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增大包容性

增大包容性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创造是变化,是与众不同。要促进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就要增大包容性,使其能够容忍出现不同的个体,甚至特立独行者,容忍度越大,越有利于创造产生。公务员负责维持社会秩序,管理公共资源,执行法律法规,对促进社会形成更大包容性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因此,个体人格和个性的多样性便是社会创造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这种倾向,这和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造背道而驰。

创造是变化,是与众不同。要促进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就要增大包容性,使其能够容忍出现不同的个体,甚至特立独行者,容忍度越大,越有利于创造产生。同样,创造是一种选择,是在众多可能组合中选中一个,如果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选出更好方案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包容性大的社会个体多样性也最丰富,个性得以自由发展,可选择的余地越大,创造力自然会增加。

公务员负责维持社会秩序,管理公共资源,执行法律法规,对促进社会形成更大包容性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公务员在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促进社会形成更大包容性,为创新、创造营造宽松环境。

1、包容思想与个性多样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指南,思想是否解放,是否允许思想多样性的存在,是一个社会能否真正达到多样性的标志。解放思想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由于我国历史上思想界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社会束缚,“五四运动”虽然冲破了这些束缚,思想出现了多样化发展趋势,但是“文革”十年浩劫又对思想多样性进行了无情打击,由此而造成对中国创造力的重创,至今尚未完全恢复,其影响至少波及两、三代人。以至于今天,我们可以有大量的科学家、艺术家、画家、作家、社会活动家、政治家等等各种各样的“家”,但是我们却缺乏思想家,诺大的中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我们还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理解民族复兴不仅是在经济上强盛起来,而且要在思想、文化上发展壮大,并对世界发展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此我们的思想家太少、太少。相反,倒是西方的思想不断向我们渗透,而我们只能扛着孔子的大旗,还在用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去各国建“孔子学院”。难怪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会说: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之初,有人担心,思想一放开就会乱,就会造成社会不稳定。的确,如果原来只有一种思想,突然引进另一种或多种思想,有可能造成一时的思想混乱。但是,法制健全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不管什么思想都不能脱离法制,凌驾于法律之上。一个社会只有一种思想,在短期内也许会表现出稳定,并能达到高度统一,可是从长远来看,它埋下了不稳定的因素,因为纯而又纯在复杂系统中是不可能长期存在的。一百多年的人工造林经验,使我们懂得了森林生态系统要长期稳定,必须具有生物多样性,而大面积纯林极不稳定,最终会使森林面临毁灭性灾难。社会复杂系统从其本质来说是应该具有思想多样性的,只有采取强制,才能达到思想一致性。苏联的教训值得深思,一种思想统治了七十多年,前期社会是如此稳定,以致于人们不禁感叹,人类离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已经不远了,人类看到了希望。可是,当各种思想涌入苏联的时候,这个社会却没有了任何免疫力,社会主义大厦一夜间轰然倒塌,灰飞烟灭,人们轻而易举地放弃了苦心经营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思想。相反,美国社会却能容忍思想多样性,可以说世界上的各种思想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其栖身之地,甚至于在美国反对共产主义最激烈的时候,美国共产党却能生存下来。而苏联则不可能有一点点资本主义土壤。思想越多样,越是锻炼了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会把各种思想进行比较,更新、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思想才能在各种思想的比较、碰撞中产生。从系统角度来看,“冷战”的结局,是多样性对单一性的胜利,复杂系统在此向世人展示了它的规律既适用于生态系统,也适用于社会系统。

社会由各个独立的个人组合而成,社会创造是个体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涌现特征。个体间差异越大,相互作用就会越强,也就越有可能产生创造。因此,个体人格和个性的多样性便是社会创造的基础。然而,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个性自由发展却是不稳定因素,所以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个性被压制,被扼杀,“枪打出头鸟”成为创造性人物的共同命运,社会选择的方向便是没有个性,甚至没有自己人格,只有跟别人一样才是最安全的生存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这种倾向,这和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造背道而驰。例如,有一幅漫话形象地反映出了我国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刚进校门的学生个个头脑中都带着大大的问号,心中充满着无限好奇,在学生的着装、行为、个性等差异很大,可是当毕业时,问号没了,好奇心消失了,从校门中走出的是一群整齐化一的标准化产品。因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断考试只有统一标准答案,先进标准也只有一个,这实际上是在培养标准化产品,不鼓励个性发展。进入社会后,如果要想当官,更不能有个性,有一个地方的组织部长在他职位升迁,总结自己从政经验时,深有体会地说,“没有个性,是我从政一帆风顺的法宝”。搞其他工作也要求听话,不能有任何过激行为,“夹着尾巴做人”成为为人准则。由此,逐渐形成我们社会的人才标准,在学校时是能够考高分,进入社会后是具有高学历,工作以后是没有个性。试想一个没有个性自由发展的社会,创新只是一句空话。

