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定位,即定企业在产业中的位置。通过产业分析帮助企业作出战略选择,让产业经济学出身的波特在管理学中占据一席之地。在与行业供应商和分销商的关系上,企业能否占据主动位置;与行业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是否拥有竞争优势;与此同时,行业本身是否仍有前景,是否已经成为快要被取代的夕阳行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产业或行业本身是否有利可图,影响着企业是否愿意进入某个行业。
在产业选择上,想做和能做还是两回事。一个行业对自己有吸引力,但是否去做,还要看能否去做。企业在产业当中有一席之地的前提是,先进入这个产业。因此,了解产业的门槛至关重要。除了政策和标准上的营业牌照之外,真正要过的是顾客这一关。这就需要解决以下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问题,顾客是否喜欢你的产品。在这一点上,顾客是否喜欢你和顾客是否习惯你可能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事实上,顾客对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具备一定认知。如果在一个行业中,多数顾客信赖和依赖少数品牌,就会增加新企业吸引顾客的难度。
除此之外,即便你的产品有能力吸引顾客眼球,但也要考虑到顾客的转换成本,例如“果粉”对苹果系统的依赖。作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问题本身又是解决方案。相对而言,在智能手机系统上,苹果算“先入为主”;而在电脑系统上,相对微软系统,苹果要做的是要“反客为主”,甚至要从“娃娃”抓起,主动与小学合作,在“第一时间”和“第一地点”贴近未来最重要的顾客。
第二个问题,顾客是否买得起你的产品。价格的另一面,就是顾客的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要降低顾客成本,除了要考虑顾客的转换成本之外,还要考虑企业本身的成本优势。而对于顾客可以接受的价格,企业未必能够负担得起。造成企业产品成本偏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固定成本,可能要求企业有高额的初始投入,而这本身也意味着一定的资金壁垒;另一方面是变动成本,如果企业无法保证较大销量,实际是无法弥补成本的,这也是规模经济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说,企业最重要的是考虑自己的资金条件。这要求企业在进入新的行业时要有足够的现金流,并且在新业务的利润判断上看相对增量,而不是看绝对数值。这时,新业务亏损可能也要进行正面评价,比如今年亏损2000万元,而去年亏损5000万元,这时尽管利润是负向的,但增量是正向的。现金流和利润的增量判断,是突破新业务成本壁垒的关键,也是新业务成长的必要前提。
在“定企业在产业中的位置”的问题上,如果企业想要在所在产业或行业中做到数一数二,就需要在上述两个基本问题上占据优势,否则,企业要么无法进入行业,要么无法在行业中立足,成为一家平庸的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