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创新、创业、创新思维这三个词,就会想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要创业,就要有创新,才能更好更快地成功;要创新,就要有创新思维。
一、创新、创业:含义及其关系
1. 创新的概念、分类与基本原理
(1)创新的概念。
通常意义上,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关系的研究逐步深入,将会产生对于创新概念更为深刻的理解。
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中首次提及“创新概念”。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2)创新的分类。
为了加深对创新的理解,有必要对创新进行分类。创新分类的参考指标很多,不同分类指标得出不同的分类形式。
根据创新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如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根据创新的领域进行分类,如教育创新、金融创新、工业创新、农业创新、国防创新、社会创新、文化创新等。
根据创新的行为主体进行分类,如政府创新、企业创新、团体创新、大学创新、科研机构创新、个人创新等。
根据创新的方式进行分类,如独立创新、合作创新等。
根据创新的意义大小进行分类,如渐进性创新、突破性创新、革命性创新等。
根据创新的层次进行分类,如首创型创新、改进型创新、应用型创新。
以上内容意在说明:创新不是少数天才、精英才能做的事,而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
(3)创新的基本原理。
创新第一原理:创新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属性——与生俱来。斯佩里的脑部功能定位说表明:大脑是一个整体,应综合开发,特别是在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提供了脑生理学依据,揭示了大脑思维形态与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
创新第二原理: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当现实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人就要对现实进行批判,就有理想世界的追求,就要进行创新。可以这样说,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存在。
创新第三原理: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由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潜力巨大,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开发与提高。
综上所述,要创新就要有好奇心。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创新的源泉。熟视无睹是多数人的习惯,敢于怀疑是创新的第一步。创新是奉献,是坚持。没有笨人,只有懒人。创新来源于希望与幻想。
为了使大家对于创新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举几个例子。
请看——
名画邀顾客
——专有独到,决不雷同
日本某保险公司出资53亿日元,买来凡·高的世界名画《向日葵》,悬挂于营业大厅。消息不胫而走,每天前来观赏者达2万多人次,一时成为当地一大热点。各种报道充斥媒体,各种传闻流入街巷,公司知名度大为提高,生意蒸蒸日上。据行家估算,此广告效应产生的价值在2000亿日元之上。
商业竞争,人们或者做广告,或者讲服务,总有一套常规的办法。如何通过创新,少花钱、多办事,这是商家苦苦追求的。
在这个例子中,以凡·高名画招徕顾客,的确是个价值很高、构思独到的好创意。它的独创性表现在:一是以常人难得一见的名画吸引人,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要求,从而引来广泛关注;二是高值示人,名画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既能引发轰动效应,又能实实在在地展现企业强大的经济实力,赢得社会信任;三是免费吸引人,让人不付分文即获高档次文化享受,提高企业的社会美誉度。一石数鸟,创意是金。概而言之,这种招客手法是“首创”,是“第一个”。
此外,读者也不要被高昂的购画费用迷惑住,实际上更独特的恰恰就在这里——从经济上核算,此保险公司可以不耗费分文资金:此画可以轮流放到各分公司悬挂宣传,一定时间后,目的基本达到了,再将它请进拍卖行,本钱不是全收回来了吗?说不定还可以升值呢!借物自重、借人自重,这是独到有效的制胜方式。
再看——
高尔基包装蛋糕
——别具特色,超越传统
高尔基早年曾在一家食品店当童工。有一天,商店接到一张订单,上面写着:“定做蛋糕9块,要装在四个盒子里,且每个盒子装的蛋糕不得少于3块。”蛋糕很快就做好了,可怎么包装呢?真把人给难住了。老板一会儿这样摆,一会儿那样摆,就是无法合乎客户要求,一店的人都伤透了脑筋。
干杂活的高尔基好奇地拿过单子一看,笑着说:“这有何难?让我来试试。”无计可施的老板只好听任高尔基去摆弄了。只见高尔基拿来3只小盒子,每盒装3块蛋糕,再拿来一只大盒子,把3只小盒子尽装其中。最后用绳子一扎,好了。
在场的人都对高尔基佩服不已。
高尔基的机敏的确叫人敬佩。
面对顾客的题目,常规思维无法回答,因为数学的方法不管用,逻辑推理得不到答案。如果死守老套路,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似此难题,不摆脱传统思维是绝对不行的。
例子中的老板只会常规思维,不会拐弯,所以永远无解。而高尔基聪颖敏慧,摆脱传统思维的框框,巧妙地将“4”分解为“3+1”,确定为“3小+1大”,让“1大容3小”。思路一转换,很快就化难为易了。
我们已经认识到,创新不分大小。氢弹爆炸、卫星上天之类的科学新发现、新发明、新创造是创新成果。家用冰箱单门变双门、电源插座单座变多座,同样也是创新的重要成果。
可见,创新并不都关在高雅的象牙塔里,也不都高居华贵的殿堂之上。相反,在日常生活中,它触目皆是,人人皆能。因此,每个人都不要将创新神秘化,我们应该相信,它貌似艰深实则平常。只有这样才能打消对创新的恐惧,积极地开动脑筋。
总之,不要当创新的看客,而要成为创新的主人。
2. 创业的概念与分类
通常意义上,创业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项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劳动方式,是一种需要创业者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并进行思考、推理、判断的行为。
