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 不少毕业生面对机遇和挑战, 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 常常产生各种心理矛盾和冲突, 导致心理失衡, 不但影响毕业生择业, 而且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 因此, 加强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是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过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 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大学生在择业中常常会出现各种矛盾心理,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 班主任的思想开导和专业人员的心理咨询等方式一般都能得到解决。 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当代青年学生的理想丰富多彩, 大学生在择业中对理想的追求更加强烈, 更加远大, 他们踌躇满志, 豪情满怀, 准备在社会上大干一番。 但由于他们涉世尚浅, 对社会了解还不够深, 对未来抱有幻想和不现实的成分, 在择业上与社会需要存在着差距, 个人理想往往脱离客观现实与主观条件。 大学毕业生普遍留恋条件舒适的大城市, 追求社会地位高、 经济效益好的工作岗位, 而不愿到边远地区或条件较差的地区去工作。 在择业中他们并未真正思考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也较少考虑所定的目标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 甚至不了解自己的气质、 能力、 兴趣适合于何种工作, 因而出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二) “鸡头” 与 “凤尾” 的矛盾
在大学生中经常会发生做 “鸡头” 还是做 “凤尾” 的辩论, 也就是到小地方做人才还是到大地方做闲人。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 但至今也是见解各异。 在大城市或者沿海开放城市, 经济发展迅速, 机遇相对较多, 但这类地区人才相对饱和, 如北京、 上海这类城市, 大学生到处都是, 本科生不足为奇, 因而, 在这些地方工作只能做 “凤尾”。 相反, 一些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 人才相对匮乏, 本科生都不多见, 到这样的地方工作, 必然会做“鸡头”。 然而, “鸡头” 虽好但吃苦较多, “凤尾” 虽然埋没人才但很安逸, 这是一个矛盾, 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 它都是一个 “两难选择”。 “鸡头” 与 “凤尾” 的矛盾不仅表现在择业地域方面, 也表现在对工作单位的选择上。
(三) 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
不少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 在择业中只要是专业不对口就认为不适合自己, 但在现实社会中, 真正完全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是不多的, 于是就产生了所学专业与未来工作的矛盾。 其实, 本科教育更多的是学习能力的教育, 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教育, 是适应环境能力的教育, 因此, 毕业生完全不必为学不能致用而苦恼。 当前, 许多大学都在强化对本科生的基础知识的培养, 一些高校对入学新生不分专业, 这些做法都是在淡化本科生的专业意识。 国内许多大公司更是对专业看得很淡, 如 “宝洁公司” 在招收毕业生时就根本不限制专业, 仅对应聘者进行基本能力测试和面试。
(四) 择业工作与继续求学的矛盾
在高校中, 考研的学生逐年递增, 这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学历在择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城市对学历的限制比较严,好单位也要求高层次人才, 因而, 不考研就很难找到好工作。 但择业与继续求学之间常存在矛盾, 一是时间上的矛盾, 二是用人单位制造的矛盾 (声明自己考研的毕业生往往签不到单位), 这两方面的矛盾解决不好, 很可能既耽误了考研又延误了找工作。
(五) 亲情与爱情的矛盾
亲情与爱情的矛盾也是毕业生经常遇到的烦恼。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增多, 父母大多希望他们毕业后回到自己身边, 尤其是女生, 家长更加不放心她们独自在外地生活。 那些在读书期间谈恋爱的大学生们, 毕业时为了能到一起, 想尽了办法, 但由于父母的期盼, 又增添了许多烦恼。 男生希望女生到自己家乡落户, 女生却希望男生到自己父母身边安家, 即使双方妥协, 双双留在外地, 却又伤了亲人的心。
二、 常见择业心理障碍
(一) 情绪心理障碍
1. 焦虑心理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以及求职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种种选择, 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冲突, 不知所措, 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 担心自己找不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不能实现; 担心自己的选择不正确, 而使四年的付出没有回报; 女生担心自己因为性别的原因被工作拒绝; 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 不能报答父母等。 特别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不突出, 性格又比较内向的大学生, 即将毕业时还没有找到工作, 就更是感到焦虑了。
适度的焦虑, 有利于身心发展, 可以促进人积极向上。 但是过度的焦虑不利于身心发展, 容易使一些大学生出现紧张烦躁的情绪, 整日心神不宁、 意志消沉。 严重者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 表现出注意力涣散、 心悸、 失眠、 头疼等躯体性症状。 焦虑心理不仅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 还会对以后的求职产生消极影响。
2. 抑郁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不少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屡屡失败而出现抑郁心理, 一些大学生觉得自己不能掌控自己, 对自己的未来无能为力, 从而失去了信心, 表现出情绪低落、 意志消沉、 不思进取。 他们不再努力寻找机会, 而是消极怠工, 听天由命, 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 严重时可能会发展为抑郁症。
3. 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求职者在求职行动受到阻碍时不能克服, 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
作为应届毕业生, 因为久居 “象牙塔” 之内, 对社会不是很了解, 对求职情况估计不足, 往往在进行求职前信心百倍, 一旦在现实中屡屡碰壁, 就会产生挫折心理, 对自己全盘否定, 对未来失去信心。
4. 嫉妒心理
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看到别人已经找到了工作, 或者觉得别人的工作比自己的好,就会产生嫉妒心理。 这种心理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使自己与朋友、 同学疏远, 最终会影响自己的求职成功。
(二) 认知心理障碍
1. 自卑心理
有些大学生不能实际客观地分析自己, 认为自己的学历太低、 成绩不突出、 能力不强、外貌不出众、 求职竞争力比较弱等, 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怀疑自己的竞争实力, 不敢向用人单位大力推荐自己, 本来自己适合的工作也会错过。 他们看不到机会与希望, 更不愿意去憧憬未来。
