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莉 傅 苑 汪欣欣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承载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教育部在2010年《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转变单一的专业人才教育目标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新内容。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实现新时期高等教育目标的现实需要。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价值分析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两创意识和能力为目的,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就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创业(简称两创)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因此,只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融合,才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出路。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选修课课时有限,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课程教学内容大体相似,没有深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将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因地制宜地满足不同专业行业创新创业的不同需求。此外,将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不仅能够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还能提升学生创新学科知识应用的意识,引领学生开展高层次创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能有效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
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目标是“围绕两创教育的内容,吸纳和融合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人才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观点,通过借鉴和移植,形成血肉丰满的两创教育学和两创教育学科群”。因此,两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两创教育与教育对象的学科专业的融合,实质上也蕴含了专业教育与上述学科的渗透和融合。这对于高等教育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学科的整体优化,学科竞争能力的增强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问题是在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核心要素是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两创教育的融合,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能力和创造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是新时期高校的战略任务。
二、基于“专业+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共有本科生1026人,研究生210人。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4个本科专业。当前国家经济处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时期,互联网经济、产业在现阶段发展迅速,使得计算机学院学生在创业就业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近年来,计算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渠道,以学院科技特色为载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渐探索出有学院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开设交叉课程
在学校以学术卓越计划为核心,重点做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改革背景下,计算机学院开设了融合计算机专业课程和地学基础课程的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2.成立科技创新实验班
在强化专业教育资源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学院成立了科技创新实验班,通过“虚拟班级”的组织形式,将分散于各专业、各班级、各年级的科技创新爱好者以班级形式组织起来,其目的是整合学院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和工作聚焦,强化人才输出,力争培养一批具有较强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科技创新后备力量。
3.开展校企合作
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了一批创业就业基地、产学研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组建了创业导师团。学院与自身学科设置相匹配的典型企业和创业成果显著的优秀校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构建“四维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设计理念上,学院将关注焦点聚焦到每一位学生个体、每一个专业体系、每一个科技团队,真正做到了重心下沉、视野下移。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上,学院形成了“项目依托”“团队实施”“竞赛检验”“学术互融”的四维一体创新创业体系。
1.项目依托
以“大学生基础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自主创新研究项目”“大学生特殊专长支持计划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为载体,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必要的导师支持、资金支持、专业支持和政策支持,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动精神和自主意识。目前,学院学生项目覆盖率达到了30%。
2.团队实施
以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团队的运作形式,使散置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科技创新人才真正形成科技创新合力,学院目前构建了横向到各专业、纵向到各年级的立体化科技创新网络体系,形成了以“ACM实验室”“机器人俱乐部”“服务E时代工作室”等团队实体入驻的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每年接受创新创业实训人数达到350余人,占学生总数的34%;建立了科研成果创业孵化基地,青年教师和优秀学子在这里将科研成果产品化,学院平均每年完成科研成果转化6项,参与孵化团队5支,涵盖教师15人,学生106人。
3.竞赛检验
以“挑战杯”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形式检验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交流创新创业经验和方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自信、专业自信和成果自信。学院学生平均每年参与竞赛项目20余项,涵盖学生400余人。
4.学术互融
依托学院现有专业教师资源举办博士论坛、专题学术报告会等学科前沿和最新技术介绍活动或邀请优秀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开展“身边的创业故事”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讲座、创业指导等活动,扩大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面,在全院师生中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研究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学院平均每年邀请海内外优秀研究学者举办计算机科学前沿学术论坛20余场,邀请IT企业高管、创业校友举办“身边的创业故事”10余场,涵盖学生500余人。
以“项目依托”“团队实施”“竞赛检验”“学术互融”为主要内容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兼顾了专业教育的“知识积累”和创业教育的“实践育人”的功能,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由“抽象的教育”向“具体的路径”的转变。
(三)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
1.加强创新创业指导
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采取课内讲授与课外专题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课内讲授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知识,加深学生对创业素质和创业精神的认识。课外专题实践,定期组织各类科技创新、创意创业走访活动,鼓励学生以团队开展创业者走访、市场调查、消费者反馈评估等活动。让学生从课内外主动参与中获取创业经验,有利于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配备创新创业导师队伍
对于学生创业团队,学院为其配备“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创业导师”,学院鼓励专业教师担任创业团队的科研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并以科技创新成果为项目依托进行高层次创业。学院邀请优秀创业校友、优秀企业家担任团队创业导师,帮助创业团队形成自己的创业项目构想,并对其企业的产品、客户、市场发展前景和商业模式等做出明确的定位和发展规划;为团队分析和确定创业资金需求,并指导完成其创业融资所需的商业计划书,提供融资和引资方面的经验;指导团队开展项目产品推广、市场营销、日常管理等创业各个环节的工作。
(四)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学院对参加各种课外学术竞赛与创新创业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学生与指导老师给予奖励,出台了《计算机学院关于学术竞赛与创新创业奖励办法》。有效地利用学院储备的企业资源库举办招商融资会,搭建创业团队项目与企业资本的对接桥梁。学院与企业共同设立创业种子培育基地及基金、提供创业场地和基本配套设施。为了鼓励技术驱动型创业,学院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科技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出台了《计算机学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办法》。
综上所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了有机融合,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自信,通过提供创新创业专项基金和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重点扶持学生依托学科特色进行互联网创业,从而形成了推进师生创新创业的工作体系。
三、展望与思考
两年来,学院特色科技活动举办了12场,参与学生1800人次;参与全国性比赛9项,参与学生116人次;学生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SCI、EI索引53篇),申请国家专利6项,科研成果转化12项;累计支持科技实践创业类项目112项,其中36项获得全国性奖励,8项获得全省性奖励;支持学生创业团队10个,指导创业学生16人,累计投入创业资金20余万元。计算机学院创新创业体系的实践探索与经验入选《中国地质大学“润泽校园”高校德育文库》。计算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初显。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基于“专业+创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如何丰富和创新专业教育,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从市场需求出发,将创新成果进一步转化为创业实践;如何构建创业教育网络,教授学生寻找合适的创业模式;如何建立不断推进的创业循环系统等都将是我们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专业教育中全面渗透两创教育,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两创能力。两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是合力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9(12):41 -44.
高晓杰,曹胜利.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事业的开拓者[J]∥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综述.中国高教研究,2007(7):91 -93.
雷家骥.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分析[J].中国青年科技,2007(2):26 -29.
刘华,王楠,张岩.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2):3 -5.
卢文忠,陈慧.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马克思研究院.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童晓玲.研究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