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创业风险有不同的防范方法。总体而言,创业风险防范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充分做好各方面准备
常言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做好充分准备是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根本方法。为此要做好如下准备:
(一)做好在挫折、失败中奋起的心理准备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和不太确定的市场环境,人人都可能会面临失败。创业者只有抱着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失败,才能在风险真正来临时不慌乱、不气馁并及时总结反省,也才能有足够的力量和勇气去应对风险、化解风险。
(二)做好风险处理预案
大学生创业会时时面临风险。我们虽然不知会发生哪种风险、风险何时来临,但我们却可以根据风险类型提前做出应对方案,从而可以在风险来临时规避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例如,我们可以预先做出财务风险预案。这样,当财务风险来临时,我们可以通过执行财务风险预案来降低、甚至化解财务风险。
(三)努力强化创业必备的五大硬件
1.积累经验
大学生大都是在校园里长大的,对社会缺乏了解,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等方面很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因此,创业前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应积极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另一方面要亲自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打工、实习甚至短期工作来接触相关企业和实际工作,从而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
2.筹集资金
要开拓思路,多渠道融资。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途径外,还可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多准备几条途径,就可以防止因另一条途径的风险而导致整个财务风险的发生。
3.掌握专业
当前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所创企业也将是某种程度上的知识型企业。作为这种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必须懂得该企业生产或经营的产品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本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也才能对这样的企业进行有效的经营和管理。
4.锻炼能力
这里的能力主要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要想获得成功,创业者必须专业、经营两手抓。
5.学习法律
法律应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必备的知识。只有懂法、守法,并依据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才能确保创业行动的稳健与长久。
(四)认识自我,量力而行
企业的成败取决于老板的素质和行为。创业之前,评价一下自己是否具备当老板应有的性格特点、技能水平和物质条件,思考并判断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都非常必要。分析时,细致来说可以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概括来说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自身是否具有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包括对事业的追求、对企业的责任、创业动机、身体素质、承担风险能力、企业管理能力以及相关行业知识等。二是个人财务状况分析。创办一个企业,一般要投入大量的启动资金,并且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能有足够的利润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切记不能把自己所有的钱都用来办企业。
(五)选择创业的最佳方向
当今,创业市场商机无限,但对资金、能力、经验都有限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并非“遍地黄金”。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找准“落脚点”,这样才能闯出一片真正适合自己的新天地。
二、完善组织架构,规范决策
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和企业通常只是对各种市场机会作出反应,而不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发自己所创企业的未来机会。这时,创业者不是左右环境,而是在被环境所左右;也不是驾驭机会,而是被机会所驱使。相应地,企业的行为通常也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有预见性的。因此,这时的工作显得较为杂乱,如布置工作得看员工是否有空,而不是根据他们的岗位和能力。典型的行为是因人干事、因人设岗;一些创业者常常习惯于直接给下属布置任务,而不是依照工作流程来安排。这些在创业初期可能是有效的,但在创业成功后,创业者必须考虑完善组织架构、规范各种决策行为,以此来保证科学决策、有效执行决策,不然会带来风险。
在完善组织架构的过程上,创业者不必奢求一步到位,也没必要建立一套持久不衰的组织体系。因为组织架构也需要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不可能一劳永逸。为此,创业者要克服围绕人来组织的习惯,而要学会围绕工作本身进行组织和实施,努力实现通过各级组织机构来实现自己决策及经营理念的目标。
