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生涯规划总结与感悟

职业生涯规划总结与感悟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和掌握生涯规划理论,就等于获得了人生设计法宝。(二)应用根据帕森斯的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就是要解决人的特性和职业相匹配的问题。

了解和掌握生涯规划理论,就等于获得了人生设计法宝。生涯规划理论帮助我们了解现象的本质,提供解决问题的工具,并对我们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作出预测。因此,缺乏生涯规划理论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是低效的。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生涯规划理论,或许能对同学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所启发,帮助你找到人生的方向。

一、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

特质因素论是最早期的职业辅导理论,由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在其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非常流行,是职业生涯规划最基本的理论,至今仍对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基本观点

特质因素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是:“人—职匹配”。特质因素论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均有稳定的特质,所谓“特质”就是指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能力倾向、兴趣、价值观和人格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测评工具来加以评量;而职业亦有一组稳定的条件(因素),所谓“因素”是指在工作上要取得成功所必需具备的条件或资格,这可以通过对工作的分析而了解。将个人与职业相配,如果个人的特质与工作因素越接近,则个人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3个主要的因素,即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对工作环境及其性质的了解、二者之间的协调与匹配。 对应于这三个因素,他提出了明智的职业选择有3个主要的原则:

原则一: 对自我进行探索,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特性,即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志向、限制及其他特质。

原则二:了解各种职业及岗位要求模式,即从事各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经验,各种职业中成功的必要条件,各种职业的利弊、报酬及晋升的机会。

原则三:将上述两类资料进行综合并找出与个人特质匹配的职业。

(二)应用

根据帕森斯的理论,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就是要解决人的特性和职业相匹配的问题。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分以下3步进行:

第一步,清楚地了解自己,除了了解自己的体质、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气质和性格等身心特点以外,还应分析自己的家庭背景、经济情况、学业成绩、课外活动、业余兴趣等。根据从各方面获得的关于自己的全面而客观的材料,最后对自己的特性作出客观的评价。

第二步,了解职业岗位的职责、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其他职业信息等。这些职业信息的内容应当包括几个方面:职业的性质、工资待遇、工作条件及晋升的可能性;任职的最低条件,其中包括学历条件、所需的专业训练、身体要求、年龄、职业能力及其他心理特点的要求;为准备就业而设置的教育课程计划,以及提供这种训练的教育机构、学习年限、入学资格和费用等;职业信息咨询渠道。

第三步,使个人与职业相匹配。在了解了自己的特性和职业的因素之后,就要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特点的又有可能受聘的职业。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霍兰德,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荣誉退休教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假设和成果,他强调人的整体性和工作环境的整体性,注重个人的人格类型同工作环境的一致性。

(一)基本观点

霍兰德的理论体系认为:某一类型的职业通常会吸引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而具有相同人格特质的人对许多生活事件的反应模式也是相似的。他们创造了具有某一特色的生活环境,也包括工作环境。霍兰德认为,在同等条件下,人和环境的适配性或一致性将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

1.四个基本假设

(1)大多数人的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6种类型。

现实型(Realistic):具有运动或机械活动倾向,喜欢需要动手使用工具或机器来完成任务的工作。要求明确的、具体的体力任务和操作技能;需要立即行动和获得强化;较低的人际关系要求;喜欢户外的活动。

研究型(Investigative):具有技术倾向,逻辑、系统,并喜欢科学地解决抽象问题。具备思考和创造能力;社交要求不高;思考任务定向;要求实验室设备但不需要强体力劳动。

艺术型(Artistic):具有敏感、情感化、直觉和想象倾向,注重美感,喜欢通过各种媒体表达自己,具有持续的创造动机。倾向于通过语言、动作、色彩和形体表达审美原则;喜好单独工作;对友谊有特殊标准;长时间埋头苦干。

社会型(Social):具有理想化、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和乐于支持的倾向,喜欢教育课、培训、发展他人,致力于提高他人的生活质量。解释和修正人类行为;要求高水平的沟通技能;热情助人;延迟强化;强调威望。

企业型(Enterprising):具有雄心、鼓动性、有活力的倾向,喜欢竞争性和有影响的活动,有实现组织目标或经济目的的强烈动机。有说服他人的能力;需要管理行为;完成督察性角色;需要作言语反应。

常规型(Conventional):具有有规则、有效率、尽职的、坚持的、有系统的倾向,喜欢已经界定好的口头和数字任务,坚持按照程序和步骤进行活动。要求系统的、常规的行为;人际技能要求低;规章制度明确。