自卑常发生在性格内向的学生当中。 性格内向的人一般都比较敏感, 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同别人比较, 并得出自己不如人的结论; 他们常常 “冷眼看世界”, 对外界的环境刺激抱着畏惧心理, 由于他们同外界接触比较少, 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 在择业中看到别人应付自如, 很容易自惭形秽。
2. 自负心理
与自卑心理相反的一种心理就是自负心理, 部分大学生, 常以 “天之骄子” 自居, 认为自己能力很强, 专业很热门, 学校牌子很响, 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职务在等着自己。 于是,在求职过程中就会很挑剔, 好高骛远, 不切实际, 不愿意吃苦, 一定要去大城市里的好单位, 结果, 往往错失了一些很好的就业机会, 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这种心理的现实表现首先会给用人单位留下不良印象, 让人很难接受盛气凌人的架势,更谈不上录用了。 对毕业生而言, 自负甚至孤傲是一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表现, 反映了毕业生的狭隘与不成熟。 仅仅有了四年的学习经历并不代表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毕竟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是两回事, 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就能用得巧, 况且在现实中会遇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问题, 解决它们就需要经验的积累。 如果大学生不能在求职中摆正自己的心态, 一味地孤芳自赏, 自以为是, 结果只能在就业竞争中处处碰壁, 无法实现心中的理想。
3. 依赖心理
依赖也是大学生不成熟的表现, 凡事总是依靠别人去做, 缺乏独立意识。 择业中的依赖心理表现为不主动积极地为择业做准备, 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择业竞争, 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学校、 家长和亲朋好友身上。 他们或者认为自己家里有 “关系”, 找个好工作不成问题,用不着自己去操心; 或者自暴自弃, 认为自己既没关系, 又不是出类拔萃的好学生, 索性就听天由命, 也许老天会同情我, 给我一个好工作。 前者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希望不通过努力就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后者则完全放弃了竞争, 将自己的命运交给不确定的偶然性。 抱有这些想法是极其有害的。
择业是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开端, 踏上人生征程的初始。 大学毕业生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工作, 就失去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 而且, 在求职过程中与多家单位的接触有利于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 扩大选择范围, 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 同时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多次接触也能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如果对自己的命运持无所谓的态度, 将命运的选择权交给别人, 则会在人生的征途中时时处于被动地位。 很难相信不能把握命运主动权的人能够在充满坎坷的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 力挽狂澜。
(三) 人际心理障碍
1. 怯懦心理
怯懦的人害怕面对困难与冲突,害怕自己丢面子。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生怕自己说错一句话,变得谨小慎微,紧张得手脚不知道放哪里好,语无伦次,以至于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错失工作机会,从而对自己悲观失望,对自我评价下降,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求职自信心。
2. 冷漠心理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一遇到挫折, 就会出现情绪低迷、 悲观失望、 麻木等反应。 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觉得自己对一切事物都是无能为力, 也不会再去争取什么机会, 只采取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
(四) 社会心理障碍
1. 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 而在自己的知觉、 判断、 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一般缺乏自己的分析, 没有经过独立思考。 不顾是非曲直地一概服从多数, 随大流走, 是不可取的, 是消极的 “盲目从众心理”, 在求职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不顾自己的兴趣、 能力和自身特点, 不从自身实际出发, 一味追求热门行业、 大城市、 名牌大公司等。
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 一些毕业生自己限制了自己, 使本来就竞争激烈的求职之路, 变成了独木桥。
2. 攀比心理
攀比心理也是毕业生择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 攀比多发生在各方面条件都相当的人群中, 这部分人认为既然自己和别人条件差不多, 就不应在新的选择中与别人拉开太大差距。 一旦发现别人超出自己, 就会想方设法 “压住” 别人, 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如果不能达到别人的水平, 就会感到失落不满, 产生嫉妒, 甚至会采取报复行为。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常会不由自主地与别人进行比较, 看别人找到知名度高、 效益好的单位, 或进入大城市、 选择了高层次部门, 就会感到心理失衡, 总希望自己也能找到相当的工作。 其实, 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 社会关系不一样, 找到的工作自然会有好坏优劣的差别。 对毕业生而言, 不能将眼光局限在当前的差别上, 而要立足于现实, 努力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不要盲目攀比。 况且任何工作都有其优缺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个人都会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会, 再加上各人自身的适应性与努力程度的不同, 其发展前景也会有很大差异。
攀比心理的影响就是增大了大学生求职失败的概率和体验, 最终导致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有所偏颇。 盲目的攀比并不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而且在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 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 感到强烈的失落与不满, 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来面对身边的事物, 这很容易损害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