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单位: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项目组成员:黄海平、何炯春、黄健聪、卢健芬
项目简介:
本项目通过整合资源,创设一系列新生活体验的平台,并由义工携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涉身体会,以此打破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惯有的生活方式,以新生活的视角改变社区戒毒(康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以及持续性激发个人的戒毒动机,推动戒毒的长效性。
1.项目概述
吸毒、戒毒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事情,因此,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很重要。但多年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主要依托戒毒(康复)人士的原生家庭、原生社区进行,且主要依靠派出所等公安力量介入,粗放式的管理和固化的服务模式,使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收效欠佳。为突破该局面,本项目借鉴国际经验,引入社会工作手法,链接社会企业资源,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合作,共同探索“新生活体验”的戒毒工作新模式。
“新生活体验”模式主要以社区戒毒(康复)人士及其家属为介入对象,通过联合社工、义工与企业力量,辅导戒毒(康复)人士的同时搭建与企业之间的桥梁,让社区戒毒(康复)人士走出原生社区,减少旧环境的负性影响,体验新环境中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以此转型人生。此模式可以解决以下几个社会难题:一是吸毒难题,二是社区介入力量不足的难题,三是社区帮扶方式粗糙单一的问题,以及社会资源整合不足的问题。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生活体验”计划具有几大创新点,一是破—打破社区戒毒(康复)人士惯有的不利的生活模式;二是立—建立新的生活体验模式;三是新—注入戒毒义工新力量,发挥社会关爱。这种服务模式,与惯有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不同,它打破了一贯以“本社区为主”的模式,以优势资源为利导,以亲身体验新环境新生活为着力点,是一项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重大举措。
“新生活体验”模式的开展可以带来极大的效果和社会效应。首先,突破社区传统粗放式管理和服务。“新生活体验”模式,联合了社工、义工以及企业三大力量,从戒毒(康复)人士的社会环境到心理层面都进行全方位的介入。其次,缓解甚至解决复吸难题。全新的生活体验,不仅可以让戒毒人士提升生活的满意度,增加生活信心,更有助于戒毒人士打破惯有的不利于戒毒的生活模式,落实就业,建立新的生活目标,强化戒毒成效。最后,可以有助于社会的安定。戒毒人士的转变不仅有助减少社会犯罪,建立秩序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新的戒毒服务探索更为戒毒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模式,意义十分深远。
该新模式是一次大胆的探索,探索期为一年,而随后,可总结经验推广至各地。探索期的经费预计424727.08万元,具体如下:
业务活动(包括人员经费):364300.00元
管理费用:36430.00元
税费:23997.08元
2.项目目标
本项目致力于联动社工、企业、义工三方力量,帮助戒毒人士走出心理困境,并引导其在新生活平台中培养新的生活方式,实现长效戒毒。具体推进目标如下:
短期目标:完成一支义工帮扶队伍的构建以及稳定的辅导机制;
中期目标:与企业联盟,完成新生活体验平台的搭建;
长远目标:形成稳定的新生活体验机制,并进行推广。
3.项目创新点
(一)理念创新
1.服务型管理。通过提供服务来促进管理,改变社区一直以来依靠公安力量以“抓捕”促进戒毒的局面。
2.全人理念。从社区戒毒(康复)人士的心理、家庭以及生活环境进行全方位进行帮扶。
3.社会化。充分调动企业资源和志愿者力量,帮助戒毒(康复)人士体验新的生活,促进再社会化。
(二)团队创新
目前我国大陆的公益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提供服务。社工成为主导服务的中坚力量。但此项目不同,社工、企业、义工形成了三支强大的帮扶力量,缺一不可。
1.企业。提供体验新生活的重要主导方。
2.义工。陪伴和关怀的重要力量。
3.社工。提供辅导和促成三方沟通的重要角色。
(三)执行方式创新
一是破—打破社区戒毒(康复)惯有的不利的生活模式;二是立—建立新的生活体验模式;三是新—注入戒毒义工新力量,发挥社会关爱。这种服务模式,与海龙街原有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不同,它打破了“农转居”社区下“社区为本”的模式,以优势资源为利导,以身心感受为着力点,是一项具有时代性创新性的重大举措。