(2)工作环境也有6种类型,其名称及性质与人格类型的分类一致。

(3)人们都尽量寻找那些能运用自己的技术、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在其中扮演令自己愉快角色的职业,例如一个现实型的人会尽力去寻找现实型的职业,其他几种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的匹配亦然。

(4)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是职业环境类型和人格类型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知道自己的人格类型和职业类型,我们就可以预测自己的职业选择、工作变换、职业成就、个人竞争和教育及社会行为。

2.六角形模型

如图2-3所示,在这个六边形中,每种职业人格类型与其邻近的两种类型属于相近关系;与其处于次对角线上的两种类型属于中性关系;与其处于主对角线上的职业人格类型属于相斥关系。因此,霍兰德提出了职业选择时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图2-3霍兰德职业人格六角形模型

(1)适宜原则。即每种职业人格类型的人适宜从事同种类型的职业。 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S型职业。

(2)相近原则。即每种职业人格类型的人选择从事与人格类型相近类型的职业,比较容易适应。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与其相邻E型或A型职业。

(3)中性原则。即人们选择从事与人格类型成中性关系类型的职业,经过艰苦努力,也较容易适应。 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与其相隔一个类型的C型或I型职业。

(4)相斥原则。即人们如果选择与人格类型相斥关系类型的职业,则很难适应。如:S型人格类型的人从事与其相对立的R型职业。

在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 RCA 、 AIS 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相适应。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相反,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

3.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

霍兰德认为个人的职业兴趣往往是多方面的,因此通常用得分最高的前3个字母的代码来标示一个人的职业兴趣。这个代码就称为“霍兰德职业兴趣代码”,简称“霍兰德代码”(Holland Code)。3个字母之间的顺序表示了不同类型兴趣强弱程度。如:SEC代码表示S型得分最高,依次是E型、C型。

霍兰德将其职业人格类型理论运用于美国劳工部制定的职业条目词典,借助其中职业分析的有关内容,将其中12099种职业赋予霍兰德人格类型代码,编纂了《霍兰德职业代码词典》 (The Dictionary of Hollandoccupational Codes),为各类人员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搜寻合适的职业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应用

霍兰德的理论自提出以后,就对生涯规划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直到现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依然是最具影响力的职业发展理论和职业分类体系。

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个体明确自己的主观倾向,从而能得到最适宜的活动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能力投入。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在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个体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增加了职业选择的范围,并且简单易行。所以有许多被广泛使用的测量工具都以霍兰德的类型理论为依据,如霍兰德本人编制的自我探索量表( Self - directed Search )、斯特朗兴趣量表(Strong Interest Inventory)、库德兴趣量表(Kuder General Interest Survey)、电脑生涯辅助系统“发现者”( Discover)和国内的北森公司开发的吉讯职业兴趣测评等。这些测评都可以作为个人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选择上的有用工具。

在第三章的自我认知部分将详细介绍霍兰德理论的应用。

三、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它以经典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为基础。克朗伯兹又将之引入生涯辅导领域。

(一)基本观点

克朗伯兹提出,个人的社会成熟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他人行为的学习和模仿,并由此而决定他们的职业导向。他认为有4种因素会影响职业决策:

1.遗传因素和特殊的能力

个人得自于遗传的一些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表现或影响到个人所获得的经验。这些因素包括:种族、性别、外表特征、智力、动作协调能力等。

2.环境因素和事件

通常在个人控制之外,来自于人类活动(如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活动、家庭、教育系统的影响),或自然力量(如自然资源的分布或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以及干旱等)。

3.学习经验

克朗伯兹认为,每个人有独特的学习经验,这对于个人的生涯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提出有以下两种类型的学习:

(1)工具式学习经验。个人为了得到好的结果,在特定的环境中采取一定的行动,其后果对个人会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通过努力学习,在一次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会激励个人更加努力地学习。克朗伯兹认为,生涯规划和职业所需的技能,可以通过工具式学习经验而获得。

(2)联结式学习经验。个人通过观察真实和虚构的模型,通过对人、事之间的比较,来学习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某些环境刺激会引起个人情绪上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如果原来属于中性的刺激与使个人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反应的刺激同时出现,这种伴随在一起的联结关系就会使中性的刺激也具有积极或消极的情绪作用。

克朗伯兹指出,我们对于职业的刻板印象,如“教师是清贫的”“无商不奸”等,都是通过这种联结式学习经验获得的。有时仅仅一个联结式学习经验就有可能造成个人对某种职业的刻板化印象,但这种印象却有可能一生都难以改变,从而对个人的生涯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4.任务取向的技能

