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单位: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睿航社会工作服务和研究中心
项目组成员:陈顺馨、吴水丽、刘洁莲、陈绮琪、梁锦陶、
欧婉琪、张颖榆
1.项目概述
千年古村点滴情深,恩情大地魅力依旧。鹭洲,千年文化之乡,至今仍流传着无数个或感人肺腑或激人奋进的故事,华侨海外奋斗史、经典民间风俗、周家龙狮名扬海外……随着年代推移,口传风俗逐渐被遗忘,以一种新的载体呈现或会葆其生命力。
“映述鹭洲”作为鹭洲村“印象·鹭洲”社区营造运动的子项目,将使用影像放映讲述鹭洲人追梦的故事,呈现村民(尤其是长者)在鹭洲村的“所见、所闻、所听”,延续鹭洲文化的生命力。同时项目将建立一套“人人参与映述历史”的模式,包括动员、培训、参与、传播、协作等模块,集历史学术、媒体达人、高校专家、历史志愿者等群体,形成口述历史的合作联盟。
相比社区营造的其他工作,“映述鹭洲”有其不可替代性,因为在本项目里,除了有个别时代人物的参与,更多的将会是村里的平凡人,虽然他们没有“出众”的人生经历,但是他们的记忆和情感却是最弥足珍贵的文化痕迹,他们都是鹭洲最有力的发言人,有的甚至会成为口述历史的见证人,共同见证“映述鹭洲”的声与影。
本项目强调社区参与,促使人与社区在互动交流中有效表达乡情、人情等情感,将集体持有的共同价值挖掘出来,营造一个“有生命共同感”的文化社区。将“人、文、地、景、产”五大元素在口述历史的作用下重新进行构建,向人们还原一个“可见、可听、可感”的鹭洲村。
2.项目目标
总目标:以个人或集体记忆,填补主流历史或官方历史的民间形态空白;挖掘鹭洲村独有记忆;凝聚社区共识,营造成“有生命共同感”的文化社区。
分目标:
1.使退休长者老有所为,为中年妇女(尤其弱势妇女)增能赋权。
2.重建受访村民的人生历史,透过他们人生阅历及其特定历史背景了解鹭洲村特定时代特定事情,借古鉴今。
3.通过年轻一代对上一代或祖辈的访谈,加强代际的沟通,建立传统承接的意识。
4.挖掘鹭洲村历史资源,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参与感和认同感。
5.提高鹭洲村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3.项目创新点
(1)提取“故事”的元素。本项目最大的亮点在于将鹭洲历史抽象成“故事”这个概念来引导居民对鹭洲文史工作的参与,通过整理千百个鹭洲人的“小故事”从而展现一部完整历经百年的鹭洲生活史。
(2)以平凡人的角度来丰富鹭洲村的历史细节。在当代中国,历史事件的叙述更多只集中于政府层面和社会精英的政治活动上,即使对这些政治活动尤其是其细节,光靠档案或文字资料有时也无法了解其详,而本项目的亮点在于从平凡人的角度出发阐述历史,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社会习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历史的口述,从而挖掘出鹭洲村自身的有别其他地方的独特记忆,以丰富鹭洲村的历史细节。
(3)以优势视觉出发,发掘退休长者、中年妇女之优势,让他们参与到口述历史工作中。退休长者以及中年妇女几十年的人生沉淀以及在鹭洲村里的人脉积累,并非大学生或社工能比拟的,项目的亮点在于以优势视角出发,发挥退休长者、中年妇女之所长,让他们参与到项目筹备中。
(4)以社区营造的理念作指导本项目亮点在于从社区营造的理念出发,注重挖掘鹭洲村的优势与资源,其目标不仅在于找寻一些遗忘的历史事件,还在于发掘社区成员的集体认同感以及培养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
4.项目服务需求分析
(1)社会发展的村落文化需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李克强总理在城镇化建设会议上提出的最美乡村建设蓝图。顺德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其经济发展取得显著的成效,然而过去几千年形成的深厚文化,如水乡文化、龙狮文化、粤曲文化、武术文化等却逐渐被新一代顺德人淡忘。经济的有效诠释需要文化的适度支持,通过本项目可将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历史文化信息重现,凝聚乡情与人文。
(2)社会营造的共同参与需要。社区拥有良好的后续维护机制,是社区营造源源不断的动力。文史工作能有效推动社区营造。鹭洲村复杂多元化,村内氏族众多,各个氏族生活模式不同,而通过本项目可将村内复杂的人事沟通转往土地的集体认同。
