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择业前心理障碍表现

择业前心理障碍表现

时间:2023-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五)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当前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也有利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但是,由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使得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择业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一)迷惘心理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但又互相攀比、爱慕虚荣;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利益;对自我抱有充足的信心,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性和依赖感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迷惘和困惑。

(二)焦虑心理

大学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个人意向、有限的供职岗位、多样的工作环境等多元因素组合的职业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们最为困惑的难题。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在各种选择和诱惑面前无所适从:或职业期望过高,不切合实际;或希望尽快落实就业单位,急于求成;或幻想无须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而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普遍出现焦虑和烦躁不安甚至恐惧的心理。

(三)依赖心理

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寄希望于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寄希望于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四)自傲心理

自傲心理在大学生身上反映最为突出。一些大学生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以“天之骄子”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或自我评估过高,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如有的青年认为自己具备很多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等,因而盲目乐观,把择业目标定得很高,满脑瓜子挤满了“淘金”梦,应聘时一心一意向高薪挑战,结果屡屡受挫。此种失败源于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对自己的劣势和困难估计不足。

(五)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一些大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过低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表现在就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过于拘谨,缩手缩脚,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有的大学生,尽管具备一定的实力和优势,但对自己的评价总是过于保守,面对激烈的竞争,总觉得自己哪儿都不如别人,因而丧失竞争的勇气,习惯于临阵退缩,放弃了许多很好的机会;或者一到笔试或口试的现场,就心理胆怯,先打败了自己,表现出神情紧张、心神不安、面红耳赤、举止拘谨、谈吐失常。而一旦失败就更强化了自己的错误认识,这种心理障碍是成功的最大敌人。

(六)挫折心理

生活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而当代大学生由于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就业工作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七)攀比心理

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性格、所碰到的机遇是不尽相同的,因而在择业目标、职业选择上不具有可比性。而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工作,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十全十美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

(八)从众心理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容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人云亦云,缺乏个人主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表现在就业过程中,就是忽视所学专业的特点,过分追求实惠,盲目滑向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就业,追求功利,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没有从职业发展与个人前途、国家需要去考虑,求安稳,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思想严重。

(九)急功近利心理

择业时过分看重经济、地位等,追逐功利,一心只想进大城市、大机关,去沿海发达地区,到挣钱多、待遇好的单位,甚至为了暂时的功利宁可抛弃所学的专业。这种心理虽然能够使个体得到一些眼前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却是不明智的。因为人们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会渴望和追求心理需要的满足,当意识到事业才是人生永恒的支柱时,烦恼便会产生。因为贪图优裕和享乐而放弃事业,终究要为此付出代价。

(十)患得患失心理

职业的选择往往也是对机遇的一种把握,当断不断、患得患失,只会错过机遇,自然与成功失之交臂。很多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没有专一的定向,不现实地期盼“鱼和熊掌兼得”,或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因而在择业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而由于性格的软弱和犹疑,不能果断地选择,结果错失良机,令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十一)固执狭隘心理

即在职业选择时缺乏变通,不顾社会的需要,不顾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只看到专业的独特性,人为地“画地为牢”,限制了自己的选择范围。一位总经理说:“现代竞争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是他学了多少知识、专业是否对口,更重要的是他所具备的基本素质,而业务知识我们可以培训。”

(十二)怀才不遇心理

由于自视过高,而在现实的择业过程中却处处碰壁,于是产生怀才不遇之感,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抱怨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抱怨世上无伯乐。整天怨天尤人,只会使身心愈加疲惫。走出此误区的方法只能是学会正视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