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习惯、心理状态、情绪反应和认识的历程。

克朗伯兹认为,在个人发展的历程中,上述4种因素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个人对自我与世界的推论或信念。他认为,一般所谓的个人兴趣、价值观等,实际上都是学习的结果,属于个人生涯信念的一部分。生涯信念就是一系列对自己以及自己生涯发展的假设,这种假设会影响到个人在生涯历程中的期望与行动。个人可能会由于学习经验的不足、不当,以致形成错误的推论、单一的标准、夸大式的灾难情绪等种种问题,而有碍于生涯的正常发展。因此,克朗伯兹特别强调丰富而适当的学习经验的重要性。

(二)应用

克朗伯兹认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在于广义的学习,其他理论所强调的兴趣也是学习的结果。在克朗伯兹的理论发展中,越来越关心在社会变迁中,如何提高个人在“变迁”中学习的能力。教育、经济、社会环境在全面地急速改变,人的兴趣、能力、价值也在不断改变,要适应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个人的学习。

首先,人必须要扩展其能力与兴趣,生涯决定不能仅仅基于现存的特质。克朗伯兹强调,我们对能力、兴趣与价值等这些由学习而得的“自我观察的推论”,时时刻刻都有可能改变。因此,克朗伯兹认为,我们在得知测评结果后,会进一步探索新的嗜好与兴趣。生涯之路不仅是要学习新的事物,还要不断地去接受新的教育,从事不同的职业,才能增进一个人的职业适应性,丰富一个人的人生。

其次,各行各业的工作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必须随时培养职业应变能力,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时时接受不同能力的训练,培养自己适应生涯发展的重要素养。

最后,必须要采取行动,而不是坐待诊断结果。克朗伯兹十分反对生涯规划中找到适当的位置后就画上句号。他强调求职就业的过程就是行动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会遭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面试失败后如何面对挫折,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如何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积极采取行动,从而不断提高职业素养。

四、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彼得森、辛普森和利尔敦等提出了从信息加工取向看待生涯问题解决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把生涯发展与规划的过程视为学习信息加工能力的过程。

(一)基本观点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生涯发展就是关于一个人如何作出生涯决策,以及在生涯问题解决和生涯决策过程中如何使用信息的过程。该理论假设:生涯选择源于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交互作用,它是一种相当复杂的问题解决活动。个人解决生涯问题的能力,即生涯成熟度,取决于个人的知识和认知操作的有效性。提出按照信息加工的特性构成一个信息加工金字塔,即认知信息加工模式图(见图2-4)。

图2-4 认知信息加工模式图

位于塔底的是知识领域,包括:自我知识——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的了解;职业知识——对工作世界的认识。

位于金字塔中间的是决策技能领域,即一般性的信息加工技能,包括:沟通(Commun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估(Valuing)—执行(Execution)五个阶段,构成了决策的CASVE循环(见图2-5)。

图2-5 决策的CASVE循环图

●沟通(确认需要):开始意识到理想条件与现实情境之间有不容忽视的差距,有作出职业选择的需要。沟通包括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

●分析(将问题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起来):对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这些信息可以从研究和观察中获得,并增长关于自我探索知识以及职业探索方面的知识。

●综合(形成选项):是把收集到有关自我探索和职场探索的知识放在一起,并扩展开来,形成可能的解决方法并寻求实际的解决方法。

●评估(评估选项):评估每种选项的优劣,评出先后顺序,确定最优方案。

●执行(策略的实施):依照选定的方案作出积极的行动。

位于金字塔最上层的是执行领域,也称为元认知。元认知就是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及结果的认识、体验和调节。它包括个人所具有的关于自己思维活动和学习活动的认识,对自我的觉察和对自己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监督控制。(元认知是指:个人对自己学习中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活动的再认识、再思考及积极的监控,元认知的实质是人的自我监控。)

(二)应用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个人信息加工技能的发展,提高个人生涯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能力。认知信息加工金字塔模型为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而决策制定的五阶段循环模型(CASVE循环)可用于发展提高个人问题解决技能。特别是强调元认知在生涯问题解决中的作用:通过训练,辨别自己的消极想法,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发展自我控制等,来促进个人元认知的发展。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核心在于决策过程,为决策提出了一整套可操作的体系和方法,对我们进行实际的职业决策很有帮助和参考的意义。我们将在第三章第三节职业生涯决策部分对这一过程的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五、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是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概念,该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施恩提出来,是人们自认为拥有的能力、价值观、态度和动机,这些决定了他们的职业理想和发展方向,这些自认为拥有的才能和品质起到了引导、限制、稳定、加强和发展人们职业的作用。职业锚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能帮助我们进行职业定位。

