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我们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解,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创新理论”和“全面创新学”等问题。围绕这一主线,除“导言”之外,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共13章。
第一部分(第1~5章),探讨创新理论及其发展中的两条路径。作者认为:熊彼特的自然技术“创新理论”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开启了“创新理论”研究与应用热潮,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大发展。然而,由于熊氏“创新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创新理论”研究呈现出三个阶段(第1章)。学术界的主要分歧源于对技术创新内涵的不同理解,即是“经济学内涵”或“经济行为”还是“技术与经济之间的中介环节”和将创新等同于“创造新的东西”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创新观(第2章和第3章)。为了克服熊氏自然技术创新的时代局限性,我们提出包括自然技术、人文技术、社会技术在内的“全面技术创新”和“全面科技创新”即“全面创新”理论(第4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全部认识论”我们提出全面创新的认识论内涵,认为技术创新成果的首次商业性应用(试生产),就是指这个具体认识过程的完成阶段,并就马克思的“全部认识论”与毛泽东的认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第5章)。
第二部分(第6~8章),创建全面创新学。全面创新学是一门关于横向上创新活动与纵向上创新过程中科学认识和技术认识的学问(第6章)。全面创新学的研究对象是创新活动和过程,不是与人及其活动分离的创新(第7章)。根据“五个世界”划分人(类)的基本活动为自然物质活动、人文精神活动、社会交往(服务)活动、客观知识活动和虚拟活动,全面创新学的学科结构也就是相应的五大门类创新学即认识论(第8章)。
第三部分(第9~11章),全面创新驱动全面发展。驱动对象和驱动目标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还是全面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传统的工业社会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本质区别。作者在这里将社会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为驱动目标,还认为唯物史观从“生产力推动”发展为“驱动生产力”(第9章)。驱动经济的全面繁荣就包含着产业的全面发展,作者认为原“三产”的划分是不科学的,根据马克思的“三个世界”论和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新“三产”,并就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进行了新的探讨(第10章)。驱动“人的全面发展”集中阐述提高“全面生活”质量和水平问题,并将其视为驱动经济全面繁荣、社会全面进步之根本和价值取向,集中批判了“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第11章)。
第四部分(第12~13章),关于创新模式和“全面思维范式”的哲学思考。针对国内外提出的创新模式——“生态化技术创新模式”、“自主创新”模式和美国学者的“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弊端,作者提出以企业(产业)为核心的产销学研中(介)官(政府)整合创新的“足球赛”模型(第12章)。全面创新及其驱动全面发展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与时俱进,作者就全面思维范式(规范)进行了探索,并提出“全面思维范式的三维立体网络结构图”(第13章)。
总之,本书的四大部分共13章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为它与全面创新及其驱动全面发展同源于同一个客观世界(“三个世界”或“五个世界”),并由“人通过人的劳动”交互/反馈作用形成“整个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