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晴朗的下午,太阳把在自由大路附近工地上的王远征照射成一身剪影:他头戴安全帽、身着工作服、手里是图纸,在向身边工作人员做着细致地交代。任何一项工程,他都要亲自视察,从细节上过问。
吉林省大正建设集团董事长王远征,这位不断求索、追求完美的人,今年47岁,却在吉林省的建筑市场上已经征战了30个年头。他白手起家,从一个普通技术工人,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为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业内崇高名望的集团公司掌舵人,他的成长和发展履历堪称业内传奇!面对着日渐崛起的事业帝国,面对着日益丰厚的财富城堡,他很平静且平淡,“成功?只是两万五千里长征刚刚起步……”
正天实地,大路朝阳。
期望人品百分文化之乡孕育重商思想
在王远征的办公室里,摆放着由玉石雕刻的三只动物:麒麟、白象和锦鲤。按照中国传统思维理解,它们分别象征吉祥、仁慈和富贵。王远征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恰恰是这三个意念、六个字,还有这个逻辑顺序。
王远征1964出生于江苏省沛县。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里,秦时置县,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之称,以汉文化发源地扬名四海。2000多年的文化积淀,让这里人们的思想普遍积极和开放,特别是重商的思想在这里颇有渊源。王远征出身的家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商世家。在读小学时,他的梦想和那个时代全国绝大多数的小孩子一样——当一名科学家。事实上,在他脑海中并不知道科学家是个什么样,只是简单地认为每天摆弄摆弄仪器设备、鼓捣鼓捣化学药瓶什么的。但对于那个时代的孩子们来说,当科学家似乎是他们脑海中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选择。直到有一个人出现,才彻底改变了王远征最初的梦想。这个人是一位有着特殊背景和经历的远房亲戚,解放前曾是国民党的一位军官,20世纪60年代后一直居住在泰国,其生活方式从打仗转为经商。这位远房亲戚,拥有着自己的货轮和庞大的船队,拥有着在世界各地的贸易对象,不仅有相当的资金实力,更重要的是在环游世界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形成了非常超前的思想意识。小远征被这位亲戚的阅历所深深折服,被他所拥有的成就深深震撼,而他的一句“一定要经商,搞实体,只有这样才能国富民强”的话,更是影响了王远征此后几十年的人生发展之路。以经商富民的理想,以实体强国的责任,就这样深深地扎根在小远征的心里。这时,在其他同学还以当科学家为梦想和奋斗目标的时候,王远征已经悄悄地把当企业家的理想赫然地矗立于人生的路口。
事实上,让王远征的梦想彻底发生转变的,还有他的父亲。父亲最初在一家国企上班,虽然收入稳定,但仅靠这点收入,是远远不能让一家七口人过上安康生活的,于是毅然辞掉工作,干起了自己的拿手活——做家具。父亲很快就成为一名远近闻名、享有信誉的好木匠、好师傅。他还凭借着手艺精、人缘好、服务周到,让自己的家具在县城里打开了市场。谁家儿子娶亲、女孩出嫁,都来找他打家具。时间长了,也算是完成了最初的资本积累。王远征回忆说,“在那个年代,谁家要是有个自行车,可是了不起的事,但我家有两台凤凰牌自行车。我吃的东西、穿的衣服,在学校里都是最好的。”说到这里时,王远征脸上流露着不易察觉的自豪。
亲戚和父亲的榜样作用,让年幼的王远征真切地意识到,从业经商已成为他努力和奋力追求的方向。受木匠父亲的影响,王远征在报考学校时,选择了测量和绘图专业。正是这一专业的选择,为他日后投身土建施工和房地产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后,18岁的王远征跟着自己的哥哥,千里迢迢从江苏来到北国长春,在吉林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下属的一家建筑公司当上了技术员。这个公司是吉林省政府下属一家很有实力的企业,经营类别广泛,包括国际贸易和土建施工。初来乍到,远来异地他乡的王远征,一时曾被挥之不去的思乡情结所困。
“一面是想家,特别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想家想得都能哭。另一面是,总依偎在父母身边,又是不可能进步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为了事业只好暂别亲人。但是,父母特别开明,一直鼓励我们兄弟到外面闯荡和发展,不希望我们呆在家里而误了一生。说实话,我挺喜欢东北这片黑土地的,特别是对这里的气候非常适应,尤其是夏天让人舒服,我已经不太习惯南方那种闷热潮湿的天气了。”
祈望成就百亿忠诚之信博得第一桶金
对于王远征来说,198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24岁本命年的王远征,在短短100天之内,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30万元。在那个50块钱就能点上一桌有鱼有肉12道菜的年月里,在那个平均月工资只有100多元的年月里,30万元是难以企及的巨额。