(一)基本观点

所谓职业锚,是自我职业发展的定位,即个人进入职业世界后,根据实际工作经历,所感受的与自己内省的动机、需要、价值观、才干相符合的,能满足自我的一种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

职业生涯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地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随着一个人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这个人就会越来越明显地形成一个占主要地位的职业锚,并把它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归宿。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作出职业选择的时候,放弃不了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锚”的含义一样,选定水域就停泊抛锚,起到定位的作用。这时,人生之舟虽然还在摇摆,但基本上保持在固定区域。例如,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第一个职业是医生,鲁迅先生决定学医来挽救中国民众,但后来看到中国同胞被杀的场面时,他毅然弃医从文,用他犀利的文章来唤醒中国人的灵魂,鲁迅先生的职业锚就是“挽救中国民众”。所以,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份职业,往往不是自己的终身职业,一个人的职业锚是经过多年的实际工作才能被发现的,发现自己的职业锚意味着你已经接近了职业生涯高峰。

(二)职业锚的类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职业锚已经成为职业发展、职业规划的必选工具。其类型由最初研究发现的5种拓展为8种。

1.技术/职能型

爱自己专业的技术/职能工作,注重个人在专业技能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不喜欢从事一般的管理工作。

2.管理型

能发展和提高自己的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得到职位的提升。追求目标是具有较高责任的管理职位。

3.创造型

有强烈的创造需求和欲望,渴望建立或创造完全属于自己的东西,例如:作品、公司等。

4.安全/稳定型

关注公司的稳定、工作的保障和收益的安全。对组织有较强的依赖性,更倾向于让组织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

5.自主/独立型

希望随心所欲安排自己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和生活方式,追求能施展个人能力的工作环境,不喜欢受约束。

6.服务型

希望用自己的知识、技巧帮助别人。

7.挑战型

渴望超越自我,解决别人看来难以解决的问题,战胜强硬的对手。

8.生活型

希望工作有足够的弹性,喜欢允许他们平衡并兼顾个人的需要、家庭的需要、职业的需要的工作环境。

(三)应用

将个人职业锚进行分类的目的,是为具有不同“职业锚”的人,疏通实现其职业目标的渠道。一个人的所有工作经历、兴趣、资质等,集合升华而成为他的“职业锚”。不管你现在是否发现了自己的职业锚,“职业锚”这个职业规划的工具可以启发你,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不管你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关键是要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盲从别人的做法。

六、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

明尼苏达工作适应理论是戴维斯与罗圭斯特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强调人境符合的心理学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只有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内在满意),个人也能满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满意)时,个人在该工作领域才能够得到持久发展。

(一)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选择职业或生涯发展固然重要,但就业后的适应问题更值得注意,在工作上能否持续稳定,对其生活、信心与未来发展都是重要的课题。基于此种考虑,戴维斯等人认为,每个人都会努力寻求个人与环境之间的符合性,当工作环境能满足个人的需求,又能顺利完成工作上的要求,符合程度随之提高。不过,个人与工作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符合与否是互动过程的产物,个人的需求会变,工作的要求也会随时间或经济情势而调整,如个人能努力维持其与工作环境间符合一致的关系,则个人工作满意度愈高,在这个工作领域也愈能持久。

工作适应论仍属于特质论的范畴,不过已将其重点扩及个人在工作情境中的适应问题,强调就业后个人需要的满足,同时亦考虑能否达成工作环境的要求。

(二) 应用

在辅导规划实践和辅导工作方面,工作适应理论所提供的概念对各类就业问题及不同的辅导对象均有其应用价值。以对象而言,已就业者、未就业者、考虑转业者、退休人员、残障人、复健者等,均可以使用包括明尼苏达重要性问卷、职业性向组型量表、明尼苏达满意感受问卷、明尼苏达满意指针量表及职业增强组型量表等,视当事人情况选择适合的工具,以增进当事人对自我及环境的探索。

七、生涯混沌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一些研究者和实践者以混沌理论为基础,开始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人类生涯心理的变化,重新审视那些所谓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在此基础上,生涯混沌理论逐渐浮现出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处在急速变化之中,工作变动性越来越大,生涯发展路径更加难以界定和预测;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化,意外事件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个人的生涯发展需要终身学习等等。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人类生涯是一种新的生涯形态,有人称之“无疆界生涯”,也有人称之为“无常生涯”,以区别于传统的生涯形态,其意即为开放的、弹性的、变化的、个人驱动的和自主的生涯。

