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单位:广州市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
项目组成员:何维、池文华、林佳、刘捷
项目简介:
“艾”救助计划是广州市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发起的一项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艾滋病人或感染者的帮扶就困计划。此计划旨在通过社工专业手法(个案、小组、社区倡导)和提供相关救助(基本生活物资、免费心理咨询),以改善广州市户籍或常住人口中的家庭贫困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和所在家庭的基本生活质量,以此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舒缓患者及家属因艾滋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家庭悲剧的发生。
1.项目概述
“艾”救助计划是广州市星空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发起的一项以救助社会弱势群体艾滋病人或感染者的公益计划。此计划旨在通过社工专业手法(个案、小组、社区倡导)和提供相关救助(基本生活物资、免费心理咨询),以改善广州市户籍或常住人口中的家庭贫困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和所在家庭的基本生活质量,以此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未来生活的信心,舒缓患者及家属因艾滋病而产生的心理压力,避免家庭悲剧的发生。
预算金额:人民币22万元
2.项目目标
总目标:
改善艾滋病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环境。
具体目标:
近期目标: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中期目标:对35名目标人群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服务并建立动态档案;通过互助性、支持性小组活动改变组员的负性思维模式,更快地融入社会生活;为30个家庭贫困或因艾滋病引起的重大疾病家庭提供关怀及救助。
长远目标:反歧视倡导,认识艾滋病,理解艾滋病。
3.项目创新点
服务对象身份比较特殊—艾滋病患者,社会上针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和救助还比较少。
4.项目服务需求分析
截至2014年12月31日,广州市历年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18286例,其中本市常住6989例(其中病人2368例),死亡902例,现存活6087例。仅2014年发现接触30个合标准的低保吸毒艾滋病患者,只成功办理17个,其中13个没有生活保障。在广东省各项政策中很少有针对艾滋病群体的救助及支持,即使有也无法满足感染者需求,但艾滋病现状及问题仍然是社会公共领域中比较突出问题。目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患者发病率大有增加的趋势,艾滋病三种传播途径并存,已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由于以往社会宣传错误及社会歧视,艾滋病人通常会有自卑心理、自罪心理、恐惧心理、悲观绝望心理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导致患者及家属很难融入社会,并以此对以后生活失去信心,由此对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影响。分析现有信息得出,现在这些人群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需求。
(1)最低保障的需求:
艾滋病患者及家属对生活的最低保障要求,提供基本生活物资救助。
(2)感染者及家属心理危机介入:
对贫困及有需求的感染者家庭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
(3)社区反歧视倡导:
通过感染者的亲身经历,对社区大众进行宣讲,让社会大众能直观地认识艾滋病,理解艾滋病,减少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的歧视与误解。
5.社会资源支持
志愿者队伍:中山大学红丝带协会。
专业资质:机构长期坚持对HIV感染者的项目探索,2009年广东省中盖艾滋病项目荣获广东省中盖艾滋病项目管理办公室颁发的二等奖,2013年获得了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颁发的“广州市艾滋病防治工作优秀合作社会组织”荣誉称号,还获得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和广东省中盖艾滋病项目管理办公室的感谢状,项目社工林佳也获得中国社工协会颁发的中国最美社工称号。
6.项目具体实施方案
活动一:建立合作团队
活动内容与形式:
链接社会资源,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山大学红丝带协会签订合作协议,交流与相互学习项目经验,为项目的开展做充分准备。
时间:2015年6月
地点:市八医院、中山大学
参加人员:星空社工、疾控医生、大学生志愿者
活动二:“成长历程”心理讲座
活动形式与内容:
(1)通过小组辅导让HIV/AIDS增强对生活的信心,改变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改善生活质量。