(3)文化保育的发扬传承需要。鹭洲文化底蕴深厚,华侨世家显赫,同时醒狮文化兴盛,秉承一氏族一醒狮队,其中周氏龙狮团更是名扬海外,除此外更拥有龙舟、武术、粤曲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岭南特色的祠堂群落、中西元素结合的华侨建筑、百年历史的古树等文化古迹丰富,通过本项目可将这些文化信息整合并走出去,从而唤起村民保护村落原始生态环境、保育村内仅存的古旧文物建筑、发扬和传承顺德民间传统技艺之决心。
5.社会资源支持
(1)政府政策的支持。项目依托鹭洲村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在政策上得到了乐从镇农业和社会工作局的支持,为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资金,同时在设备器材上也得到了路州村村委会大力支持。
(2)技术上的资源。本项目得到加拿大、中国香港、内地等国家、地区关于文史保育、社区营造等方面的专家以及院校的鼎力支持,如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教授曾家达、香港岭南大学历史文化研究系陈顺馨教授、香港社会工作人员协会荣誉会长吴水丽、香港仁爱堂社区发展专业顾问区结莲、广东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等,为项目提供专业到位的意见。
(3)社会团体的资源。鹭洲村里的社会团体如“巾帼妇女”健身队、周家龙狮团、鹭洲曲艺社以及乐从中学、桂凤中学、路州小学、路州幼儿园为项目提供了人力或经验上的支持。
6.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1)口述历史,百世流芳:扩大口述历史义工队伍
鹭洲除了有岭南特色的古老祠堂,还有许多百年历史的文物建筑,如明朝万历皇帝恩赐百岁老人的“百岁承恩”石匾、建于明代的贞节牌坊等,这些古旧建筑都见证着历代鹭洲人的成长,印记着鹭洲的美丽与沧桑。而这些或感情丰富或感人肺腑的故事一般只存在鹭洲人的脑海里,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因此,将在鹭洲村社区营造运动中“口述历史长者义工队伍”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织村内妇女(尤其是50~60岁的中年妇女)、大学生加入到口述义工发展计划中,形式一支社区资源面广、生活阅历丰富、知识储备充足、群体多元化的义工队伍。
执行时间:2015年5月~7月
(2)开设口述历史文化课程,培育口述历史精英
邀请香港岭南大学、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等历史文化研究方面著名的学者加入口述历史团队,针对义工队伍中长者、妇女、大学生三个群体,开设社区口述历史理论与方法、社区口述历史实训、口述历史资料整理等课程,以培训口述精英,为下一步推进口述鹭洲工作做充分的准备。
执行时间:2015年8月~10月
(3)旧时王谢堂前燕:挖掘鹭洲人历史,寻找集体记忆
三千个人在鹭洲,就有三千个故事。在本计划中社工将带领口述历史义工队伍走进社区,通过不同年代的鹭洲人(从20世纪第一个十年到80年代出生的鹭洲人)口述他们与鹭洲的“亲历、亲见、亲闻”,找寻长久留存在鹭洲发展中的集体记忆,挖掘出这些记忆背后的鹭洲文化,诉说鹭洲的当年情、当年恩,叙述鹭洲近百年变迁的血与汗,笑与泪,营造“生命共同体”的鹭洲。
执行时间:2015年11月~2016年1月
(4)“100人,100个故事”鹭洲口述历史影像库
鹭洲是有故事、有梦想的地方,无论过去、现在、未来,鹭洲有其故事载体,不仅有人物的故事,也有村落的故事。但是,缺乏整合与统筹,这些故事并没有系统性、记载性地整理。本计划将在“旧时王谢堂前燕”计划的基础上对三千个故事进行系统化整理,挑选100名具有代表性的鹭洲人及其故事,以“迁移之路”“我们的爱情”“我在历史中”“我与祠堂的邂逅”为主题制作成口述历史影像,通过鹭洲人自己的讲述,从而反映晚清至今鹭洲人“衣食住行”“婚恋观念”等方面的变迁,并且从鹭洲人的故事中展现出鹭洲村宗祠、华侨、醒狮、武术、庙宇等特色的村落文化。
执行时间:2016年2月~3月
(5)“百年·鹭洲”口述历史图文巡展
本计划将在“旧时王谢堂前燕”以及“鹭洲口述历史影像库”两大计划的基础上开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图文之形式在“顺德图书馆”“顺德博物馆”“顺德演艺中心”“乐从中学”“桂凤中学”“路州小学”“乐从天佑城”“佛山图书馆”等地进行巡展,向社会各界再现鹭洲百年历史的风采,吸引更多热爱文化的人了解鹭洲、关注鹭洲,从而热爱鹭洲。
执行时间:2016年4月~5月
7.项目产出和社会效益预期