生涯混沌理论是应运而生的一种生涯心理学理论。生涯混沌理论认为,生涯心理是一种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具有分形特征的静态结构;其变化过程是非线性的,对初始条件有敏感依赖性,但在复杂的变化中蕴含着可把握性;面对不同的选择,生涯路径在有序与混沌之间徘徊,这个过程就是生涯相变;生涯相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以吸引子的形式影响个体在相变转折点的行为。吸引子包括点吸引子、极限环吸引子和奇异吸引子3类。点吸引子可能是一个特别的职业愿景,如特定的职位(稳定点吸引子),也可能是在两个职业之间犹豫不决(单摆吸引子)。极限环吸引子是一个封闭的环,将周围的轨道吸引到这个周期性的循环中,如每学期的学习与一些周而复始的工作,都带有极限环吸引子的特征。奇异吸引子是功能复杂的系统,如一位教师不经意间对学生说的一句话,可能会改变他的发展方向。

在生涯心理辅导中,该理论主张采取以叙事为主的方法。与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相比,生涯混沌理论日益显示出它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可弥补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之不足。

(一)基本观点

1.生涯混沌理论强调整体论而反对还原论

目前,主流的生涯心理学理论仍然遵循着实证主义思想,采取还原论的方法,试图通过分析生涯心理的各构成要素,如兴趣、人格、职业承诺、职业满意度等,来理解个体的生涯心理。生涯混沌理论认为,这种还原法是无法完全理解人类生涯心理的,因为它只能研究有限的生涯心理现象,而对生涯心理的目的性、意义性和突创性无能为力。我们只有对生涯心理现象进行整体的考察,将围绕个体生涯所发生的各种现象联系起来,才能较好地理解它。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生涯心理,提供了有别于主流生涯心理学理论的新理念。

2.强调“影响”而非机械的“因果”决定观

生涯混沌理论较少受严格的实验室因果决定论研究范式的限制,它重视的是影响生涯心理的各种因素的模式,而且这种影响模式并不是由某个单一的传统理论所界定的,而是像整个系统理论那样包罗广泛。“影响的观念不是假定因果的直接性,提升生涯灵性才能不变应万变。”这种观念与经典生涯心理学理论所奉行的机械因果决定观和经验实证的时代潮流不同,它强调的是“影响”而不是机械的“因果”决定关系。这为我们摆脱严格的因果观,深入理解个体的生涯心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3.重视微小差异和机会性因素,反对僵化的科学追求

经典的生涯心理学理论常采用测量和统计推断等所谓科学方法,来了解个体生涯心理的特征、个体间的差异以及各种因素间的关系;追求研究的科学价值,强调显著性、普遍性、可控制性和预测性。因而,它经常忽视微小差异和机会性因素在个体生涯心理发展变化中的重要性。但生涯混沌理论认为,微小的差异对个体生涯心理发展来说有着重要意义,有时它就像是压在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可能会带来个体生涯心理意想不到的大变化。同样,机会和偶然性因素能起到奇异吸引子的作用,使得个体生涯出现新的形式,而且在急速变化的环境中,机会性因素在个体生涯决策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生涯心理辅导不能为追求科学,而忽略个体经验世界中的微小事件及其可能的影响;相反,我们要注意个体经验中的各种非常规因素的作用,重视它们在个体生涯心理或职业选择中的价值。

(二)应用

生涯混沌理论不再追求客观的心理特质测量,接受生涯发展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辅导目标在于促进持续的学习和适应。混沌生涯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发展并非线性发展,而是混合着意外的事件和经验,跳跃性、无序性和不可预测性成为生涯发展的本质特征。在生涯相变的过程中,吸引子可以用以反映个人的价值观、自我认同感和使命感,可以明确生涯发展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有序与无序、稳定与不稳定的统一,培养生涯应变的“元胜任力”。

生涯辅导方法也是以后现代的辅导方法为主,强调通过叙事的方法来帮助个体,因为经验的、理性的、传统的生涯辅导,无法理解当今的复杂的人类属性,比如像意义、精神、意识和目的,这样一些复杂的人类的精神的心理特性。

未来的生涯是蕴藏在我们现有的生活之中的,我们需要找到过去生活跟现在生活的连接,然后摆脱寻找理想生涯带来的焦虑感,开放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机遇,合理地评价个体阶段在环境中的风险,不再试图预测不可触摸的未来,而是聚焦于目前所知的以及所能学习的、所能准备的方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