创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创业是指,人们为开创新的事业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突出强调的是主体在能动性的社会实践中所体现的一种特定的精神、能力和行为方式。
狭义的创业是一个经济学的范畴,是指主体以创造价值和就业机会为目的,通过组建一定的企业组织形式,为社会提供产品服务的经济活动。
与此相关,创业教育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两者在目标定位、目标受众上均有所不同。
从目标定位看:狭义的创业教育与职业规划和自主创业密切相关,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办新企业的能力,侧重于培养创业人才。创业人才能够创办新企业,为社会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在解决自身就业的同时还可以带动他人就业。广义上的创业教育在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个人,其重点在于培养个体的创业精神,侧重于培养创业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具备较好的创新创业精神,短时期内不一定创业;即使不从事创业活动,创业型人才在工作中也会发挥极大的作用。创业型人才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广义的创业教育要达到四个目标:一是帮助学生为将来生活做好准备;二是增加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三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抱负;四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从目标受众看:狭义的创业教育的受众是能够创业的学生。广义的创业教育的受众是所有学生,在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学生最大的潜能。
创业教育既是培养专门创业人才的“精英教育”,又是塑造全体学生创业素质的“大众教育”。创业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但每个学生都应接受创业教育,创业教育不是仅针对部分学生所开展的精英教育,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3. 创新与创业的关系
(1)创新与创业的契合。
虽然创业与创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个范畴之间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契合,内涵上相互包容,实践过程中互动发展。
第一次提出创新概念的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这种新组合能够使原来的成本曲线不断更新,由此产生超额利润或潜在的超额利润。创新活动的这些本质内涵,体现着它与创业活动性质上的一致性和关联性。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业推动着创新。从总体上说,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的创新,有利于推动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引发新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为整个社会不断地提供新的消费需求,这是创业活动之所以源源不断的根本动因;另外,创业在本质上是人们的一种创新性实践活动。无论是何种性质、类型的创业活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创业是主体的一种能动的、开创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高度的自主行为,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正是这种主体能动性充分体现了创业的创新性特征。
(2)创业与创新的相互作用。
创新是创业的本质与源泉。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创业包括创新和未曾尝试过的技术。”创业者只有在创业的过程中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才可能产生新的富有创意的想法和方案,才可能不断寻求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最终获得创业的成功。
创新的价值在于创业。从一定程度上讲,创新的价值就在于将潜在的知识、技术和市场机会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社会财富的增长,造福人类社会,而实现这种转化的根本途径就是创业。创业者可能不是创新者或是发明家,但必须具有能发现潜在的商机的能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创新者也并不一定是创业者或是企业家,但是创新的成果则是经由创业者推向市场,使潜在的价值市场化,创新成果也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创新与创业的相互关联。
创业推动并深化创新。创业可以推动新发明、新产品或是新服务的不断涌现,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各方面的创新,因而也就提高了企业或是整个国家的创新能力,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总之,创新和创业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只有坚持创业,面貌才能改变,经济才能壮大;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只讲创业不讲创新,可能是鲁莽草率,盲人骑瞎马,违背科学的发展观;只唱创新的高调,好高骛远,而不扎扎实实艰苦创业、付诸实践,最终只能坐而论道,失去根基。所以,要想创好业,使所创企业长期发展下去,永葆活力,就必须以创新为基础,没有创新的企业如昙花一现,好景不长。
二、创新思维:创业的基础
创新思维与创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思维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推动着创新。
以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锤子手机创始人罗永浩、小米手机创始人雷军等成功人士为例,他们都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那什么是创新思维?怎样培养创新思维呢?