原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远征得知一个信息,距离长春19公里远的羊草沟煤矿,要建设办公楼、住宅楼、宾馆和其他附属建筑。当时这个项目在社会上进行了公开招标,但有个附加条件是“所有项目必须要在100天之内全部完成”。如果按照现在的施工技术水平看,这项工程简直就是零难度,别说100天,两个月就能搞定。但在20多年前各种设备技术制约条件下的当时,100天这一期限,就像是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把其他建筑公司都挡在了沟外,唯一跨过去的就是王远征。
由于是王远征个人给公司带来的项目和效益,公司立即组建第四工程处,同时“加封”他为这个处的处长。这也是公司一贯的行事风格,谁带来了项目谁就是该项目的负责人。王远征是抓住了机遇,又借助于业务机遇,给人生带来新的机遇。
“对我来说,100天完成这项工作并不难。我只要把人、财、物都准备好,把平面流水、立体交叉的工作都安排好,100天拿下工程是可以保证的。只不过,当时很多人不懂得这一套流程,还有建筑领域很多条框和桎梏没有被打破,这也正是当时很多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局限。”王远征自信地说。
事实证明,这个人并没有吹牛。还没到100天,王远征做到了提前完工、保质保量交工。这件事情,给了他本人带来了三大收获:一是资金的获得,二是名气的拥有,三是自信力的扎实增进。
值得玩味的是,王远征在介绍这一段往事时,从言语中你感觉不到首战告捷且大获全胜之后的喜悦,感觉不到从平头百姓一下子跃升进富裕阶层之后的得意。一段似乎应该很精彩的故事,却被他叙述得平淡如水。“我们是国际合作公司的下属企业。一方面,做的都是大项目,另一方面,早就深知建筑业的利润可观。因此,拿到那30万元,最直接的感觉是增强了信心,挺高兴的,要说有多么兴奋异常,恐怕还不至于。”王远征顿了一下,接着说,“虽然这笔资金在当时普通百姓看来已经相当大额,但和我的目标相距还是很远。心里一直嘀咕的词儿就是任重道远,所以并没有高兴多大一会儿。”在这笔资金里,王远征只花了三四万元,在光复路买了一套90多平方米的房子。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这位新时期闯关东的代表人物,终于在东北长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鸟巢,但绝不是安乐窝……
有了一定名气的王远征,也成为了被关注人物,找上门合作的人络绎不绝。于是,他继续承包了羊草沟煤矿的几项工程,到延边珲春给当地森林警察部队建设营房工程,还回到长春在解放大路建设了国际合作大厦工程,承建了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图书馆、宿舍和宾馆工程……在这些工程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合作大厦。这座建筑地上14层,是当时长春的地标建筑、创造了吉林省的绝对高度。
随着工程的滚滚而来,资金和名气也滚滚而至,他向理想迈进的步子却愈加踏实、行动却愈加低调……
在这几年里,事业不断发展,王远征也陆陆续续接父母和兄弟们北上、来到了长春,一家人分别几年后,又团聚在东北长春这片异乡土地上。虽然王远征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三,但在事业上却是个当之无愧的领头人。对待家庭,他像在自己公司队伍当中一个样:平等、和蔼,公道、和谐。从大局上看事儿,端平一碗水,担平重任的扁担。更贵如黄金的是兄弟之间在一起做生意,而且一干就是20多年;但在这中间,却从未因利益问题而发生过口角。用王远征的话说,“兄弟五个,分开就是五根指头,合起来就是一个拳头。虽然手指头有长有短,但是谁也离不开谁。”兄弟五个的家庭,都是让身边朋友们非常羡慕的,“我们五兄弟,每个家庭都是儿女成双。”更有意思的、也是最能表达大正特色道路的是,他们这个大家庭的基本生活方式,采用的是配给制。买东西的时候,都一并买好6份:父母家1份,5兄弟每家一份。或许,这正是其兄弟和睦、家族共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王远征说,“合适的是最好的。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国家,道理是一样的。”
王远征谈到这里时,眼角眉梢流露出坦然的幸福,“一个人的成功和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和睦。在没有了后顾之忧之后,我才能在工作中倾尽全力……”
盼望企业百年感恩之心成全大正大业
经过这几年的资本积累、施工经验积累、个人名望积累,加上家族的鼓励,中国的那句老话,悄悄地在王远征潜意识里青葱起来:翅膀硬了,你该单飞……
1995年,时年31岁的王远征已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了。那一年,他首先是毅然告别了工作多年的国际合作公司,随后在8月8日以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了吉林大正建设集团公司,他自己的公司。大正的大,是一个人;古文字“大”字形是两手两腿张开直立的正面形象,顶天立地的一个人,伟岸的一个人。一个企业,应该让它像人一样,有精神、有骨气,有智慧、有韧劲。大正的正,也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字;古文字“正”字的上方表示人居住的都城,下方像是人的脚,是“征战”的意思,也表示正中之意,表达沿着不偏不斜的方向走过去,另外还含有个“止”字,有该令行禁止的内容,才能真正保障正确方向、大路朝阳。他的兄弟们通俗地说成“走正道,赚大钱。”
