢出澡盆这一细节,并由此获得灵感而发现的。

许多事情并不是你没有看到过、遇见过,而是你没有停下来仔细研究和思考,于是藏在细节中的机遇就这样跟你擦肩而过了。机遇面前真的是人人平等,只不过看谁能够发现。成就这些人的是对细节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成就你一生事业的机遇又藏在哪个细节中呢?

英国作家狄更斯有一句名言:“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机会是一个懒汉,不会老是白白地送上门来,而是躲在隐蔽的地方睡大觉。只有那些勤奋的有心人才能找到它,懒惰的人傻傻地等着机会的眷顾。许多时候并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看不到,就更别提抓住了。假如你去问别人,为什么他们不能在所从事的行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这些人十有八九会告诉你:因为未能获得更好的机会。但事实上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因为真正的机会经常藏匿在看起来并不重要的生活琐事中,他们没有发现。所以,要想成为时代的幸运儿,你就要把机会从细节中挖掘出来,并牢牢地把它抓住。

德国人李比希是19世纪最杰出的化学家之一。1825年,李比希从法国著名化学家盖·吕萨克那里学成归来,年仅22岁,便已是德国吉森大学的教授。在著名化学家波拉德发现元素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他发现,在残渣底部沉淀着一种棕红色的液体。他反复做了几次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继续下去,以当时李比希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完全有条件从这瓶液体中发现新元素溴。但是,李比希根本就没有做认真的化学分析,只是想,这些东西是通了氯气得到的,说明海藻中的碘和氯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然后就把这瓶液体放在柜子里,一放就是四年。1826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宣布,发现了新元素溴,这种元素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这一发现,震惊了化学界。李比希看到了波拉德的报告以后,顿时想起四年前他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他赶紧翻箱倒柜,找出了那瓶棕色液体,认真地进行了化学分析,分析结果使他激动又痛心。原来,那瓶棕色液体不含有氯,也不含有碘,更不是他猜测的“氯化碘”,其成分正是波拉德发现的新元素溴。如果四年前李比希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那瓶棕色液体,那么发现溴元素的不是波拉德,而将会是李比希。 李比希失之交臂,懊悔极了,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化学研究,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他为了警诫自己,特别把那瓶棕色液体放在原来的柜子里,并把柜子搬到大厅中,在上面贴上一个工整的字条:“错误之柜”。而且,他还把瓶子上的标签揭了下来,用镜框装上,挂在床头,不但自己看,还给朋友们看。李比希接受教训后,善于在异常现象中发现问题,又能通过实验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成为化学史上的巨人。李比希因为忽视细节,与一个重大的发明、一个重要的机会失之交臂。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留心生活,关注细节,机遇就会在你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