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是如何生活的

人是如何生活的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自然选择”的全面理解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也就是说,环境一方面决定哪些物种适应,哪些物种不适应,适应的留下,不适应的淘汰,或有的虽然不完全适应但通过改变自身,从而达到相对适应,这种改变就是进化。相反,人虽然逃不脱被自然选择的命运,但同时人也在不断加强自身选择自然的能力。

既然人是复杂系统,那么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运行的,或者说是如何生活的。

人从出生到死亡,是个体的人这个复杂系统所经历的全部历史,它反映了各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聚集、组织形成复杂系统,系统经过生长、发育、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等不同阶段后,物质又分解回归到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人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只有生存,只有活着,人才能自然地走完整个生命历程。否则,疾病、灾祸、意外等等都可能缩短人的寿命,使一个人无法走完生命本该延续的正常年限。那么决定生存与否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存最重要的是选择。从大的选择来看,一个人从小上不上学?上哪所小学、中学或大学?选择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选何人为配偶?决定要不要孩子?等等,在关键点上,选择不同就可能造成巨大差异。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小伙伴,由于个人选择不同,最终命运各异,幸运的人当回望历史,会感叹,多亏高中毕业自己选择了上大学,或经商或出国,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成功。不幸的人也会后悔当时自己在关键时刻选择失误,所谓“一失足成千古恨”,就与选择不当有关。

从小的选择来看,人在生活中,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早上几点起床?早点吃什么?上班后先处理哪件事情?一件事情的处理上哪个方案最优?为了托人办事应该请什么人吃饭?上哪个馆子?等宾客都到齐了又得问谁喜欢吃什么?这都离不开选择,有时候就是因为一个小问题选择不当,会影响一个人一天的心情,严重的会导致工作失误。

可以说,每个人都生活在无穷无尽的选择之中。那么,是人天生喜欢选择吗?说来话长,这实际上是进化的结果。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进化而来。“自然”就是生存环境,“选择”就是生存环境淘汰不适应者,而留下适应者。对“自然选择”的全面理解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也就是说,环境一方面决定哪些物种适应,哪些物种不适应,适应的留下,不适应的淘汰,或有的虽然不完全适应但通过改变自身,从而达到相对适应,这种改变就是进化。而另一方面,物种其实也在选择环境,甚至改变环境来适应自身。地球生态系统就这样处于环境选择物种,物种也在选择环境,环境改变物种,物种也在改变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中。

选择和改变的结果是环境越来越复杂,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据估计,地球上现存的生物有200~450万种,有的认为有1300万至1400万种,还有的甚至估计达到5000万种,但已科学描述过的有175万种,已经灭绝的种类更多,估计至少也有1500万种。人同样是在环境选择和自我选则中进化的,试想,当初虽然受环境所迫,人类的祖先不得不下到地上生活,但在地上是爬行还是直立行走?是不断发展自己的生物本能还是选择使用工具?等等都体现了人的选择。进入文明社会以后,这种选择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可以说,选择是进化的动力,因为有选择才促进了生物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因此,我们把选择当成每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是恰当的。

选择最重要的则是判断,只有先判断出好坏,才能为选择提供依据。根据定义,“判断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因为思维是人的主要特性,只有人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思维,所以判断是只有人才有的特性之一。可见,我们上面谈到的“自然选择”,如果仅仅是环境选择物种则只是一个适应过程,不存在判断,而是通过适应与不适应来选择哪些物种能留下,哪些物种要被淘汰。从这个角度看,一般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被动的过程,适应则生存,不适应要么改变,要么淘汰。绝大多数生物就是在这种自然选择下不断发展自己的本能,鹿跑得越来越快,跑得慢的则被淘汰;长颈鹿的脖子越来越长,不够长的会因取不到食物而被淘汰。相反,人虽然逃不脱被自然选择的命运,但同时人也在不断加强自身选择自然的能力。当人的大脑形成思维能力,也就具备了判断力。有了判断,人对环境的适应就成为一个主动过程,人就可以先判断出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从而决定采取相应的行为,既可以选择有利于生存的环境,也可以对不利环境进行改造,使其变得有利。这不仅是人高于其他动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人类文明得以产生的关键之一。

那么人靠什么判断呢?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通过思维来进行判断的,人的思维根据是否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可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分析思维的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仔细分析,将一个复杂的事物分解成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分析各组成和各方面的情况;二是综合,将分析的各方面结果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认识;三是推理,根据已有经验和已掌握的情况,按照严格逻辑形式,对需要认识的事物进行推理;四是判断,根据分析、综合和推理的结果进行判断。这样做出的判断也许可以说是符合科学的,因为科学所采取的就是这种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有的问题我们也许可以采用分析思维来处理,但前面已经说过,选择是每个人时时刻刻都要进行的一项行为,不要说普通人没时间按以上繁琐的步骤进行判断、选择,即使有时间也愿意按这一步骤来做出判断,但有的问题却根本无法进行严格逻辑推理。比如科学研究不涉及情感问题,而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充满了浓浓的情感,情感纠葛——这一“剪不断,理还乱”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不遵循逻辑法则的。青年男女搞对象这事儿,要用生物学家的语言,是每个动物都希望自己的基因更多地遗传下去,因此,动物更希望找生育能力强的对象作配偶。但是年轻人更希望自己的配偶漂亮或帅气,至于生育能力倒没有太多关注。因此,实际上,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判断时更多靠直觉思维,而非分析思维。

于是,我们得到这样一个逻辑关系,人生存最重要的是选择,选择最重要的是判断,判断则主要根据思维,思维可以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可是,科学强化了分析思维,使其成为一种科学方法,当科学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分析思维统治了一切,直觉思维则被忽视了。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人靠直觉思维进行判断,靠直觉生活,一个人的直觉常常决定了他的生存状况。那么什么是直觉,它为什么如此重要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