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处在发展变化过程中。而在这一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隐含着决定未来的玄机。创业是一种活动过程,内在地包含着某种有利的机会。对于创业者来说,如果能够把握这种玄机,那么就意味着把握住了未来。如果能把握未来,也就意味着能够把握成功。因此,能否把握机遇是影响创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创业机遇的含义
虽然创业机遇的识别和把握主要依赖于创业者的主观判断,但创业机遇实际上却是一种客观存在。准确界定创业机遇的内涵和外延,是识别、评价和开发利用创业机会、开展创业活动的前提。
创业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创业者深刻认识甚至创造新事物的商业用途、识别人们愿意拥有或使用新事物的机会,并积极采取行动把机会转变为可行的、有利可图的事业或企业。而机遇,即有利的境遇,是那种可遇不可求的好时机,是从事某项活动的有利通道和恰当时机。创业机遇也称创业机会,是指将产品、服务、原材料以及市场组织方法以创新方式重新组合,进而满足潜在的市场需求,以实现市场价值并盈利的一种机会。
二、如何把握创业机遇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不仅需要激情、勇气,更需要的是理智和悟性。机会可遇不可求,它的到来好比一列快速行驶的列车,而每一个想要登上这列快车的人,根本不可能在它到来时再手忙脚乱地去抓它,那是极其困难的事情。你想要登上它,需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比如你精神上高度集中、反应能力极强,或身体灵活、肌肉强健,这样才能保证你能在列车到来时身手敏捷地登上它。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准备,那你只能眼看着机会在你面前溜走。悟性就如同登车前做的从身体到精神的各种准备,它是一种发现、评估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怎么样才能使自己提高把握机会的悟性呢?
(一)开阔视野,广泛收集信息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就是资源,信息中包含着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种机遇就蕴藏在瞬息万变的大量信息之中。因此,无论你做什么,都要时刻留心机会、注意收集信息。开阔视野的途径有很多,如旅游、接触陌生人、看新闻、与朋友或者老师聊天等。我们接触和尝试的新东西越多,我们就会越聪明和具有创造力。我们必须伸长“触角”,广泛收集信息,从中发现机遇,并把它转化为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善于识别和捕捉机会
对于创业者而言,最难过或者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在机会面前浑然不知,直到机遇与其擦肩而过。信息是捕捉机会不可缺少的要件,但只会收集信息还不够,还要学会分析、利用信息,能识别信息的价值。并不是所有收集到的信息都能在创业者的手中转变为财富,创业者需要培养对事物的洞察力和判别力,这样才能从丰富的信息当中挖掘出那些对于自己的发展非常重要的信息,从中发掘出宝藏,使信息为自己产生效益。这就要求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准备的头脑,即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知识、能力、品德等诸多方面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形成敏锐的市场触觉。
(三)为实践创业机会准备和创造条件
创业者在发现并选定创业机会以后,就要制定实施创业机会的规划,为规划的实施准备好所需的条件。我们所说的条件包括“软件”和“硬件”。所谓的软件,是指把握创业机会所需要的企业形象、政策、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法等。所谓硬件,是指把握创业机会所需要的人才、资金、设备和场所等。
三、文化传媒产业领域蕴藏的创业机遇
创业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而创业机遇却与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要成功创业,就要预测到这种变化、把握住这种变化、顺应这种变化。就文化传媒产业而言,它将是我国未来若干年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蕴藏着许多创业商机。
(一)文化传媒产业将成为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按照经济学的通俗定义,所谓支柱产业,是指增加值占GDP的5%以上的产业。据此衡量,发达国家的文化传媒产业已日益成为其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美国娱乐传媒产业总支出为8762.9亿美元,占GDP的6.3%,2002年—2007年复合增长率为6.1%,预计2007年—2012年复合增长率为6.2%,远远快于同期GDP的增速。
《2007年电通情报媒体白皮书》数据显示,2005年日本文化内容产业规模达到250115亿日元,占GDP比重达到6.2%。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促使日本政府把文化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1995年确立了日本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十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英国自1998年提出创意产业(creativeindustry)以来,创意产业已超过老牌金融业,跃升为一个强劲发展的新型经济增长点。据英国文体部2004年8月发布的《创意产业经济估算统计公报》数据,2002年创意产业的整体经济贡献占英国GVA(经济附加值)的8%(约534亿英镑),超过了英国老牌金融业(约占GVA的5%)。1997—2002年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年均增速为6%,高于同期英国GDP增速(约3%);创意产业出口额年均增速为11%,高于英国同期总出口额的增速(约3%)。
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的文化传媒业无论在总量规模方面,还是在相对发展度和成熟度方面,差距均十分明显。在中国的各个产业门类中,文化传媒业是开放度最弱的行业之一,也是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最晚的行业之一。在今后的全球化竞争中,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大国崛起,绝不能在缺少文化的情形下“跛足”前进。文化传媒产业发展滞后,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问题。因此,国家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文化传媒业列入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战略产业之一。文化传媒业必将释放出“最后一座金矿”的巨大经济价值。
(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成为推动文化传媒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推动了广大群众在文化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增长,使文化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中国社科院发布《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1)》中指出,从2000年至2009年,全国城乡文化消费总量从2704.35亿元增长至7521.44亿元,2009年为2000年的2.78倍,总净增长178.12%,年均增长12.04%。从乡村来看,2000—2009年,全国乡村文化消费总量从1520.60亿元增至2442.21亿元,2009年为2000年的1.61倍,总净增长60.61%,年均增长5.41%。城镇方面,2000—2009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总量从1183.75亿元增至5079.23亿元,2009年为2000年的4.29倍,总净增长329.08%,年均增长17.57%。蓝皮书指出,2000—2009年,全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增长稍滞后于全国经济增长,而领先于城镇收入、总消费增长。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文化消费总量不高、文化消费满足程度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还有很大的成长潜力。随着文化消费潜力的逐步释放,必将拉动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振翅待飞的阶段。伴随着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刺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必将迎来大发展。文化部部长蔡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步提高。2004—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一些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5%,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四)文化产业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2009年7月,国务院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4月,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在政策的推动下,资本快速向文化产业聚集,数批相关的文化产业基金迅速成立并进入投资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吹响了“文化强国”的号角,而且进一步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可以预见,今后一个阶段的文化及传媒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将以大力扶持为主,体现为振兴和激励。
(五)拥抱技术创新,文化传媒产业浴火重生、焕发生机
在各个产业部门中,文化传媒产业历来是对新技术最敏感的行业,也是采用新技术最踊跃、最彻底的行业之一。每一轮新技术革命,都会繁衍出新的媒介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但每次新媒介的产生,并没有导致传统媒体消亡,而是导致新旧媒体在竞合、交融中焕发生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技术、宽带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席卷全球,吹响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号角。哪个产业最先采用这些新技术,就会在新一轮技术、经济和全球化竞争中占领先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最先冲击的就是文化传媒产业。传统内容(数据、信息、知识、文化)基本是由少数精英创造的。而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普通大众参与内容创造(User Generated Content)提供了空前便捷的手段,内容创造群体规模迅速扩大,内容数量爆炸、信息量过剩,对内容产业链的结构和运作模式带来革命性冲击;互联网和手机作为一种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具有实时快捷、参与互动、定位精确、大容量等独特优势,对传统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构成巨大威胁,大量分流了传统媒体的观众和收入。但传统媒体并没有在竞争中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动业务转型,在交织、融合中不断创造新的商业“蓝海”,焕发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