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历来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在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规划,以便有效推进实践,现总结如下。
一、创新创业工作现状
(一)物理空间支持
学院创新创业的物理空间设置,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具体见表1。
表1 创新创业物理空间设置
(二)具体实践
学院通过抓竞赛、重实践、建团队和强师资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有效开展。
1.竞赛方面
学院连续3年在“挑战杯”“创青春”等龙头赛事中取得突破性成绩。例如:2013年,《基于室内定位技术的应急响应情景感知导航系统》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2014年,《南望晶生商业计划书》《智慧医疗位置服务系统》和《武汉狮图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获得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银奖、银奖和铜奖;2014年《基于微信的旅游服务及Ego旅游社区的开发计划》和《Moshi企业黄页移动搜索平台》分别获得了“创青春·精彩在沃”湖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移动互联专项赛的金奖和铜奖;2015年,《iLBSoNe——面向泛室内空间基于位置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获“挑战杯”湖北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2.实践方面
学院德育工作组老师指导学生注册成立了5家公司(表2),并且帮助团队争取资源,为团队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表2 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表
其中,武汉地大南望晶生珠宝有限公司投资推动科创咖啡吧创建,并为成功申报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奠定了重要基础。
3.团队建设
学院凝练打造了6支创新创业团队,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创新创业团队情况表
同时,大力加强CUG机器人俱乐部、软件协会、3S地理空间信息协会、南望山学子创业协会4个创新创业学生社团的建设。创新团队和学术型、创业型社团的指导老师们大都有较为丰富的企业经验,如项目、管理、技术等。
4.师资建设
创新创业工作的师资建设分为课程型师资、实践型师资两个类型。其中,课程型师资包括武彦斌、李雨竹、王渊、宋超4人,可承担课程包括KAB、SYB等课程,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来开展。实践型师资(校内)包括陈刚、明祖涛、徐景天、赖祖龙、樊文有、曾文、刘福江、徐战亚、罗显刚、高伟、扈震、林伟华、陈亮13人。实践型师资(校外)包括赵新兵、刘帅、张扬、汤勇、王军德、向多文6人。
5.已经签约建立校外产学研基地20余家
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星通联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合力金桥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益实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风脉(武汉)可再生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德融嘉信信用管理技术有限公司、武汉航天远景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武大卓越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福建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武汉研发中心、金山软件、智诚思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五分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浪潮通信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北方数慧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力德恒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中测晟图遥感技术有限公司等。
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情况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情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探索和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
(一)专业教师的教学研究探索
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近年来,以教学研究项目为载体,不断探讨信息技术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工作。
2013年申报立项的有:“面向能力培养的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刘修国,重点项目)、“软件研发类本科生创新实践团队培养模式研究”(尚建嘎,省级项目)、“结合本科专业认证提高测绘专业教学质量的研究”(潘雄,一般项目)、“专业综合改革下计算机基础编程渐进式教学模式研究”(叶亚琴,一般项目)、“基于项目的‘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陈占龙,一般项目)。
2014年申报立项的有:“《空间大数据》通选课MOOC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关庆锋,一般项目)、“基于MOOC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方芳,一般项目)、“基于合作倾向的团队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CUG机器人团队为例”(杨林权,省级项目)、“以GIS开发大赛为依托的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罗显刚,一般项目)、“基于凸面几何体思想的个体与群体创新型学生培养模式”(田玉刚,一般项目)、“基于体育竞技规则的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杨乃,一般项目)。
2015年申报立项的有:“依托国家GIS工程中心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立体式创新实践平台与体系构建”(郑贵洲,重点项目)、“基于GIS项目的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吴亮,一般项目)、“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企业工作性实践质量保证与评价体系研究”(杨林,一般项目)、“MOOC平台下《离散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向秀桥,一般项目)。
(二)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探索
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以赛促学的第二课堂建设工作格局,努力为更多同学提供优质的专业实践平台,使每一个专业都有赛事出口。例如:通过3S协会,对接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和校内外测绘技能大赛;通过软件协会,对接“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和“中国软件杯”软件设计大赛;通过机器人俱乐部,对接世界杯机器人足球大赛和全国机器人锦标赛;同时也将学院传统的第二课堂项目,产学研做出最大公约数,2011年至2014年,按照丰富内容、加强过程管理、优化平台功能、提高有效受益人数的思路,将产学研办成了“了解前沿、匹配师生、增强竞争、锻炼表达、影响预期”的优质专业实践平台,同学们受益匪浅。
三、分基地建设工作方案
(一)创业实践分基地的用途
该基地应具备学生课余科研创新驱动、学生团队创业孵化的初步功能。现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申报创业实践分基地,旨在发挥已有创业团队的示范作用,浓厚学院创业氛围,为创业团队培育和孵化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二)结合特色的具体方案
学院的学科特色涉及软件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测绘工程和信息工程5个方面;在学院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同融合比较紧密。目前,学院的学科发展方向在技术层面,聚焦IOS系统开发、人工智能、高性能并行计算、GIS、无人机等方面,这些都是在生产生活当中应用前景比较广阔的领域,且学院的专业教师团队也呈现协调发展状态。目前和未来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与本院的学科特色结合较为紧密,已有创业团队已经表现出这种趋势。
(三)三年建设规划
1.建立台账,组建团队(2015年5月—2015年12月)
(1)2015年5月—2015年9月:分领域、分类型建立学院建院以来创业成功校友和创业失败校友的数据库,为后续工作做好典型准备。
(2)2015年6月—2015年12月:探索建立本科生、研究生协同配合的创业实践分基地建设队伍,为基地的建设和运转做好人才培养和储备。
(3)2015年9月—2015年12月:组建专兼职相结合、专业非专业相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初步形成3人以上的常务指导老师队伍。
2.培养意识,浓厚氛围(2016年1月—2016年12月)
(1)2016年1月—2016年10月:利用节假日,结合学生课表,定向开设学院版的KAB创业教育概论课程。
(2)2016年3月—2016年10月:充分利用校内外人脉资源,分期分主题举办与学生创业相关的各类讲座、座谈。
(3)2016年9月—2016年12月:开展IT领域、3S(GPS、RS、GIS)领域创业案例分析课程,帮助有创业意向的同学进一步提高创业的机会意识、风险意识等主观能力。
3.开展创业模拟,推动创业实践(2017年1月—2017年12月)
(1)2017年1月—2017年3月:开展APP大赛、创业创意大赛等相关赛事,激发学生将自身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的兴趣。
(2)2017年3月—2017年6月:积极开展创业模拟大赛,提升学生具有专业属性的创业体验。
(3)2017年3月—2017年12月:充分发挥导师团的作用,利用校内外资源将2014年、2016年在备战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当中脱颖而出的团队进行持续孵化。
四、预期成果
(1)在现有IOS系统开发的硬件基础上,培育IOS系统研发团队,并在相关创业性赛事取得较好成绩,为后续产生可商业化作品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2)在CUG机器人足球团队培育的基础上,打造可用于实验室教学的人工智能基础研发平台,初步实现CUG机器人足球团队建设成果的公司化、商业化。
(3)依托GIS国家工程中心,在高性能并行计算团队建设的基础上,促进校企融合,实现科技成果的初步转化,为后续产业化路径培养优秀人才。
(4)在Ubloc室内定位技术团队建设的基础上,为促进面向泛室内空间基于位置移动社交网络平台原型的产业化提供支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