1. 创新思维的含义及其培养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那么创新思维就是最美丽花朵中的奇葩。创新思维既有一般思维的品格,又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是人类思维中的精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创新思维是将来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内容。创新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新思维是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新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所以,培养创新思维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创新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
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无法继续。特别是创造想象,它是由思维调节的。幻想是构成创造性想象的准备阶段,今天还是你幻想中的东西,明天就可能出现在你创造性的构思中。
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可左冲右突,找出来的适合的各种答案充分表现了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发展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新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积极的创新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时,在情感上燃烧起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要有意识地为自己出难题,或者去“啃”前人遗留下的不解之谜,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相信通过一些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培训之后,我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将大幅度提高,并能通过创新创造出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明天。
2. 创新思维助力创业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未来社会迫切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大学生是最高教育的接受者,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的大小与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然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而建设创新型国家也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似乎是一个缥缈而不着边际的词语。许多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想”或“具有创新精神”。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创业包括两个重要因素,即资金和创新思维,两者缺一不可。资金暂且不谈,因为它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但创新思维与营销息息相关。创新思维相当于我们选了一条别人“看不见”的路以求走向成功,而这条路是我们在分析了基本上所有能通向成功的道路的基础上发现的一条新路。
创新创业活动是指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运用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而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其原因在于:“创新意识”是指在本职岗位上为社会创造出有价值的全新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强烈愿望,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胆魄;“创新创业能力”是指具有把上述愿望和勇气变成可操作的步骤并使之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物质或精神产品的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都必须要有很强的创新思维作基础,离开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将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离开创新思维,创新创业能力的发挥将成为徒劳而无功的蛮干。
创新意识主要解决“为什么要创新”,即创新的动力问题;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则解决“如何创新”的问题。前者(创新思维)解决如何形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后者则解决如何把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可见,创新思维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基础与核心。
所以,为了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必须深入地研究创新思维,深入研究创新思维在创新创业活动中的作用机制。
三、我从哪里出发:大学生创业现状与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喜忧并存的创业现状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749万左右,史无前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大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4年毕业的约26.4万的应届大学生,约有21万选择创业。1. 大学生选择创业的理由与倾向性
(1)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
从行业来看,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业(13.0%)、零售商业(1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
从原因来看,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此外,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开始显现。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13届(53%)、2012届(50%)略有提升。
(2)大学生创业倾向性。
大学生自主创业方向与本身学习专业相关性不强,多为电子商务专业,其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培训、服务、餐饮、零售等行业,主要担任“电子商务专员”“总经理和日常主管”“非农产品的批发和零售卖主”等。
(3)大学生创业集中点。
从区域来看,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5%)。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均为4.6%)。2.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青年创业者自身创业条件不足。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仅有不到2%的青年创业者是基于中高技术的创业。创业项目所属行业和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对大学生专业技能要求较低。
(2)大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创新能力缺失,创业项目的选择和执行受限。
(3)创业后劲不足。
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放弃。其中,2007年创业的应届毕业生三年后还有36.4%的人在继续坚持,2008年这一数字为33.7%,2009年为29.6%,2010年为41.1%,2011年为44.8%。
总之,国家、高校都在不断鼓励大学生创业,带动产业的不断发展,但大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创新能力还需要不断培养磨炼。创业是大学生毕业之后的一种选择,当做这种决定时,大学生需要妥善考察创业项目,制订明确的创业计划书。只有项目任务明确,不断坚持,才能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1. 成功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创业成功者不在少数,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学生创业的外部支持逐渐加强,创业环境逐步优化;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的优势逐渐凸显。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市场化经济运行水平的提高,以及市场化意识的普及与深入人心,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与现实基础越来越成熟,大学生创业的外部条件不断优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支持”:政策支持、教育支持、舆论支持。
