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利用无声的语言

多利用无声的语言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演讲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去展现自己,因此不同于书面语,与电台讲话也不尽相同,一些恰当的非语言技巧也同样重要。面部表情是人体语言中少数能超越文化的传播手段之一。即目光、视线、眼神要同脸部表情及有声语言协调一致,才能相得益彰。罗丹说过,“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

演讲是在大庭广众面前去展现自己,因此不同于书面语,与电台讲话也不尽相同,一些恰当的非语言技巧也同样重要。如果说书面语是一种平面的语言表达形式,而演讲者走上演讲台,融声音、形象、态势为一体,就构成了一种立体的语音表达形式。许多著名演讲家正是善于运用这种“视—听”联觉的表达形式,才给听众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形象记忆。而初学者出现问题一般也是因为表达得不够娴熟而导致的,其实用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种姿态或动作可以与语言相互配合表达思想、丰富情感,使得演讲更加生动。

一个开放的姿态可以展现良好的个人形象,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演讲中身体的姿势都十分的得体。演讲时的标准姿势应该是怎样的?站立时双腿应保持12~15厘米的距离,全身重量均衡分布在双腿,双肩自然挺立,下巴稍稍抬起,双手置于身体两侧,除非是需要做手势,不要让双手晃动。必要的手势可以增加语言的魅力,但不应过多。靠在演讲台上会显得你不够专业,而且很虚弱。前后摆动更要不得,除了会晃得人眼晕还有别的效果吗?

一、面部表情

当我们坐在大厅里观看演讲者演讲时,在他上场的那一瞬间,首先看到的是他的整体形象:风度是否潇洒,气质是否高雅,打扮是否得体等。而形成整体印象之后,目光就会自然而然地转移到演讲者的面部。这是因为面部表情是一个人情感变化的展现,听众可以从中解读出其内心的情感世界。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演讲时,说他全身好像一架表现感情的机器,他满脸都是动人的感情。这样他的演讲更有力、更勇敢、更活跃。

艾伯特·梅拉宾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之后,在1968年提出了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言语+38%的音调+55%的人体动作、面部表情。研究体态语言较早的雷·伯德惠斯特尔教授,也得出了类似的统计结果:人在面对面交流中,有声部分占交际信号的比例低于35%,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

面部表情是人体语言中少数能超越文化的传播手段之一。如惊讶、高兴、愤怒、恐惧、悲哀、憎恶、好奇等情感,在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中都采用了几乎相同的面部动作和动作组合形式。面部表情是依靠五官的动作来表达的。五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眼睛和嘴。五官中某一个器官的单独运动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面部表情依靠的是眼、眉、口、鼻的组合运动。大量的成语表现了面部表情的丰富性,如慈眉善目、横眉瞪眼、含情脉脉、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眉飞色舞、张口结舌、咬牙切齿等。

二、目光的交流

演讲过程中眼神要与观众形成交流,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关系,但是切忌直勾勾地盯着某一个人。利用面部喜怒哀乐,特别是眼神等表情手段与演讲内容相互配合。

(一)目光扫视全场

一般来说,演讲者走上讲台时,不宜匆忙开口讲话。如果人未到声先到就会显得不够成熟和老练。老到的演讲家上台后,总是先用亲切的目光扫视全场,这样,既是用眼神向听众示意和问好,也是提示演讲即将开始,请保持安静。

(二)专注的目光

当发现有个别听众开小差或捣乱时,就可以向他(或她)投注这样的目光,既有关切、提醒之意,又暗含了警告的意味。

(三)用虚视的目光控制会场

虚视,即似看非看。演讲中不能老用扫视或专注的目光。目光不停地扫视,会给人一种机械运动的感觉;而目光老是专注一处,则会给人呆滞的感觉。目光不需要扫视或专注的时候,最好虚视。虚视虽然是什么都看不清,但它仍然能让听众感觉到你在看着他们,它会向听众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在同你们一起讨论问题,在同你们交谈。这一信息非常重要,它对控制会场、集中听众的注意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不过,用眼睛说话尚需掌握以下要领:

首先要有主动性。演讲中演讲者必须主动用眼睛接触听众的目光,只有双方目光接触才能实现交流。如果把眼睛藏起来,不敢目视听众,回避听众的视线,比如将眼睛盯着窗外或天花板,那是非常糟糕的。你不看听众,听众就会当你自言自语,不是在同他们演讲。这样,他们人在心不在,开小差、打瞌睡就在所难免。

其次,要有目的性。任何一种目光、视线、眼神都要有目的地活动变化,才会对听众起作用。比如用眼睛示意听众安静,听众才会安静;示意听众回答问题,听众才会回答问题。那种无目的的动作、表情,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影响演讲的效果。

再次,要有协调性。即目光、视线、眼神要同脸部表情及有声语言协调一致,才能相得益彰。比如向听众问好,目光与脸上的表情必须同时表现出亲切的态度。批评某人不专心,目光与脸上表情就要同时表现出严厉的态度,只有配合协调,才容易使听众明白和接受,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

三、要学会用微笑来说话

对于不管在任何场合做任何内容的演讲,都板着脸孔,一本正经,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人,实在是太需要学习一下用笑说话的艺术,来改变自己的形象。笑,在演讲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它可以传情达意,可以活跃气氛,可以掩饰怯场的窘态等。就传情达意而言,笑的表现力是很丰富的。微笑是世界上最能表达善意的表情,一个简单的微笑就可以迅速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所以,各位演讲者请放下你工作中那些严肃的“扑克脸”“冰山脸”吧,这是一个需要亲和力的世界!