一些大企业的通常做法是,创业者或企业委托外部咨询公司或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来帮助搭建组织机构。较为稳妥的方式是先健全、完善辅助管理部门,如行政部门、财务部门、服务部门的组织设计与调整,然后再完善价值增值部门,如生产部门、营销部门等。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稳定企业的经营。设计组织架构时,可以运用一些小技巧。例如,多设置几个管理岗位但并不安排人员。这样,可以对员工形成一种吸引力,从而起到正面激励的作用。例如,可以把三级销售组织设为五级,效果会非常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除完善管理体系以外,还要尽量减少和简化管理层级,防止官僚管理现象的出现。此外,应在完善组织架构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三、建立激励机制,做好引才、用才、留才工作
在创业开始阶段,创业者与员工都承担着巨大的风险,需要风雨同舟、共渡难关,这时可能双方都不计较什么。但是创业成功后,创业者与员工所关注的重心却会发生变化。创业者所关注的是企业未来更大的回报,而员工更关注的是现在的既得利益。如果处理不当,创业者会受到“同患难易共富贵难”的指责,受到巨大的情感压力,有时甚至会发出“没钱容易有钱难”的感慨。如果企业是合伙建立或几个人共同创立,有时难免会因为利益分配而出现创业集体的裂变,给企业造成伤害甚至一蹶不振。如果合伙关系人是在家庭或家族内部,则会使亲情关系受到巨大破坏。另外,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新员工会不断加入。这时,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职业选择,创业者必须考虑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维系企业所需要的更多优秀员工。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创业者应该考虑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它应当既能保证老员工或合伙人的既得利益,又能真正凝聚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确保企业得到健康长远发展。
设计激励机制时,创业者要与员工进行有效沟通,使他们尽量理解和接受。要尽量做到一视同仁,避免特殊照顾或特殊政策。当然,创业者也要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样一条基本原则。既要关注激励的内容,同时又要关注激励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制度建立以后要严格执行、及时奖惩,使员工感到激励机制确实是有效的承诺和强大的奋斗动力。这样,无论是精神鼓励还是物质奖励,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除了上述激励机制对员工具有激励作用以外,企业发展前景同样也具有激励作用。这需要创业者在创业成功后设法维持或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规划好企业的未来发展。
四、尝试授权,学会解脱
在创业初始阶段,创业者主要通过集权来实施管理,大小事情大都由自己去完成。创业成功以后,有两个因素会促使创业者考虑授权问题。一是工作头绪多且复杂,创业者不堪重负。二是员工渴望分享权力,希望得到更大的空间和更大的舞台来展示自己。
所谓授权,是指创业者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赋予其下属相应责任和权力并对组织承担最终责任的一种管理手段。授权和分权都是企业管理的手段,其实施也都是分配任务和下放权力的过程,但两者内涵有严格区别:授权是上级授予下属责任和权力,分权是组织中权力的再分配;授权是在上下级进行,分权是在同一级进行;授权者对所授权力负有责任、拥有决策权,被授权者没有决策权;分权者对分配后的职责不负有责任,被分权者具有决策权。创业成功后,创业者应当考虑给员工授权,而不要分权。因为,分权容易产生离心力,也容易使员工自作主张,让创业者失去对企业的控制。当然,从集权到授权,往往使创业者如履薄冰,担心对企业失去控制。所以,授权的准确含义应当是“只准他做我自己才会做的那种决定”。
实际上,最有效的授权办法是,由创业者拟订出哪些问题由自己做决定、哪些工作可以交由员工去完成、哪些工作需要员工定期汇报、哪些工作可以放手不管。一般而言,创业者需审批销售计划、财务预算、生产计划等工作,至于销售人员的行为管理、客户拜访计划、销售汇报、车间作业计划、生产排班、加班申请等可授权给中层管理人员负责。当然,财务报账签字、人事安排等重要事务,创业者还是应当自己来掌控,以防止费用上涨和人事矛盾出现。当然,创业者也可把一定额度的签字权授予中层管理人员。通过这样的授权,可以把创业者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战略性问题的思考上,从而避免战略决策失误的风险。
五、量化分析,科学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社会经济活动要依靠数据的理性分析而不能仅凭主观臆断。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行风险评估
创业风险评估,是指对创业风险大小及其影响结果所进行的判断。其主要工作包括:分析和判断创业风险的具体来源、主要风险因素,测算风险损失和风险收益,估计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决策、提前准备相应的风险管理预案,投资后对其加以有效管理控制。
(二)量本利分析
量本利分析是企业制定利润规划的一种基本方法,旨在分析成本、数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关系。一切计划是否合理,归根到底要看它对数量、成本和利润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分析包括损益分析、边际贡献分析和盈亏临界分析等内容。
(三)投资回收期分析
投资回收期,是指资金回流量累积到与投资额相等时所需要的时间。一般来讲,回收时间越短,方案越有利。在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并根据客观条件提出各种备选行动方案,可以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优方案而做出创业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