4.项目服务需求分析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在戒毒这条道路上,社区戒毒(康复)人士戒毒情况反反复复。复吸,是世界难题。多年来,社工也一直研究有关复吸的问题,从个人到社会,全面分析之后,发现了存在于戒毒(康复)本人乃至社区在戒毒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方面的问题和原因
1.旧环境、旧思想导致的戒毒“易戒难守”
生理脱毒一般一周的时间便可完成,而心理脱毒却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事情。稍有差池,便会复吸。从与服务对象访谈的情况来看,社区戒毒/康复群体的初次吸毒大多因为好奇心以及朋友的诱惑驱使,加之经济上的宽裕,让他们极易铤而走险。而走上吸毒道路之后,绝大部分人员都经历戒毒—复吸—戒毒……来回折腾的戒毒历程。大部分戒毒人士在心瘾纠缠以及社区戒毒群体的负性影响下,又走上复吸道路。可以说,在原生社区当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士的戒毒效果并不理想。
2.“灰色”的就业心态
从与长期的戒毒人士的访谈情况来看,海龙街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依靠种植,收入颇丰。不少戒毒/康复人员依托家庭生存,养成“少爷病”“二世祖”,工作经历极少,惰性心理严重,而部分抑或通过走“偏门”,一时拥有过雄厚的经济资本和较体面的经济地位。如今,各种情况的不如意,迫使戒毒/康复人员不得不面对经济问题。但即使自知自身文化和技能的不足,戒毒/康复对象往往怯于走上正式工作岗位。他们往往提出超乎其自身条件的就业需求以此来拒绝就业,拒绝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从未就业的人员来看,普遍呈现如此“灰色”的就业心态。
3.有困难,盼政府—较强的民政依赖
前面提到,因无法完成就业,在面对经济拮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一般都希望政府给予救助,无条件放宽对他们的管控,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遭遇是社会造成,觉得政府有责任救助他们,宽容他们。同时在救助和管理方面,对比心理极强,一年比一年有更高的期盼,对政府有着极强的依赖心态。而在无法享受救助的情况下,不少戒毒/康复人员便埋怨,甚至与相关部门发生冲突。
(二)家庭方面的问题和形成原因
1.一骗再骗—家庭信任危机重
社区戒毒/康复对象对家庭其他成员普遍有过欺骗行为,甚至暴力行为,给家人造成了财物和身心上的伤害,原有的信任系统无法建立。同时,又鉴于生理和心理脱毒低成功率的客观事实,以及偏差行为易相互“感染”的状态,更是增加了家人对戒毒康复人员的不信任感。因此,面对社区矫正人员特别是社区戒毒/康复对象,不管他们的行为是真是假,大部分家庭人员普遍抱有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双方无法重构信任系统,信任危机冲刺着大部分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家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往往在这样一种被怀疑抑或指责的家庭环境中生活。不被理解和不被感受的状态,使具有同样经历戒毒/康复者易走到了一起,而不良的思想和文化也较易在这一群体中产生扩大效应。
2.一戒再戒—家庭无从下手
海龙街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普遍都十年以上的吸毒史,这一漫长的过程中,这一群体的家庭都没有放弃他们,不惜花费血本,送他们他们戒毒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院、自愿戒毒中心进行戒毒。但体毒易戒,心瘾难处,多种方式尝试后,从至今的情况来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家庭开始显得无从下手,多采取冷处理、打骂,抑或送去强制隔离戒毒之外,毫无他法。家庭系统逐步失去支持功效。
3.羞于身份—家庭自尊心过重
吸毒行为不仅是违法行为,也是挑战社会公德的行为。有吸毒人员的家庭,普遍有避谈家庭吸毒人员的话题,觉得家庭中的吸毒人员有失家庭面子,不少家庭面对戒毒人员的频繁复吸,还不愿承认事实,寻求帮助。社工主动上门提供帮助,但戒毒/康复家庭一般都有极强的防卫机制,自尊心十分强烈。
(三)社会方面的问题原因
1.粗放式的管理和服务问题
我国的禁毒配套措施及其匮乏,除了有最原始的强制隔离戒毒、寥寥无几的几个美沙酮治疗点、昂贵的几家自愿戒毒中心、加之寥寥无几的几个禁毒社工外,其他的配套措施极其有限。目前,社区戒毒(康复)人士的监管和帮扶主要依靠派出所等公安机关,方式单一且力量有限。
2.有色眼镜—社会歧视
社会的歧视、排斥态度,压缩了社区矫正、社区戒毒/康复对象的人际交往群,打击着他们融进社区,融进主流人群的信心。在社区中找不到归属感和倾诉的途径,进一步导致戒毒群体集群化,不利于弱化偏差行为的影响力。在访谈中可看到,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往往都是相互认识。社会的歧视和不接纳,让他们走得更为密切。
