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手,无形手,两只手,手拉手,向前走。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著名的《国富论》的扉页上这样写道:“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盗窃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自由竞争阶段,当时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实现的,这种完全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方法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
上世纪30年代的一天傍晚,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围着炉子问:“妈妈,天这么冷,为什么不生炉子!”妈妈说:“爸爸失业了,没钱买煤炭。”儿子又问:“爸爸为什么失业呢?”妈妈回答:“因为生产的煤太多了。”
在人们还在崇拜市场经济这只无形之手魔力的时候,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不期而至。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各国都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
这时,人们不禁发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到哪里去了?它为什么不是万能的?
市场是交易的场所,大家追求的是利润,私人企业不愿意提供无利可图的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来进行供给。公共产品是政府作为公民的代理人通过税收等形式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而实现的。对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设施的供给不能用价格、供求、竞争等市场机制去调节,因为这些不是以营利为目的,而是国家和政府根据国防现代化和维护社会稳定、人民安全的需要出发投资兴办的领域。消费者以公民的身份对公共消费产品进行消费。可见,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有些部门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
有些领域则不能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如麻醉品、枪支弹药、不健康的书刊等,经营者可以大发其财,但公民的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会受到损害,所以不能依靠市场调节,而只能由国家和政府采取打击和严惩的措施,取缔从事生产经营麻醉品、枪支弹药、黄色音像制品的不法活动。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把市场交易的原则运用到一切领域、一切经济社会活动中去。市场调节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即使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也存在着固有弱点和缺陷。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都是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实际上就是根据价格的涨落决定自己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价值规律的第一个作用,即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在对资源合理配置起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使一些个人或企业由于对本身利益的过分追求而产生不正当的经济行为,比如生产和销售伪劣产品;欺行霸市,扰乱市场秩序;一切向钱看,不讲职业道德等。而且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容易引起社会的两极分化,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将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都是分散在各自的领域从事经营活动,单个生产者和经营者不可能掌握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此,进行经营决策时,也就是仅仅观察市场上什么价格高、有利可图,并据此决定生产、经营什么,这显然有一定的盲目性。这种盲目性往往会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必然会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即经济活动参加者是在某种商品供求不平衡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后才作出扩大或减少这种商品供应的决定。这样,从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作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必然需要一个长短不同的过程,有一定的时间差。也就是说,市场虽有及时、灵敏的特点,但它不能反映出供需的长期变化趋势。当人们竞相为追求市场上的高价而生产某一产品时,该商品的社会需求可能已经达到了饱和点,而商品生产者却还在那里继续大量生产,只是到了滞销引起价格下跌后,才恍然大悟。然而,此时即使转停产,也已造成产品积压,不得不贱价拍卖,有的鲜活产品还会变质而蒙受巨大损失。所以,市场调节的滞后性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特别是在农业、林业及大型项目的建设上,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这些部门或项目的生产周期长,一旦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可以看出:“由于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要求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而且需要有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面对世界经济危机,这时英国又出现了一个经济学家,他叫凯恩斯。他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书《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说经济萧条,失业严重,股市低落,就要用我这一招“看得见的手”,即请国家出来干预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从而影响和调节经济社会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经济杠杆。经济杠杆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资金等价值工具。由于它们的变化同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国家通过一定的措施对它们进行调整,就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二是经济政策和计划。“计划”通常是国民经济计划,它是国家为了发展国民经济而制订的经济活动的长期和短期的规划和方案,如我国制订的国民经济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十年计划等。计划主要是在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搞好经济发展、预测、总量调控、重大结构与生产力布局规划,集中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进行重点建设等方面中发挥作用。经济政策指国家根据需要及时制定的某些政策和措施,如进行治理整顿,调整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利率、税率,改变救济式扶贫,以及国家在财税、金融、外汇、外贸等方面的改革措施等。
2.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法制性,所以法律必然成为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国家通过经济立法,制定各种必要的经济法规,规定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政府行为的规范,调整各方面的经济关系,保证各种经济政策、经济措施、经济合同的贯彻执行,以促进社会生产和流通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经济司法,审理各种经济案件,制止和纠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打击和惩办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法制经济。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可以有效地保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经济社会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从而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
3.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国家依靠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也就是按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和行政命令来控制和管理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这种手段有它存在的必要。因为:第一,国民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影响计划目标实现和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的不只限于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还有一些非常情况下其他因素的影响以及行政部门的干预(如有些地方政府的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给农民打白条等),所以,从一定时期的需要出发,为了保证重点和国家社会的急需,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不能完全排斥行政手段;第二,在尚未发展起金融市场以及供求还缺乏对价格变动的有效反应的条件下,国家还不得不通过一定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活动,如规定利率和价格浮动范围,或直接调配一些产品和资金的供求等。
行政手段是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但行政手段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正常发挥,甚至会产生消极后果。例如:为遏制通货膨胀急剧发展的势头,就有必要关闭个别重要商品市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重要商品实行限价或冻结其价格;冻结工资等。但这些都只能是短期的非常手段,一旦形势好转,就要放弃。行政手段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不能作为常规手段滥用。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区别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也有宏观调控,但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的对象是一个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只能主要运用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杠杆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对它们进行引导。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为主,以间接调控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 ◇ ◇ ◇ ◇ ◇ ◇
考点好易通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我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六次比较明显的波动。包括五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与此相对应,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因是 (C)
A.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秩序比较混乱
B.宏观调控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地发生作用
D.市场经济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
难点碰碰车
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超越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