18岁来到长春、19岁当上包工头、20多岁领导了几百人,一路打拼,一路远征,终于破茧成蝶。王远征一路走来,曾经的坎坷、曾经的挫折,他不愿再提,“企业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人生和事业谁都难免遇到几道坎儿,微笑着面对,再微笑着忘却,才是一个企业家的经商之道。”困难总是有的,把困难放在脚下,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他也经历过资金周转不开、工人吃不上饭的阶段,也有过志在必得的项目却意外失标的遭遇,但那些都可贵地成为了王远征事业前进的铺路石。“严格地说,在事业成功面前,能力和运气都不能算是决定因素。中国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才是企业发展和事业成功的大前提。”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面临着很多发展机遇,而建筑施工和房地产开发又是这些机遇中更具机遇潜质的行业,这个行业成就了很大一批人。“我的企业做得还不错,但要看跟谁比,跟那些国内500强比起来,还差得远嘞。”
不错,王远征的目光一直在瞄着那些国内名企,自打成立公司,他也一直期望与这些名企合作,2000年与大连万达集团合作建设的长春明珠工程,就是代表作之一。此后,他凭着一系列代表作,获得了包括国家级奖项在内的各种工程的、企业的、人物的奖项。如,2006年他获得了“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王远征很是看重这些称号对他创业创新的那些历史的光荣承载,“现在全国拥有这一称号的人,还不到300人呢。”
功成名就四个字,或许是大多数企业家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特别是“功成”的人,更渴望“名就”。但是,王远征婉言谢绝了想给他写书立传的人。从性格上说,他不属于那种张扬的人,平时偶尔接受媒体采访,仅限于言简意赅式的就事论事,关于他个人的生平经历的讲述,这一回是破了天荒了。“时机还不够成熟。我的企业目前还不是真的很强大,我的财富目前还不是真的很充裕,我的名望目前还不是真的很有影响力。我还需要潜下心来继续读些东西、思考些东西。如果写书,也不应该是为了卖钱,不应该是为了赚吆喝,不应该是沽名钓誉;而应该是为了启发人、感染人、教育人,写不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的作品,宁愿不写!”王远征还郑重地说,“而我和我的企业,现在都还在磨练当中,需要再经风雨、再见世面,其他的事情,我相信会水到渠成。”
在财富和荣誉相继而来的时候,王远征考虑的不仅仅是如何赚钱问题,还包括如何花钱的问题,而且是要有意义、有价值地花钱。他说,“每个人都有仁爱之心,也都要有仁爱之心。弱势群体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就是他们最无助的时候,我们这些企业家就应适时地伸出援手。因为雪中送炭,总比锦上添花强得多的多。”1998年松花江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吉林洪灾……每当国家有灾难、人民有危难,王远征的无私奉献总是非常积极。另外,对于在长春读书的江苏籍贫困大学生、对于公司内部的贫困员工,他在资金和情感上的投入也总是源源不断。“帮助别人既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享受。慈善事业不仅我们要做下去,我们的子女也要继承做下去,奉献爱心永远无终点、无止境。企业的财富既然是取之于民,就一定要用之于民。特别是在企业做大做强之后,这种社会责任感必然要再多一些,必需要再多一些。这既是企业的良心,更是企业家的良知所在。这就像正常的人行走都需要两条腿互相配合一样,发展企业是一条腿,回报社会是另一条腿,缺少任何一条都是残缺……残缺的人生。”王远征真诚而又语重心长地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远征还在修远的路上,堂堂正正地求索着……
“诚信,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王远征的办公室,位于文化广场附近的长虹大厦10层。但是从楼下向上看,无论怎么数都只有9层。直到电梯把你送到顶楼,才发现建筑的玄妙,办公室的外围有着宽敞的露台,外人会误以为这就是房顶。
王远征经常站在露台上俯视这座他工作了30年的城市,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喜欢这种登高望远的感觉。站在这里,他可以思考人生的价值,思考企业的发展,思考行业的竞争,思考未来的征程。王远征认为,自己的性格塑造更多地根源于家乡沛县的文化土壤,在那个拥有汉文化发源地的城市,环境对人的熏陶和塑造体现得尤为明显。而当这种文化培育出的思想和理念移植到长春这块黑土地上时,就更加茁壮地成长起来了。
拥有硕士学位的王远征,在白手起家的那一代地产商中算是为数不多的个案。如今,他也经常到各大学给学生们做演讲和报告,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创业经历讲给下一代,与之共勉。“房地产商一手托两家:一手是顾客,一手是银行。如果忽悠了任何一边,你以后都没有机会了。”他对诚信二字极为看重,这其中既有商人的考虑,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无论对谁,朋友、亲属、家人,说了就争取做到。诚信,是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品不端则心不正,心不正则路不远。我名字中的征字一直和竞争力有关,争取人品的百分、力争成就的百亿、完成争光的企业百年,以此力求早日实现‘三百’的大目标。正天实地,大路朝阳,大正建设集团一直在求索的路上……”
(《东亚企业家》2011年7月刊 鲁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