与中国封建社会消灭个性相对的是,西方社会从文艺复兴以来,从未间断过思想解放、追求个性自由发展。而我们往往只把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归结为科技发达,从清末、民国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便认准了科技救国是振兴中国的出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促进西方科技发达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断解放,个性自由发展,形成个体间的巨大差异,从而造成社会个体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得社会系统不断出现涌现特征。我们只学到了结果,而没有真正学到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我们只看到了科学的重要性,但是科学受思想控制,思想不解放,不要说科学发展不起来,就是科学发达了,也有可能垮掉。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苏联的消失,前苏联科技是多么发达,但是,科技没有能够救苏联。因为科技只能告诉你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能告诉你以去追求什么理想。

2、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才评价标准

每当听到一首歌:“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就会想起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曾经去过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区的扎龙自然保护区,那是丹顶鹤的故乡。丹顶鹤美丽优雅身姿在我心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尤其是当它们起飞和降落时的姿态,我只能用美丽绝伦来描述。从此我才理解了为什么芭蕾舞《天鹅湖》里的“天鹅们”会以那样的舞姿来代表天鹅。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天鹅是美丽的。有一只天鹅蛋意外地混入了鸭蛋中,待小鸭孵出后,鸭妈妈发现有一只小鸭长得很丑,声音也很难听。就很不喜欢它,要把他赶走,因为根据鸭子的标准,它长得很丑、很怪。而小天鹅也发现自己同其它小鸭子长得不一样,很是自卑,也认为自己很丑。其它小鸭子也看不起它,经常嘲笑和取笑它,拿它开涮。直到有一天,小天鹅碰到了一群同自己一样的小天鹅,找到了自己的天鹅妈妈,才发现自己长得也很美,自信心油然而生。这是动画片“米老鼠与唐老鸭”里改编安徒生的一个童话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问题,同样一个人,如果对其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其结果会大不一样。如果以读书考试成绩论英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只能是“笨蛋”。如果社会选取人才的标准只有一个,那么很多真正有才能的人将会被埋没,失去发挥自己创造潜能的机会。从隋朝到清朝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制度是选取人才的唯一标准。这实际上是在选会写文章、会读书的人,把人才简单化,从而造成很多具有各种才能的人被排斥在人才行列之外。

我去过北京孔庙多次,这是坐落在北京市安定门内成贤街上祭祀孔子的建筑物,是山东曲阜孔庙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孔庙。它始建于公元14世纪的元朝,是北京元、明、清三朝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先师门内东西两侧,耸立着进士题名碑,组成北京最大的碑林。共198块,其中元代3块、明代77块、清代118块。上面镌刻着51624名中第进士的姓名、名次和籍贯。这就是所谓“金榜题名”的人,一旦中第,就身价百倍,取得加官进爵资格。

这些人自然代表了封建社会所推崇的人才。可是我们看看,在科举考试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对中国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有重大创造性贡献的人中,有多少是状元。

从表12-1可见,对中华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过开创性成就的人物中,没有一个是状元,而被人称为“诗仙”的李白,对科举考试不屑一顾,“诗圣”杜甫连进士都没有考上;《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是屡试不第;《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更是蔑视科举,远离官场;中国人物画之父吴道子,仅是一位民间画工。

表12-1 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创造成就的人物及其科举考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史》

考试成绩的片面性,不仅不能选出各方面的真正人才,就是对于选学者也存在片面性。林毓生(1988)介绍了海耶克(F.A.Hayek)关于学术工作者的两种类型。一种是“通人”(master of his subject),另一种是“困惑型”(puzzlers)。当然这只是相对区分,实际情况不可能谁就绝对是单一的一种类型,通常情况是每个人偏向某一方面的程度不同而已。“通人”给人的印象是具有极强的记忆力,精通他所研究学科之内的一切理论与所有的重要事实。只要事先通知他一声,他便能够答复有关他专业的一切重要问题,在学术界,“通人”是许多人羡慕的典型和自己奋斗目标。无疑,这些被公认为“通人”中有许多是具有原创能力的人,但海耶克觉得他们的出色记忆力不见得能够特别帮助其创造活动——换句话说,他们的原创能力可能与他们另外的本领有关。相反,“困惑型”一般不能保持历久常新的记忆,当他读完一本书或看听完一次演讲之后,向来没有复述其内容的本领。但是他自己的思想却因阅读与听讲而获得改进。对于那些具有原创能力的“困惑型”学者而言,他会以批判的态度去考察流行的学说,一旦发现它们不容于自己的思想结构,他会相当坚决地排斥流行的学说,不受外界干扰地自行其事;因为对于那些不能介入他自己思考架构之内,或对他自己思想的发展没有参考价值的学说,他是不想花费许多心血去学习的。