(2)邀请机构心理专家为HIV/AIDS做情绪管理、改善焦虑、抑郁方面、自我心理调适的心理讲座;
(3)通过前期的接触目标人群以及同伴教育推荐等有此心理方面需要的HIV/AIDS参加。
(4)活动一共开展3 次,每次招募10~15名HIV/AIDS参加。
活动时间:2015年8月、9月、10月
参加人员:社工、心理专家、感染者/患者
活动三:“心灵之窗”免费个案咨询
(1)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合作,每周三派驻心理咨询师进驻市八医院针对有需求的市八住院病人开展免费的个案咨询服务。
(2)通过与各区疾控中心及相关艾滋病服务NGO合作,转介有心理需求的HIV/AIDS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与天河、越秀疾控合作在驻点中发现有需求的IV/AIDS。例如参与阳性告知阶段)
活动时间:2015年6月~12月每周星期三
参加人员:社工、心理专家、感染者/患者
活动四:家庭救助
活动形式与内容:
链接社会资源,与各区疾控合作、广州红丝带合作,针对广州市户籍或常住人口中的30个HIV/AIDS(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家庭提供救助,救助的内容包含:
物资救助:
(1)低保艾滋家庭救助。与广州市各区疾控所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针对所在辖区内的贫困低保艾滋病家庭提供救助。
(2)贫困艾滋病家庭救助。与广州市各区疾控合作,针对辖区内家庭贫困有此需求的外来人口艾滋病家庭提供生活救助。
贫困家庭心理咨询救助:
(1)针对贫困家庭另类需求提供转介(低保申请、医疗保障咨询、司法援助等)。
(2)在提供救助过程中发现有心理需求的感染者家庭提供免费心理支持。
时间:2015年6月~2015年12月,共30个家庭。
地点:救助家庭所在社区
参加人员:社工、社区医生、志愿者、感染者及家属、红丝带负责人及疾控医生。
活动五:让你了解“艾”反歧视社会倡导
活动形式与内容:
与中山大学红丝带协会合作,开展3次感染者“亲身经历”分享活动,可以邀请同伴教育员,向社会大众分享自身的经历及感受,让社会大众能直观的认识艾滋病,理解艾滋病,减少社会大众对艾滋病的歧视与误解。
时间:2015年9月、10月、11月
地点:中山大学
参加人员:社工、志愿者、同伴教育员
活动六:评估和总结
本机构执行项目人员在12月份对项目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并收集以及整理资料,以积累服务经验进行知识管理。
7.项目产出和社会效益预期
(1)指标完成。关怀接触50名艾滋病感染者,其中35名感染者解决基本心理问题,30个感染者家庭得到基本的生活物资救助,80名艾滋病患者或家属能在组织的相关活动中受益,至少200位社会大众能认识艾滋病,了解艾滋病。
(2)模式可复制。“疾控(医院)+社工+心理专家+志愿者”的艾滋病患者关怀模式。社工进驻市八医院、疾控中心,联动心理专家、志愿者,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疾控提供场地及知识等技术支持,社工主要发挥个案管理、资源整合的作用面对面、点对点的进行关怀,心理专家更多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志愿者更多的是一种支持和陪伴,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关怀艾滋病患者,共同构建艾滋病患者生活的。
(3)社会参与。和各区疾控、市八医院合作,让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提供治疗技术支持)参与艾滋病救助活动,心理及生理双重服务艾滋病患者及家庭。并以艾滋病人现身分享自身经历,让社区大众能重新认识艾滋病,理解艾滋病患者。
8.团队建设
9.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1)机构人才流失风险。应对措施:加强机构制度管理,加大对社工的福利待遇,多方培养专职社工人才。
(2)在与疾控中心合作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责任承担的问题。应对措施:社工与各区的疾控中心商定双方的责任条款,并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达成共识。
(3)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安全意识问题。应对措施:对志愿者进行专业培训,合格后参与项目服务。
(4)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有血液接触等类似危险行为。应对措施:与广州市疾控中心合作,当产生危机时能在24小时内采取药物阻断,避免产生职业暴露行为。
10.项目运作的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
模式可复制。“疾控(医院)+社工+心理专家+志愿者”的艾滋病患者关怀模式。社工进驻市八医院、疾控中心,联动心理专家、志愿者,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职责,疾控提供场地及知识等技术支持,社工主要发挥个案管理、资源整合的作用面对面、点对点的进行关怀,心理专家更多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志愿者更多的是一种支持和陪伴,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关怀艾滋病患者,共同构建艾滋病患者生活的。
11.项目基本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