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职业中有哪些学习能力

职业中有哪些学习能力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金斯伯格:职业生涯三段论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 ,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个人进入职业前的一段时期的职业观的变化及进入职业前的职业选择问题,对进入职业角色后如何调整与发展职业生涯研究得不够。

(一)金斯伯格:职业生涯三段论

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 (Eli-Ginzberg),对职业生涯的发展进行过长期研究,对于实践产生过广泛影响。1951年,金斯伯格出版 《职业选择》一书,对青少年职业选择的过程与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职业发展的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三个发展阶段,认为职业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

1.幻想期

幻想期是指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阶段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2.尝试期

尝试期是指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从此时起,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活和生活经验。

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主要体现为:有职业兴趣,并能客观地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但此时,由于长期处于学校学习,对社会、对职业的理解还不全面,对职业主要考虑的还是个人的兴趣,具有理想主义色彩。

此阶段分为兴趣阶段、能力阶段、价值观阶段和综合阶段四个子阶段。

(1)兴趣子阶段。开始注意并培养其对某些职业的兴趣,期盼着将来从事某些职业。

(2)能力子阶段。不仅仅考虑个人的兴趣,同时也注意到个人能力与职业的关系,注重衡量自己的能力,并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职业活动,以检验自己的能力。

(3)价值观子阶段。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逐步形成,能兼顾个人与社会的需要,以职业的价值性选择职业。

(4)综合子阶段。将上述三个阶段的职业相关资料综合考虑,以正确判定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3.现实期

现实期是指17岁以后的青年阶段。这一阶段的青年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地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此阶段所需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经有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此阶段分为试探阶段、具体化阶段和专业化阶段三个子阶段。

(1)试探子阶段。根据尝试期的结果,进行各种试探活动,试探各种职业机会和进一步的选择。

(2)具体化子阶段。根据试探阶段的经历,做进一步的选择,具体化职业目标。

(3)专业化子阶段。依据自我选择的目标,做具体的就业准备。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理论主要研究的是个人进入职业前的一段时期的职业观的变化及进入职业前的职业选择问题,对进入职业角色后如何调整与发展职业生涯研究得不够。

(二)格林豪斯:职业生涯五段论

格林豪斯将职业生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职业准备

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是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需的职业教育。

2.进入组织

18~25岁为进入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

3.职业生涯初期

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5~40岁。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时期的主要任务。

4.职业生涯中期

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主要任务是:需要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5.职业生涯后期

从55岁直至退休为职业生涯的后期。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三)施恩:职业生涯周期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以下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

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如下:

(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的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做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

(3)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查看工作世界

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首先,查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主要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

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与上一阶段不同,个人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的主要任务一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

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如下:

(1)承担责任,成功地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

(2)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查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

(3)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

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如下:

(1)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

(2)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

(3)承担较大责任,确定自己的地位。

(4)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是35~45岁者。主要任务如下:

(1)现实地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

(2)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

(3)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职业后期

从40岁以后直到退休,可说是处于职业后期阶段,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如下:

(1)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

(2)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

(3)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衰退和离职阶段

一般在40岁之后到退休期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阶段主要的职业任务如下:

(1)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

(2)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

(3)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

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

(1)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

(2)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需要指出的是,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囿于此,其阶段划分更多地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划分职业周期阶段是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又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有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各职业阶段上所示的年龄有所交叉。

本章练习

·思考题

阅读以下案例,思考自己的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在未来三年的日子里,你的大学应该怎么度过?

读大学的意义——一位大学生对大学的感悟

文/陈子昂

前言:此文献给那些在大学中正处于迷茫,不知何去何从的大学生们。希望通过阅读本文章的内容,可以给广大大学生们一点启示。若是能让你们认识到如何更好地利用大学时光,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是本文最大的意义,也是对我本人最大的回报,在此我表示十分的感谢。

首先,我想问大家:你喜欢的是什么?在我高中毕业后,因为计算机能力比较突出,所以在不了解计算机实质性内容的前提下,草率地报了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然后在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上,却挖掘不出任何的激情和动力。于是,我迷茫了很久。所以,我希望可以用我的亲身经历来帮助各位尽可能地缩短这段迷茫期,从而找到自己的兴趣。