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做出创造性工作,取得重要成绩。但是,社会通常以考试成绩作为人才评价标准,例如,我国大学仅以高考成绩为招生的唯一标准。这对“通人”有利,而不利于“困惑型”人才,因为“通人”记忆力好,反应快,学习成绩好,考试分数高。而“困惑型”通常考试成绩并不高。这样一来,社会就使相当一部分具有原创能力的人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

教育从来都是关乎整个社会的特殊行业,以高考指挥棒规范自己行为的不仅仅是学生,实际上整个社会在都受这一指挥棒影响。看看职称考试,你要想上副高职,就得去背英语单词,通过外语考试,不管你工作中是否有没有这个需要。否则,不管你水平有多高,工作能力有多强,也算不了人才。再如,当前我国很多地方将学位高低当成人才标准,这实际上是高考指挥棒的延伸。从开始争相吸引学士,到硕士,到博士,以至于把博士后当成了最高级人才。这种人才标准单一化结果只能是降低社会创造力,因为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对人才的需求也必须是多样化,单一人才结构必然会对社会创造力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人才观不用说同国外相比有差距,就是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观相比都落后许多,因为,他们尚能知道为了达到目的,在自己人才库里聚集了“鸡鸣狗盗”的各种人才。究竟什么是人才?实际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的人,就是人才。而我们现在的目的是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那么,凡是能够有利于达到如此目的的人都应该是人才。

3、包容批评的声音

是否有批评的声音,是评价一个社会是否正常的标准之一。当一个社会没有了批评,听到的都是颂扬,这个社会就很危险了,犯重大错误的机会就会大增。而包容批评,善待批评者,有错就改,社会才会健康发展。

公务员由于其工作性质,常常处在社会舆论和批评的风口浪尖上,面临巨大精神压力。对此,公务员第一要包容批评,善待批评者,勇于改正错误。第二,提高决策水平,尽量减少决策的失误。现在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在进行决策时经常会邀请一些专家参与,听取专家的意见,这固然有好的一面,但也要注意专家的意见也可能存在片面性,要进行具体分析。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例,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本来涉及到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等各个行业,需要各行业合作与协调才能和谐发展。但是,现实情况是各个行业的一些专家只说自己行业如何重要,搞林业的就绝不会主动种草,即使自然环境条件更适合种草,也要想方设法种树,因为,种了草就归畜牧业管了,与林业无关。搞畜牧的则是养猪、养羊越多越好,并不管草原的承载量有多大,会对森林造成什么影响。各部门的领导在决策时,也都找本部门的专家进行咨询,目前社会上的专家大多是大学教授或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都只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只能在本专业内说话,对社会复杂系统缺乏全面了解。这是我们长期单科性院校,专业面窄的结果。这就限制了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服务社会的可能,因为社会问题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专业问题,是复杂的综合问题。拿林业来说,我们的专家大多只能给各司局提建议,因为司局同我们的专业是对口的,但是却很难给部长提出好的建议,因为部长的决策是要考虑全局,专家只能提各个专业问题。比如,部长有一个重大问题需要听建议,我们去了五、六个专家,各说各的重要,最后还要部长来综合。这实际上还是看部长水平,水平高综合得好,水平不高有可能专家的建议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还可能会帮倒忙。因为林业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各个专业的简单相加。我们现在缺乏的就是具有综合理论水平,以全局胸怀,能站在历史和现实高度给部长提真知灼见建议的人才。

4、公务员引导促进社会多样性

如何促进我国形成社会多样性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应该多方面共同采取措施,才能对社会系统进行调整。首先,政府要采取措施,甚至通过立法,保障各种思想能够共同存在,形成思想多样性。其次,公务员积极引导,增大社会包容性,容忍个性多样性,让个性能够自由发展,这不仅涉及法律问题,更多是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问题,只要不违法,不侵害他人和社会利益,任何个性都有存在的理由。而个人应将个性充分发挥,并将其产生的想法付诸行动,只有行动多样,才有可能产生各种创造。只有当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在为社会多样性而努力,都在共同追求社会多样性时,社会多样性成为一种风气、一种文化时,才有可能真正形成社会多样性,为社会创造力爆发打下基础。因为,社会风气是社会创造力发展的倾向,是社会各因子的总和,它决定社会创造成果的方向。如同一个人一样,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是其创造点所在。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文学高峰,与当时文人之中形成的对诗词的近乎狂热的追求不无关系。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全神贯注,竟对大官的开道马队毫无察觉,旁人为他担忧,好在这位大官是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韩愈,贾岛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从此两人成为好朋友。“推敲”也成为斟酌字句、反复琢磨的专用名词。正因为诗歌创造成为全社会的风气,社会个体被这种文化所熏陶,这才成就了唐代的诗歌高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