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为贵”是中国人普遍信守的人生哲学。受其影响,中国人轻易不愿意批评人。中国人又非常爱“面子”,“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荣辱观,把“面子”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又导致中国人轻易不敢批评人。
无论政府职员还是普通百姓,无论在单位里还是在家庭中,无论上级对下级还是同事之间,几乎都不约而同地这样对待需要批评的人和事:不到万般无奈,是不会轻易把批评的话直接说出来的。
所以,在中国,两个人之间没有相互批评,没有表达过意见分歧,但不见得这两个人之间就没有意见和不满。当领导的虽然处在上级的位置,但是,这种轻易不愿和不能得罪人的氛围,使领导者同样在表达批评意见的时候,也必须持小心谨慎的态度。他不能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必须小心翼翼地顾及别人的面子。否则,很可能不仅达不到批评的目的,还可能把事情搞砸。
所以,在中国,批评人是很讲究方式的。心中虽有不满,但都尽量忍着,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说出来的。一般情况下是用三种方式来处理。一种是不否定,但也不肯定,或者轻描淡写地对基本认可的方面“表扬”几句,甚至干脆就不说话。出现此种情况,多半是领导已经有不满和意见了,只不过尚在可以忍耐的程度,而且存在的问题还不太明显,说出来对方也未必认账和接受,甚至会认为领导是在吹毛求疵,只好啥也不说了。第二种是采取非常“婉转”的表达方式,领导可能会以“建议”等方式,含蓄地指出不足。这种时候,问题也不是很严重,领导也还能“忍耐”,但认为有必要“提醒”一下了,否则会出“岔子”。采用前两种方式进行“批评”,意图就是给对方留面子,希望对方能察言观色,听话听音,自己去感觉,“悟”出存在的不足之处。第三种是直言不讳地当面把批评的意见说出来。这种时候,表明问题已经比较严重了,意见很大了,再不批评实在是不行了。之所以发展到不留面子直接批评,是因为在此之前,领导可能已经采取前两种方式,多次表达过不满,但没有引起对方的注意,最后终于忍无可忍了。
我们必须注意和“读懂”前两种批评,才能避免直接“挨批”。就是说,领导没有说话,没有批评,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就真的做好了,千万不要以为就“没事”。结果等领导大发雷霆的时候,很多人还感觉莫名其妙,心想,一直都没说啥嘛,怎么这次发这么大的火。就是因为对此前领导的“忍耐”及各种形式的“敲打”,没在意,疏忽了,或者没有“读”懂,才导致领导不得不抛开“脸面”,大光其火了。领导的“忍耐”时间,根据情况,长短不等,可能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特别是有一定职务、年龄大的或女同志,领导的顾虑就更大,更是不会轻易把批评的话直接说出来,尤其不会当着第三方的面说出来。
中国人讲究“吾日三省吾身”的自律哲学。这不论对哪国人都是必要的,对于中国人尤其重要。因为很多表面的“平和”,潜藏着重多问题。究竟自己的工作到底做好了没有,至关重要的是要靠自己去找,自己去查,要自查自纠。不要等着领导把批评的话说出来,到那个时候,受损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
翻腾出这些东西,没有批评民族文化的意思,更不是贬低当领导的人,因为几乎所有的人都被这种习俗“裹胁”和“绑架”着。大家都觉得这样很累,但都无可奈何。而且现实的问题是,人们承受批评的“耐性”似乎越来越弱了。比如,有些员工,简直不能说,稍一批评,不是撂挑子,就是闹辞职,让领导者更是顾虑重重。我们把这些实实在在的情况呈现出来,透视中国的“民情”,就是希望大家能客观地认知“企情”“人情”,不仅遵守规章制度这些“显规则”,也需读懂性格脾性这些“潜规则”,把看似“没啥”的事情搞清楚、弄明白,自觉主动地反省,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把工作做好,既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也能把职场的路走好。
我们不倡导这样的做事风格。这种行事方式不仅贻误工作,还严重耗费大家的精力。其结果是形成混沌、虚伪的恶性循环的人际关系,于公于私都非常不利。广大员工尤其是领导者有责任率先垂范,净化人际关系氛围,共同构建坦诚相待、开诚布公、宽宏大量、虚心豁达、通情达理、畅所欲言、从善如流的简单轻松的人际关系。
讨论思考案例
小A是某公司的司机,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一天,公司机关几位领导要下基层,办公室派小A开公司的商务车执行此项任务。到基层单位的路程有500多公里,有些路段在整修,需要绕便道。小A开车比较快,在便道上也不减速,车颠得很厉害,时不时地有人被弹起来由不住地“哎哟”一声,大家都紧紧地抓着扶手,非常紧张。中间停车休息时,大家都表示出对司机的不满。一位领导说:“这个小伙子第一次见,不认识,不然我就说他呀。”另一位领导接过来说:“我真想说他两句,可是看他这么年轻,怕他不接受跟我们治气,别再真出个啥事。”
到达目的地后,与前车汇合。不知谁继续议论此事,被公司老总听见了。晚上一起吃饭,小A也在场。席间,老总挨个敬酒。到小A时,老总说了一句:“听说你车开得飞快。”小A咧嘴笑了一下,啥也没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