(1)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以提倡和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000年,教育部为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和科技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及在校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区创办科技企业,允许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工商和税收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积极给予支持。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进一步指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部门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通过现有渠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随后,工商总局出台了应届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1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和相关工商管理费的优惠政策。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继续加大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2005年,国务院发文指出,各级政府要支持建立创业服务机构,鼓励为初创小企业提供各类创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对初创小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降低公司注册资本限额,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减免登记注册费用。同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文指出,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2006年国家的新政策是,对自愿到西部地区及县级以下基层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其自筹资金不足时,也可向当地经办银行申请小额担保贷款。对从事微利项目的,贷款利息由财政承担50%(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承担25%),展期不贴息。
(2)高校提供教育支持。
高校把引导、扶持、培养大学生创业提高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度,为大学生提供了包括教育、渠道、资金、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虽然,目前高校提供的这些支持的范围、深度还比较有限,但是作为一种趋势,代表了正在就读的和未来大学生的培养新目标与走入社会的新出路。
作为大学专业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延伸,创业教育有望列入各大中专院校的大学教育体系。在不远的将来,有条件的学校可成立创业教育教研室,设计出从大一到大四的创业教育课程,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引入社会专业培训机构在校内开展创业培训,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新模式。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已经相继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很多尚未开设创业课程的高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或科技创新活动,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意识,奠定创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训练一般不会削弱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反而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大学应该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做好制度安排,在目前学年制条件下,可以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形成相对开放的弹性教学系统,始终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既鼓励和允许学生走出去创业,也要给学生继续回校学习的机会,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鼓励大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但是,创业教育课在多数高校还处于辅修的“配角”地位,不光缺乏相应的学科体系,更没有列入教育大纲,缺乏必要的研究和专业性的指导。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尚处于起步阶段,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支持还不够。放眼海外,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已开展了几十年。我们的邻国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但印度高校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其教育内容涉及企业方方面面,如产品设计技术、质量管理、销售、资金筹措、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及政府的有关法律章程等。印度软件业的发达尤其是自主研发能力的强大,与其在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不无关系。
同时,开展具有针对性、实用的创业课程也是很多大学生希望的,让他们在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创业知识与技能,获取市场信息,提升创业素质。
(3)社会提供舆论支持。
大学生就业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再到“自主择业”等阶段。从“工作找我”到“我找工作”再到“我去创造工作”,这期间人们经历了思想和认识上的艰难转变。当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勇敢地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时候,大学生是创业还是就业,就一直是社会争论的一个话题。时至今日,大学生创业作为潮流和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日渐被人们所接受,并引发了人们的理性思考。如何引导大学生把握创业机会,走上正确的创业之路,在创业路上顺利前进等一系列问题,已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热点话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重要价值。
但是,与社会的接纳、宽容、支持相比,大学生选择创业却遭到了家长的强烈反对。众多家长仍然对具有“铁饭碗”性质的工作怀有强烈的偏好,过度保护和照顾孩子,不肯让子女在社会上摔打,更不希望子女走自主创业的路,怕子女受苦受累,怕担风险。当然,在社会观念转变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对子女涉世探索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子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在子女决定创业时能够予以道义上和财力上的支持,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亲自参与,协助和引导子女的创业行动。
(4)自身优势。
学识优势。大学生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有比较完整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较强,拥有一定的思考与分析能力,对事物的理解与领悟能力较好。
年龄优势。“年轻是最大的资本”。大学生年纪轻,有活力,精力旺盛;接受新鲜事物快,具有引领潮流的潜力;思维活跃,敢想敢干;自信心较足,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挑战自我,对认准的事情有激情去做;没有成家的大学生暂无家庭负担。
