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所谓“吃饭”就是指人民生活。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首先要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饭”要吃好,但也不能吃得过好。“建设”就是指扩大再生产。如果将产品都吃光用光,国家就没有希望。只有在吃饭之后国家还有余力搞建设,国家才会有希望。所以,“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而积累与消费是国民收入分配中最基本的结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比例以及内部结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过去曾片面强调积累,结果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下降,最终也影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按实际用途,国民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
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在这三部分中,扩大再生产是主要部分。非生产性基本建设虽然不直接用于生产,但同发展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且通过这些基本建设而增加了社会物质财富,所以,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属于积累。社会物资储备部分既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也没有用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但它是为上述两项而储备的物质财富,所以,也属于积累。积累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因为通过积累而不断扩大再生产,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生活的根本途径。
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上述消费中的个人消费属于生活消费,它不同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费,即生产消费。在生活消费中,个人消费,是个人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而对生活资料的消耗,个人消费是通过货币收入,自由选购商品和劳务,使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需要得到满足。个人消费是分散地进行的,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满足个人的特殊需要。公共消费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环境保护、城市公用事业等方面的物质消耗,都属于公共消费。在公共消费领域中,非生产性基本建设仍属于积累部分。这些基本建设以外的物质消耗,才属于公共消费。如,建一座学校属于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积累的内容,而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物质消耗,属于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作为消费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公共消费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学校、医院等设施,都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是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重要内容。
积累和消费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矛盾。
1.积累和消费之间具有一致性
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积累和消费具有相互促进的一面。积累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而生产的发展是提高消费水平的基础。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积累和生产的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必然落空。同时,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而且可以对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国民收入的增加和积累的扩大。所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积累和消费具有一致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从根本上来说,国民收入不论用于积累还是消费,都是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因此二者的一致性体现得更为明显。
2.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
在经济生活中,积累和消费之间也存在矛盾的一面。因为积累代表社会的共同利益、长远利益,消费代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的目前利益。在一定时间内,国民收入总量是既定的。用于积累的部分过多,消费部分必然相应减少,这样就会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降低生产发展速度,增加积累也会落空。同时,消费萎缩或者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的增长,生产的扩大和积累的实现也会受到阻碍。当然,消费部分过大,对生产成果搞“分光吃尽”,生产发展没有后劲,最终也会对消费水平的提高产生不良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积累和消费之间矛盾的一面依然存在。因此,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在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有所增长。
怎样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呢?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只有生产发展了,国民收入总量增加了,才能使积累和消费都有所增长。
在安排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要确定适当的积累率。那么,确定积累率高低的依据是什么?
积累率是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积累率的计算公式:
积累的提高应以保证人民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为前提;反之,消费的提高以保证国家的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为限度。明确了积累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合理的积累率就应该在这最高限和最低限之间。具体看一个时期内积累率多高才算合理,必须综合考虑这个时间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不可能有一个适应于各个时期的固定的积累率。
那么,是不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可以在积累率的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之间任意地选择呢?是不是可以无限地接近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呢?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在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价值形式称作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的分配首先是通过价值形式进行的,但是,这种分配并不能凭人的主观愿望而任意确定,因为它是受国民收入的实物形式制约的。具体地说,就是积累基金必须同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的数量相一致,消费基金必须同社会的消费资料的总量相一致。实物形式的国民收入表现为社会增加的生产资料和全部消费资料两部分,前者用于积累,后者用于消费。所以,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这两部分实物相一致。
3.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考虑,国家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企业也必须有一定的积累,这样才能有力量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增加发展的后劲。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也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广大人民群众能从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惠。
以上我们讲了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之间关系的三条原则。这三条原则的存在说明:国民收入的分配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决定,而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因此,我们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时,在考虑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时必须遵循这三条原则。
学习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后,我们可以明白以下道理:
1.要知道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意义。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一个国家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的标志。因为只有国民收入部分,才能用于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消费。所以,努力增加国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2.要知道实现国民收入迅速增加的根本途径。在社会生产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事实上,增加国民收入的途径很多。在生产资料有保证的前提下,增加劳动者人数、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都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但它们都不是根本途径。因为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要受生产资料数量的限制,如果劳动者数量增加了,但设备原材料不增加,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他们创造的新价值也不会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可能还会减少。如果劳动生产率不变,延长劳动时间可以创造更多国民收入,但劳动时间的延长不是无限的,它要受到自然条件和劳动者生理条件的限制,而且延长劳动时间超过一定限度会损害人的健康,同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目的是相违背的。提高劳动强度可以提高效率、增加国民收入,但劳动强度也不能无限制地提高,并且劳动强度超过一定限度,也会损害人的健康,也同生产活动的目的相违背。
为什么把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呢?因为人类对自然、社会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而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这样就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可以在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要重视消费资料数量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那么会出现什么后果?这实际上就是说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增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现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目前,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国家、企业在增加积累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劳动者个人的利益,使人民群众能从经济发展中真正得到实惠。
4.要科学理性地消费。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另外,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
◇ ◇ ◇ ◇ ◇ ◇ ◇
考点好易通
“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这表明 (A)
A.积累与消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B.要先积累,后才能消费
C.国家必须刺激消费,才能发展生产、增加积累
D.积累与消费互为消长,让其自行调节
难点碰碰车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是一回事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