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就业社交礼仪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就业社交礼仪的发展现状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并实施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深入了解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做好相应准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积极应对就业竞争的挑战。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在各种领域跨界竞争、“风火轮”人才涌现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更是要正确理解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和熟悉国家、各省、市出台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提早做好就业准备,调整好求职心态,积极主动参与竞争,争取早日实现顺利就业。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随着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谈到2016年的就业形势时曾表示,有3个方面将对今后的就业形势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一个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第二个方面,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有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会造成企业用工不足;第三个方面,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2016年的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2015年增加了16万人,而且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量。青年的就业群体加在一起有1500万左右,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

在求职大军中,除了每年新加入的应届毕业生外,还有往届的未就业学生和重新求职的学生,今后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我国近几年经济增长趋缓,必然也会对新增就业岗位产生影响,社会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增长与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长不对等,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数量与往年相比也有所减少;随着产业升级和社会转型加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明显变化,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看,对应聘的大学生进行的筛选更为严格、细致,更加强调毕业生的质量,也加剧了毕业生的求职难度。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多重挑战。一是供求数量上的矛盾。高等教育规模稳定增长,毕业生总量不断攀升,短期内还不能彻底改变供大于求的现状。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市场结构错位、毕业生能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以及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双方意愿性错位。大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聘难的现象同时并存,高校毕业生在地区的分布和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平衡。供求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还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存在,这种结构性矛盾,可能会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显得更加突出,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相当严峻。

(二)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党中央明确要求各级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为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国务院及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出台并实施了更加积极主动的促进毕业生就业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务院连续多年多次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其中主要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提出了就业补贴政策、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以及有基层经历的毕业生进行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选聘招录优惠政策;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并支持困难企业实施企业减负稳岗的措施中更多地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并按照相关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或职业补贴等;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灵活就业并办理实名登记、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两年内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加大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简化高校毕业生在不同地域和所有制单位流动就业的落户等手续。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等等。

第二,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要求扩展到国有企业,并细化到公示的天数,用人单位招聘不得设置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歧视性条件,不得将院校作为限制性条件,省会及以下城市用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不得将户籍作为限制性条件;国有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除涉密等特殊岗位外,要实行公开招聘。

第三,继续引导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并在2014年至2017年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小型微型企业,可按规定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高校毕业生和毕业年度内的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政策。

第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要完善和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措施,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预判,积极推动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创新;毕业生离校未就业实名制就业服务,积极为其做好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岗位信息、培训信息、职业介绍、档案保管、人事劳动保障代理等一站式服务。

第五,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重点帮扶工作,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信息和指导服务。

第六,地方各级政府都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大力贯彻落实,在组织领导、机构建设、经费投入、人员配备、评估标准等多个方面明确了具体目标和要求。

这一系列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进一步拓宽了大学生就业渠道,积极为大学毕业生顺利实现就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保证了总体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机遇并存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大学生势必要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来进行求职和就业。虽然政府在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待就业人数,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进一步加大。但是从机遇来说,国家对于就业关注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特别是高素质人才需求量的大幅上升,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许多机遇,毕业生就业可选的行业、领域,较以前更加宽广。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将会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就业促进法的实施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法律保障,毕业生就业市场逐步规范,也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顺利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从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看,其就业趋势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就业心态日趋理性,到基层就业将成为就业新动向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逐渐开始发生转变,思想和心态逐渐趋于理性。在选择就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性质上,不再局限于行政事业单位、国企或者知名企业等单位,选择基层就业的毕业生逐年增加。近几年,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持续增温,毕业生也比较看好参与国家或地方的基层就业项目的发展,这与国家就业政策的引导和就业压力的增大是分不开的。从政策角度看,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对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分别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例如,在招录公务员时,有基层服务经历的大学毕业生优先录取。在教师编制招考中,有基层经历的特岗教师也是优先考虑。这些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基层就业发挥了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就业力培训将会从学校独自承担过渡到由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

虽然我国的职前教育和生涯管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在这个需要终身寻求就业的时代,个体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对人生的主动规划和主动管理来保证自己生活的高品质,这将催生就业力培训和生涯管理技能培训的热潮。 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各高校的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大量的职业生涯规划及能力提升的课程和培训将逐步进入到大学课堂。