四、手势,也是施展个人魅力的一大利器

手势是人们交流过程中常用的态势语言。罗丹说过,“没有灵敏的手,最强烈的感情也是瘫痪的。”的确,当我们从银幕上看到列宁演讲时那强而有力的手势,我们就能体会到罗丹的话说得多么有道理。

演讲中使用的手势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表意手势,凡是指示、模拟、状物的手势,都属于表意手势。例如,用手示意对方“你过来!”“你到那边去!”“你说我吗?”;用手比画“有这么高啦”“有这么大”等;二是表情手势,指用来表达抽象意念及情感的手势。

手势的运用要掌握以下要领:

(一)要有明确的目的和用意。手势动作有明确的目的,这样,才能作用于听众。必须戒除那些无意义的、习惯性的动作。比如,有的人演讲时,喜欢摆弄台面的东西,或玩弄衣角、饰物,或搔姿抓痒,或将手插在口袋里,或习惯用手托住腮。这些无意义的、习惯性的动作会带给听众不好的印象。

(二)要正确使用各种手势动作。在相互交流中,不同的手势动作,有不同的含义,它是人们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例如,手指的运用:伸出拇指可以表示夸奖、赞扬、“第一”;伸出小指表示“落后”、末名;伸出食指可以指点事物,可以表示斥责、命令、警戒,还可以表示数目“一”“七”“九”;食指与拇指做圈状表示“零”;食指与中指竖起表示“二”,也可以表示“胜利”;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表示“三”;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竖起表示“四”;五指竖起表示“五”;拇指与小指竖起表示“六”;拇指与食指竖起表示“八”;左右食指交叉表示“十”;中指弯屈向下敲击桌面表示谢谢,向上敲击桌面表示注意。拳头运用:握紧拳头可以表示愤怒、坚决、无畏、打击、打倒、破坏、团结等;两手分别握拳高举表示胜利、成功、欢喜;两手握成一拳表示谢谢、关照;握拳捶胸表示痛心、惋惜、后悔。

手掌运用:挥手表示告别、致意;扬手表示招呼、注意;招手表示过来;摆手表示否定;甩手表示不要、不理、不齿;手掌捂胸表示第一人称“我”、良心、心里;合掌表示祈祷;手掌向前、向上伸展表示希望、喜悦、祝愿、展望、憧憬等;手掌向下劈一般表示憎恶、不悦、卑屑、不齿等。

演讲者如果对上述手势动作不了解,会使对方不明就里,甚至会引起误解。所以,要达到交流的目的,必须了解和掌握各种手势动作的含义,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正确使用它。

手势具有加强语气的功能,因此许多演讲者容易手舞足蹈,以增加演讲的说服效果,不过手势的运用不宜刻意做作,而是随着演讲的内容自然地形成。妥帖的手势使用可协助演讲者达成以下六种功能:指示,将手势当作指挥棒使用;分割,手掌由上往下切割,作出区别;形容,用手势模拟事物大小高低等;强调,握紧拳头等,协助演讲者加强某些观点;支持,双臂张开,代表接受与支持;反对,手心面对听众后左右摇晃,表示不可以。就姿势而言,不同的身体姿势也充满了各种意义。例如,站着与坐着演讲的意义就不同,站着演讲可以增加吸引力与说服力,人数少时坐着为宜。就站着而言,演讲者的姿势宜端正、轻松,不宜弯腰驼背,应保持身体平衡。站位则宜选定台前中央,避免将身体压住桌子,以避免显得随便,而演讲者也应该避免在同一个位置久站,但也不用全场乱走,让听众转来转去。此外,不宜与听众距离过近,而演讲结束后,深深一鞠躬,请不要逃之夭夭。

(三)力求做到自然协调、简练适度。自然是指手势动作要舒展随意,放收得体、灵活自如,给人以美感;协调是手势动作要与有声语言、面部表情及其他身体语言协调一致,这样,才能有效地加强语势,增强演讲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失去自然协调,听众就会感到别扭、滑稽。简练是指手势动作要简单明了、干净利落;适度是指手势动作不能太过于频繁,不能无休止地比比画画,甚至一句话一个动作,这样会弄得听众眼花缭乱,分散听众的注意力,影响演讲效果。只有做到自然、协调、简练、适度,手势动作才富于美感,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去掉无意识的小动作,如无意识地把手插入口袋,拨弄自己的胸针、戒指、头发等,更不能不停地舔嘴唇或者不停地停下来喝水,不间断地用手敲击自己的腿,这些都是演讲中不应该出现的举动。如果必须让你的手做点什么的话,最起码要让它对演讲起到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