技术优势。大学生勇于创新,具备一定的技术优势。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大学生群体普遍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具备一定的市场意识,这使大学生创业者在技术创新和促进高校成果转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上海团市委2006年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显示,33.3%的在校生认为,大学生群体学习能力强,从学校里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有着较高层次的技术优势,而“用智力换资本”正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和必然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了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才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2. 失败的主要原因
(1)不注重细节,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大学生创业者、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专家、科技园区负责人等,从自身视角和他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剖析,一致认为不注重细节、缺乏规范管理是一个重要方面。
大学生往往仅凭着一腔热情开始创业,在企业操作上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例如在上海大学科技园区,有一家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有8名学生担任股东。在初创阶段,公司财务操作混乱,没有设专职会计岗位,凡事由总经理一人说了算,业务往来不开具发票,财务报表填写不规范。类似这样的财务方面的粗放管理,在大学生创办的企业中比较常见。
此外,许多刚刚开始创业的大学生,对细节都不够注重。某创业公司经营数码绘画艺术品业务,有一次与日本某风险投资公司洽谈业务时,该公司员工不仅姗姗来迟,而且还穿着休闲装。当然,后来这笔业务也告吹了。
(2)缺少理性,有时盲目跟风。
曾有一个阶段,大学生一拥而上的网络创业热潮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大学生创业只有这一条路。其实这股热潮包含了太多的盲目。长期从事远程教育系统开发的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某教授认为,某些大学生不对个人和社会做系统的分析就盲目地追求所谓的创业时尚,不看实力,一味追捧“高新尖”的科技项目,缺乏理性,必然会阻碍创业的进程,失败也是必然的。在创业热潮中,初出茅庐的大学生需要的是冷静的头脑,而不是盲目追随。
(3)过于张扬个性,团队合作不够。
在强调团队合作的今天,创业者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的概率正大大降低。大学生创业者大多缺乏经验和市场资源,却需要和一些成熟的企业一起参与市场竞争,实力相差悬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学生创业团队不能形成有效的组合,不能解决来自内部的问题和矛盾,就更容易翻船。因此,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要强化创业团队合作,对可能影响团队合作的各方面因素做充分的考虑和准备。
“创业不是创业者一个人的事,还需要创业团队的支撑,特别是大学生创业。”上海圣景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姚海平表示,团队合作精神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创业素质,风险投资商在投资时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如今大学生一般都有个性,在创业中常常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
(4)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
毋庸讳言,创业实践需要钱,无钱的创业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是他们面临的重大障碍。2006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与智联招聘网对大学生做过一项调查,在“你认为自己创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这一问题上,认为缺少启动资金的比例高达59%。在“你认为大学生创业缺乏的因素”中,首选“经济基础”的占62.6%。两项调查综合显示,有60%的高校学子认为“缺少启动资金”是他们在自主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
目前解决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资金主要有政府设立的创业基金、民营企业家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以及学校设立的创业基金。从总体情况看,目前这类基金不是很多,并且设立的门槛也很高,学生获得资金的难度较大。
(5)社会创业文化氛围有待强化。
目前,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有关部门出台扶持政策固然重要,但高校乃至全社会营造青年创业的社会氛围,从长远来看更加重要。如今,高校渐渐兴起了大学生创业热。
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但是,要培养整个社会和大学生群体对于创业的认可、接纳、支持、参与的社会大环境,则需要长期的积累。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是关系国家发展的大事,大学生敢于创业、勇于创业,是富有冒险、创新精神的体现,只有当这种精神成为一个群体的共同追求,深入人心,大学生创业才会获得良好的社会环境支撑。
(6)其他原因。
相对于欧美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如一些潜规则的存在、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创业所需要的各种服务和政策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一是政策本身不完备,附加条件多;二是具体实施细则的制定相对滞后,可操作性存在地区差异。当然,这些困难是包括大学生创业者在内的所有创业者面临的问题,但是大学生硬实力较弱,软实力不足,更容易在这些困难面前低头。
四、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意义:加油站与助推器
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毕业生人数占到当年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多半,供过于求,从而也就导致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随着高校仍在连续大规模的扩招,高等教育在基本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毕业生就业难也成为各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大多缺乏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较差,而我国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水平也较低。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并以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将是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各高校面临的重要转折机遇。
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高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1)树立与时俱进的大创业观,改变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认识,全面提高全民创新意识。这是时代大潮对现在大学生提出的高要求、严标准,这也是大学生作为将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赋予的历史使命。
(2)大学生自主创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也有利于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国家要走快速持续健康的发展道路,必须有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成果转化强有力的支持。
(3)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缓解国家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对未来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这对学生个性的完善、能力的培养、素质的锻炼都有较好的助推作用。
(4)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变以前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挖掘学生更大的潜质,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发展、完善自己的平台。
(5)自主创业能让大学生自我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创业使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实现。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学风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