实际上,在国外许多小学的课程和游戏中,也会有意无意地把未来的生涯资讯和职场情况传达给学生,如美国的小学游戏就有投资的模拟活动。不过,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职业及生涯状况,仅靠接受一次或几次培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随着行业、社会及职场特点的变化,重新学习和重新培训的任务将更加紧迫。在美国,几乎每位大学生都要接受心理的或者就业、职场的专业辅导,接受这样的指导,会让自己的人生规划变得更加合理、科学和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与潮流,从而保证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三)“产品设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提升就业力的新模式,引领大学生更加关注个人发展的持久性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一个“捞进篮子都是菜”的局面。大多数学校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绝大多数的学生把眼光放在形象工程上,而不是素质工程上,着眼于当下的就业,而不是持久的事业与生活。普遍流行于大学校园的形象工程包括:注重个人形象,讲究穿着得体,甚至不惜重金美容和整容。在寄送和递送简历时,大贴美女照、帅哥照。临时抱佛脚式地学几招制作简历的方法、面试技巧和沟通技巧。

中国人民大学唐钧的研究表明,对自己将来的发展作出规划的大学生只占37.7%,还有60%以上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作出规划。越来越多的高校和学生看到了现行就业指导的盲目性和机会主义色彩,可以想见的是,就业指导将会从成品包装转而向产品设计和强调个人发展的目标发展,就业指导工作将走出以包装为重心的时代而进入一个以提升就业能力为主的时代。

(四)事业主导型的就业将会变成就业的主流思想

如何保证先就业已成为大学生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这一局面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将会继续存在,不过,在就业恐慌过后,事业主导型的就业将会变成就业的主流思想。 工作是什么?工作是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社会价值观的满足,只有做这样的工作才是快乐的,也才会更有成就感。现行的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路在短期内可能还是主流,不过,这样的思想对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毕竟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和选择与自己的人生目标南辕北辙的道路,肯定会有着相当的压力。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会考虑职业的发展,会将用人单位给个人的职业发展空间大小列为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中也能够发现,没有职业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其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追求内外职业生涯的匹配与兼修,为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寻求长久动力

职业生涯分内外,内职业生涯指从事一项职业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经验和内心感受的组合及变化过程;外职业生涯指从事一项职业的工作内容、条件、待遇、职务、地点等因素的组合及变化过程。

目前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更偏重于对外职业生涯的了解和关注,他们更关注社会上哪一种职业更吃香,收入更高,更能引来人们的尊敬。其实,职业生涯早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了解、锻炼,大学生此时在组织中的主要角色是初学者,最大的收获应是在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的碰撞中,使内职业生涯发展大于外职业生涯发展。也就是说,大学生此刻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对自己的认知、了解和提升自己的素质上,如果只追求外职业生涯发展,或许可以做到一时大放光彩,但可怕的是,星星之火,不能燎原。

(六)再学习能力影响就业竞争力并决定职业发展力

未来社会学习是一个终身延续的概念,学习能力的高下和学习态度的端正与否,决定了一个人职业生涯成就的高低。要做职场常青树,最根本的就是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有专家指出,大学所学的知识一两年之后就由新知变成旧知了,而且由于新知识不断涌现,如果不注重在职培训和在职学习,很显然,毕业几年之后,就会成为一个有文化的知识盲了。学习是进步的开始。所以,在选择就业单位时,要更多地关注公司是否注重对员工知识的管理,不要只考虑工资和待遇的高下。

学习能力是最基本的就业能力,也是获得其他能力的基础,良好的学习能力可以促进毕业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并不断开拓自己专有的就业领域与就业技能,从而形成就业竞争力。

(七)就业形式多样化

端上铁饭碗、一次就业终身在岗,这是上世纪大学生的职场标准照。但未来社会中,一辈子做一份工作的概率大大降低。 劳动力过剩和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状况会引来职场的剧烈震荡。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会优中选优,从中加快了毕业生淘汰的速度;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骑驴找马,一旦机会来临就立即转职;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延迟就业,毕业后先到一个单位去实习,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再去寻找自己喜欢的职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为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准备的同时,利用实习、兼职等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结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择业,或基层就业、或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自主择业、或自主创业等等。高校毕业生能够顺应趋势,结合个人兴趣、个性特征和专业的特点,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的格局,灵活就业和多次就业会成为就业主流脉象。

(八)大学生自主创业比重加大

按照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也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创业作为灵活就业的一种形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和认可。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尝试做教育机构、淘宝店主,有部分学生还做得非常不错。我们在淘宝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店家标明是毕业生创业项目。各高校正大力营造大学校园的创业氛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实践,使创新创业教育不流于形式。各级地方政府还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予以优惠政策扶持,网店、微店的盛行也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进来,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比重正在逐年加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