(1)成立了一支多元化的 “口述历史义工队伍”,并培养口述历史精英30人。
(2)录制一套口述历史影像,展示鹭洲人故事达100个。
(3)富有鹭洲特色的祠堂文化、庙宇文化、华侨文化、龙狮文化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知晓。
(4)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口述历史图文巡展,并展览鹭洲口述历史资料50个。
(5)居民热爱鹭洲,认同本土文化、本土文物,愿意走出家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鹭洲村的文化建设中,并且居民的保育原始乡村生态环境和古迹建筑物的意识得到提升。
(6)从口述历史中带出社区经济元素,形成鹭洲社区营造之思维,启发过去难以动员的传统社区发展骨干的社区文史意识。
(7)吸引20名上学后即远离家乡的青年(尤其是大学生)主动返乡参与鹭洲口述历史工作。
8.团队建设
9.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1)项目初期居民对口述历史概念认识不足
居民对口述历史理念认识不足,误以为是以官方的角度解释历史,致使参与口述历史热情不够。将在村内加大力度宣传“口述历史”理念,普及“口述历史”的内涵,并且培养和发展社区领袖,以社区领袖带动其他人参与口述历史工作。初期的社区领袖主要从村民小组长、教师、骨干志愿者、传统技艺带头人中发掘,他们人脉广、见识多;计划中期是在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和长者(空闲时间多、人生智慧丰富)中产生,让他们在“旧时王谢堂前燕”计划中结缘,并向各自的家庭宣传推广;后期将会扩大至妇女、中青年等其他群体,实现“全民参与”。
(2)居民对社区历史文化的认识不足
居民对鹭洲村的历史文化认识不足,认为自身在鹭洲的生活点滴很普通,同时认为庙宇文化、祠堂文化、节庆文化、华侨文化以及传统民俗技艺也没有特别之处。将结合“印象·鹭洲”社区营造运动,以传统节日为节点开展文化活动,并且对鹭洲至今仍保留的特色节庆,如姑婆旦、土地旦、寒食节等,进行报道,让村民以及其他居民能深入了解路州、亲身感受鹭洲文化的魅力。
(3)客观的观察成为口述历史工作者的一项挑战
对于本地的口述历史工作者而言,在习以为常以及人情纠葛的家乡开展口述历史工作,容易产生“近乡情怯”,异乡人一看即可知道的差异,本地人却难以察觉其异同。客观观察的态度,基本上是靠后天的比较学习而得,因此,将定期组织口述历史工作者出外学习,扩展他们的比较视野。
10.项目运作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1)家乡历史成故事,项目具推广性。任何地方的人都会有与之生活相匹配的“故事”,本项目将鹭洲历史抽象成“故事”引导居民对鹭洲文史工作的参与,通过整理千百个鹭洲人的“小故事”从而展现一部历经百年的鹭洲生活史。并给后人对鹭洲文化研究提供素材,并能作为村文化挖掘项目的典型。
(2)自下而上齐推动,项目具客观性。以往的历史大多是从统治者角度纂写的历史,详细却又缺乏民众的参与。本项目从“平凡人”的角度出发,补充了主流历史或官方历史档案的不足,同时让一般民众(特别是边缘或底层人士)发声,以揭示被主流论述遮蔽的生活经验和意见。这种“自下而上”不断发展的过程,让口述历史能不会因外部条件的变化而中断。因此本项目的持续性及客观性较强。
(3)建设岭南水乡,项目具整合性。一方面,由项目带出的手工业、工商业、农业等经济元素以及祠堂、醒狮、华侨、古树等文化元素,通过提炼和整合,将作为良好媒介,打造成具有鹭洲特色的旅游产业。另一方面,本项目培育的口述历史精英,尤其是妇女、长者等群体的成员,可作为导赏员参与到鹭洲旅游产业发展中,让项目通过资源整合得到可持续发展。
(4)实施团队多样化,项目具执行力。项目团队由拥有多年文史工作经验的教授、社区营造经验的专家以及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相关教授讲师、资深社会工作者组成,经过“人文·鹭洲”社区营造运动1年多的实践,从了解、搜集鹭洲村资料到制作成材料;从一起讨论问题到共同研究社区营造实施方法,团队的协作帮助与默契配合能力明显提高,能够面对项目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团队的整体能力与经验有所增长,能够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尤其是资金的预算与分配能力有根本性的提高。团队有意与实施地点达成长期合作关系,更好地发展公益事业。
11.项目基本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