二、社会需求情况
从以上情况来看,个人、家庭以及社区戒毒工作上均存在不同的需求。
首先,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方面,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并协助其发展能力,以抵抗环境的干扰,实现再社会化。
其次,给予家庭支援,注入希望,并联动家庭帮扶戒毒(康复)人士。
最后,社会方面,有整合资源,帮扶戒毒人士以及改变社会认知的需求。
三、本项目介入的方式和途径
“新生活体验”模式坚持“全人”理念,从戒毒人士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环境上进行介入,并通过“新生活体验”平台, 帮扶戒毒人士实现长效戒毒。具体途径如下:
首先,在社区层面招募义工,并进行培训,形成戒毒(康复)人士的支持力量。
其次,以社工为主导,为社区中的戒毒(康复)人士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走出心理困境,并搭建户外各种能力训练资源,帮助戒毒人士提升抗逆力,为戒毒(康复)人士离开社区,走近企业,开始体验新生活奠定基础。
第三,以岗位补贴的方式,与社区外的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形成合作关系,让企业、用人单位成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士体验新生活的平台。
第四,由社工牵头,义工陪伴,企业助力,让戒毒(康复)人士离开原生社区,走近“新生活体验”平台,培养全新的生活方式。
5.社会资源支持
本项目的开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拥有家综完善的设备资源。项目依托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平台开展,海龙家综在场地、专业技术、项目信誉以及资源链接方面都可以为此项目提供较好的支持。
其次,大同丰富的戒毒经验支持。大同机构从2009年至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一直在开展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在戒毒方面颇有经验。2013年海龙街社区戒毒(康复)项目被荔湾区评为优秀社工项目。大同在戒毒方面的经验是此项目重大的无形资产。
第三,专业资深的团队支持。从督导到项目管理者,皆是广州本土具有五年左右的社工服务经验的社工、雄厚的专业队伍,可以保障项目服务的成效。
第四,与街道、居委、禁毒办等相关部门建立了较好的沟通机制,项目可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6.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1)“义”起来——义工队伍孵化计划
对象:义工
地点:海龙街辖区
手法及具体操作:运用6个月的时间,从2015年1月到6月在社区内外招募愿意帮扶戒毒康复人士的义工,可以借助家综和义工联的宣传平台,招募30名18岁以上,有一定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有一定义工经验的义工。义工招募完毕后,对义工进行为期2月的培训和团队建设,从2015年8月到10月,共开展5次知识培训,3次团队建设活动。一方面是增加他们对戒毒知识以及对戒毒人士心理特点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利用团队建设的方式增加他们对团队的归属感。
(2)心有体会——社工辅导计划
对象:社区戒毒(康复)人士及其家属
地点:海龙街辖区及荔湾区药物维持治疗点
手法及具体操作:利用1年时间,从2015年1月到12月,社工针对海龙街社区戒毒人员以及荔湾区药物维持治疗点的治疗人员及其家属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辅导服务,如个案、小组等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对每个戒毒人员开展不少于10次的个案辅导,开展3个小组干预服务。通过心理干预,让戒毒人员在心理上减轻对毒品的依赖;教授其一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方法,减少和消除他们的复吸行为。利用一定的物质激励,鼓励戒毒人士持续参与心理干预计划。
(3)“拉链行动”——资源整合计划
对象:企业、用人单位以及社区居民
地点:资源寻找—广州市外;项目宣传—海龙街内
手法及具体操作:从2015年1月到12月,在国内寻找关于戒毒康复服务的资源,如治疗方法、戒毒治疗效果显著的专家、愿意参与帮扶戒毒康复人士就业的医疗机构、企业等。通过走访、电话咨询、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相关资源,再对资源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于社区进行广泛的项目宣传,让居民发动身边的戒毒(康复)人士参与“新生活”体验计划。
