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京津冀协同创新效应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首都圈创新能力
从未来发展方向看,通过京津冀协同创新,可以提升首都圈创新能力,推动世界级经济圈目标的实现。
首都经济圈的战略定位之一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经济圈,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从世界首都圈发展一般规律分析,以创新引领与支撑都市圈持续发展是世界级主要经济圈的重要表现之一。从2012年世界城市竞争力排名来看,纽约、伦敦、新加坡城、巴黎、香港、东京、苏黎世、华盛顿、芝加哥、波士顿排名前10位,绝大部分是通过创新实现快速发展并成为竞争力强的经济圈的。从未来发展趋势看,在本次金融危机之后,包括欧美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开始转变原有增长模式,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美国在危机之后通过更加积极的政策促进技术创新,重视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以期通过技术领先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如《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为新能源生产领域中的税收减免政策,直接带动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发展。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因素,在世界范围已经成为共识。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构建起与经济圈相适应的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建设以京津冀为核心区域的国际性大首都圈的重要内容。
二、优化京津冀创新资源配置
从创新的分工与定位看,通过优化配置京津冀创新资源,可以推动京津冀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级的自主创新高地。
北京创新资源充裕、创新环境优越,已经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高地。从横向角度看,覆盖了学科领域的半壁江山,涉及的产业领域极为广泛;从纵向角度看,从上游的创新源到中游的成果孵化和转化,一直到下游的技术产业化,基本涵盖了创新链条的各个环节。天津也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全国科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中居于前三位,也是我国重要的创新源头之一。但京津二市囿于创新空间、产业基础等的制约,创新能力难以快速提升,直接影响了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全球创新地位的持续提升。因此,建立打破行政壁垒、扩展较大空间、涵盖京津冀的首都圈创新体系,深化分工和精准定位,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链条,产生明显的乘数效应,城区重点抓住自主创新的源头,而将孵化转化、产业化的环节转移至紧密层和协作层,这是向世界级的自主创新高地进一步攀升的必由之路。
三、加快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从创新功能与作用看,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加快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受多年计划体制影响,在产业分工与布局方面,京津冀区域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资源误配置:一是环首都地区的多数企业属资源型、加工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技术附加值低。环首都地区的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均存在人才支撑不足的问题。二是北京、天津城区与近临区域,还存在着一批石化、装备制造等企业,生产成本高、环境影响大,与生活区形成矛盾。通过积极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形成知识创造、现代服务业发展等在城区,而孵化转化、产业化在大都市周边区域,重化工业远离城区的生产力布局,从而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并且,京津城区是高层次人才、科技资源密集区,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核心区创新能力,周边地区有效接受核心区人才、技术、信息等高级要素的溢出和产业转移,可以迅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京津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四、促进京津冀合作
从协同发展目标看,加快京津冀创新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区域合作的进程看,区域一体化大体经过三步:第一步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因为对双方都有利,所以合作中冲突与矛盾较少,也容易推动。这是为什么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等方面进展顺利的原因。第二步是经济一体化,优势互补,统一布局,但涉及产业竞争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在目前财政包干体制下矛盾较多,主要是本区域利益受到影响,所以推进中“挑肥拣瘦”,有利的事多干、快干,而不利的事找各种理由慢干、不干。第三步是社会生活一体化,包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通俗点讲就是相互给对方“国民”待遇,这也是一体化的最高境界。如果从经济一体化角度讲,因为科技创新资源是高层次要素,带动力强,影响面广,是区域合作的高级形态,所以,在合作中遇到的矛盾最多,利益冲突也最大,但合作的效应也最大,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