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思维”不仅受到李彦宏、马化腾、马云、雷军、周鸿祎等互联网行业巨头的热捧,也被张瑞敏、董明珠、李东生等传统企业家所推崇,他们都提出了各自的“互联网思维”。其中,最具代表性和系统性的当属雷军和张瑞敏的“互联网思维”。
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认为,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而是一种观念,是一种方法论,只有运用这种方法论才能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竞争的精髓。雷军将互联网的思维和方法论总结为“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专注”强调企业明确自身定位,集中优势资源参与竞争;极致是指企业必须做到自己能力的极限,做到别人达不到的高度;口碑是指为用户创造最高价值体验,从而得到更忠诚的粉丝关注、实现更精准的粉丝口碑营销;“快”是指软硬件产品能以“快速迭代”的形式推出、升级并投入市场。
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认为,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制造业企业意味着一种颠覆,这种颠覆主要体现为“三无”: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打开了一扇门,可以使得企业无边界,企业要从依靠自身资源求发展,颠覆为并联平台的生态圈;企业员工要从原来听从上级指令,转变为听从用户需求,企业不是管控组织而是创业平台;产品可以供给任何人、任何网络用户,倒逼企业从研发到制造全流程变革,实现全流程无尺度。
“互联网思维”也引发了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创新思维。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不赞成“互联网思维”的说法,他认为“互联网思维”就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并不只是互联网公司才有,卖猪肉的双汇也有创新思维。因此,有互联网创新,没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
二是认为“互联网思维”不过是某些成功者的个别经验,难以复制、推广。有人认为,伴随互联网发展成长起来的一批新兴互联网企业(如BAT)和转型互联网的传统企业(如海尔、苏宁、联想等),虽然都宣称用“互联网思维”塑造发展路径,但其所探索的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他们的经验不一定能在更多行业复制成功。
对于“互联网思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很正常。新华社智库江苏中心认为,对于“互联网思维”,既不能神化,将其作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能妖魔化,将其看做子虚乌有的虚构,而应从具体实践层面来认知,分析其是否真正变革了商业业态和商业模式,是否真正推动了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是否真正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从这一角度来看,“互联网思维”的变革价值是切实可见的,它推动了小米手机、余额宝、特斯拉汽车等一批新型企业的成功崛起,对服务业、制造业甚至传统农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并逐渐渗透至社会管理、政府管理等多领域。暂且搁置“互联网思维”在理论层面是否无懈可击的争议,我们应更多专注于“互联网思维”的实践和落地,将其作为引导两化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推动其与具体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释放“思维红利”,助推改革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目前,“互联网思维”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讨论。互联网通过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提高信息的整合效率,对传统行业潜力的再次挖掘,已经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切切实实的影响和变革,其中一些变革甚至是颠覆性的。
农业领域,“互联网思维”有助于提升农资服务水平、以大数据服务农业生产、打造农产品品牌、升级农产品销售模式、完善农业金融服务。
制造业领域,“互联网思维”催生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出现,带动大规模服务制造模式的创新;推动知识分享和创新模式从封闭走向开放,企业研发不再局限于自身密闭的空间;“人机互联”使企业管理更具动态适应性与科学性,使企业内外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深度整合成为现实;对很多传统制造企业提出直面品牌营销、市场拓展、客户维护等新的课题。
在服务业领域,“互联网思维”的颠覆性作用已逐步显现:微信改变通信行业、淘宝改变零售行业、大众点评改变餐饮行业、余额宝改变金融行业。“互联网思维”变革了产品设计、生产、流通、营销等各环节,催生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 B模式。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杨培芳指出,互联网变革所催生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C2B模式,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要形式。
“互联网思维”推动群体协作模式走向繁荣。众筹模式正在演变为一个新型互联网融资途径,降低创业门槛,让融资更加平民化;众包模式使产品的研发设计充分融合更多人的智慧,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众包模式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