(4)“活力”体味——户外体能训练计划
对象:社区戒毒(康复)人士
地点:户外
手法及具体操作:从2015年3月到8月,在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组织戒毒人士进行户外体能训练。利用广州市或者附近周围城市的户外拓展基地,开展爬山、攀岩、跑步、挑战极限等运动,志愿者在旁协助。预计开展2次户外体能训练,每次时间大概3天。
(5)“生存大冒险”——职业体验计划
对象:企业、社区戒毒(康复)人士、义工
地点:海龙街辖区外
手法及具体操作:从2015年2月到11月,选择非戒毒人士居住地的企业,与其签订合作协议,给予企业或者用人单位每月500元/岗位的补贴,为戒毒人士提供一个工作体验期。经社工评估,在开展项目期间没有复吸行为,无进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戒毒人士优先参与此计划。工作体验期为期2个月的时间,完全离开戒毒人士居住的地方,直接在企业或者工厂里住宿。能坚持下来的戒毒人士可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以及推荐成为企业或者工厂的正式员工。此计划需要协助的地方是联系多家愿意帮扶戒毒人士的企业(给予企业提供岗位补贴),提供戒毒人士在工作期间基本的生活物资。
(6)“家有幸福”——家庭聚会计划
对象:社区戒毒(康复)人士本人及其家属
地点:企业/用人单位
手法及具体操作:从2015年5月到11月,参与了职业体验计划的戒毒人士可每月与家属进行定期聚会。聚会的地点选择在工作地点所在城市的景点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戒毒人士和家属交流情感和信息。
(7)社区反歧视教育计划
对象:社区居民
地点:辖区范围内
手法及具体操作:从2015年1月到12月,在海龙街社区内开展4期反歧视宣传活动,通过进驻学校、工厂等青年群体密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形式包括游园活动、表演、骑游等。需要制作海报、横幅、制作宣传单张、反歧视知识小册子等宣传物品。
7.项目产出和社会效益预期
本项目以社工+企业+义工拉动社区戒毒(康复)人士体验新生活的方式,可以降低多年来戒毒人员群体间的负影响,而全新的生活体验,不仅可以让戒毒人士提升生活的满意度,增加生活信心,更有助于戒毒人士打破惯有的不利戒毒的生活模式,落实就业,建立新的生活目标,强化戒毒成效。而于社会,戒毒人士的转变不仅有助减少社会犯罪,建立秩序安定的社会环境,同时新的戒毒服务探索更为戒毒这一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新模式。
8.团队建设
9.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1)志愿者招募困难。对于戒毒人士,可能会被社会歧视和不接纳,更可能会让社会和居民产生害怕的感受。因此在招募志愿者时,可尝试从戒毒康复人士的家属或者已经完全戒毒并有意愿参与此项目的人介入;另外招募时,需要澄清志愿者在此项目中的作用;可以在开展社区宣传活动时招募,以便澄清志愿者对戒毒人士的误区;可以尝试调动街道里的党员,让他们成为志愿者去帮扶街道里的戒毒人士。
(2)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项目的开展初期则需要多资金的投入,如果缺少资金可能会影响项目的效果。首先通过各种方式,如义卖、义演、走访企业、寻求政府支持募集到一定的资金;如果某些企业愿意提供物资,也可以纳入其中。其次,如果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不能完全按照原计划进行,则优先选择开展项目中的重点计划,如心理干预、体能训练、职业体验等重点计划。
10.项目运作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戒毒条例》规定了社区戒毒(康复)等一系列新的戒毒工作制度,突显了国家对戒毒工作的高度重视。社会戒毒(康复)人员生活体验计划充分结合了国家大政方针,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而这种在常规社区戒毒(康复)服务基础上的创新举动,更有利于打破戒毒“易戒难守”的世界困境,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重新融入社会,维护社区的稳定和谐,为整个社会注入健康、安全、积极向上的因素。它的独创思维,有利于打破目前普遍存在的戒毒困境,其预见成效之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该项目充分调动了社会的帮扶力量和资源,虽然短期内费用投资较大,但一旦机制成熟,于未来其为戒毒领域可节约的资本十分明显,是一项具有长效回报的工程。同时社会公益、全民公益的社会理念正在逐步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或者用人单位投入公益行业。在社区资源的汇聚之下,该项目的可持续和推广性前景广阔。
第三,该项目针对的由来已久的社会问题,其一旦试点成功,推广意义十分深远。
11.项目基本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