学习一份专业、从事一项工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此时就会烦躁,对任务感到乏味,这样的态度将会使工作出现漏洞,不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根本还是跳不出 “我是因为公司或者学校的命令而不得不做这件事,老实说还真痛苦”这层含义。因此他们不但无法发奋图强,更无法涌出向上之心,这样一来便会在工作中想着如何偷懒或偷工减料了。相反地,在不改变性格的前提下,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这种人可以早一步学到技术,逐渐进步成功,即使在旁人的眼中看来既吃力又不讨好的工作,对他们来说也是甘之若饴,不久便能想到好办法渡过难关。就算有再多的逆势与危机袭来,也能保有足以跨越难关的热情与信念。生活的意义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衍生而出,所以希望大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别人让你做什么,或者别人在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如果你是大二、大三甚至大四的学生的话,希望你认识到 “路径依赖”和 “沉默成本”这两个词。路径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因为背后都有对利益和所付出的成本的考虑。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即使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 “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不要想着你以前专业知识学得多么辛苦,专业技能多么扎实,如果找到自己喜欢的,并决定要往自己喜欢的方向前进的时候,那么就要学会放下。马云说过,要成功,就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在学会放弃的时候,才开始真正成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生应该学会做职业生涯规划。可能会有人说形势处于不断变化中,今天的规划可能明天就过期。的确,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处于不断地改革中,情势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但是我想说的是,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份详尽的、对生活的每一步都做得尽善尽美的规划,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确认生活中的一个目标。当人们的生活有了明确的目标的时候,就能够将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加以对照,人们行动的动机和对目标的渴望就能得到完善和加强,就能克服更多的困难、越过更多的障碍,努力实现目标。

在1953年,美国耶鲁大学对毕业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有关人生目标的研究调查。在开始的时候,研究人员向参与调查的学生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人生目标吗?”对于这个问题,只有10%的学生确认他们有目标。

然后,研究人员又问了学生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们有目标,那么,你们是否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呢?”这次,总共只有3%的学生回答是肯定的。

20年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他们发现,当年白纸黑字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写下来的那些人,无论从事业发展还是从生活水平上看,都远远超过了那些没有这样做的同龄人。这3%的人所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了余下97%的人的总和。

就这证明了目标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走弯路便是捷径”,这句话被广大企业家所认同。而设立目标正是在漫漫人生道路上设立了一个方向,在同等行进速度的形势下,我们必然会比别人更快地到达我们人生理想的终点。

除此之外,做职业生涯规划还有一个很好的优点就是,你需要去对职业进行了解,对就业进行解剖。然后,你就会逼迫自己去了解很多职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从而更清楚自己的发展现状和更好地设立未来的前进目标。这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举个市场营销的例子,市场营销即所谓的销售,跑业务,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在就业的前期能派上用场的不到5%。对于企业来说招聘做销售的,任何专业都可以,当然我不否认专业对口拥有相当的竞争力,但最主要的,也就是应聘面试中最看重的,不是你的专业知识,而是你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谈判能力、良好的商务礼仪、适当的团队协作能力,等等。而那些学校所学能派上用场的5%的理论知识,只要你踏实肯干,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

当然,我没有否定学校所教授知识的重要性。那些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一个应聘基层岗位的大学毕业生来说,确实用处不大。经济学、管理学,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但那是等你到管理层时才能用得上的。对于一个基层的员工来说,拥有管理层的知识可以让你未来走得更远,但缺乏相关的综合能力,恐怕第一份工作会找得很艰难。

所以,如果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彻底的了解,我们就会发现,学校给我们安排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们的发展。我本身的专业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然后在大二上半学期结束的时候会分方向,分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在大二下半学期结束的时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又被划分为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其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也被划分为电子电路和嵌入式工程。如果你以往的兴趣是软件工程,并且以后打算往软件开放方面发展,那么,我要很遗憾地告诉你,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学习很多至今我还认为无用的课程,如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等。这些显然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课,那么为什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学生必须学习呢?

此外,大学教育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此时你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大学教育的框架下,我们如何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专业绩点4.0和专业绩点3.5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专业的HR们也不会看重大学的成绩绩点。那么,如何做到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呢?我们要去研究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假如一家IT开发企业需要Oracle数据库专业人员,我们只需要将学习的重点从学校安排的课程转到Oracle数据库的学习和实践上便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大学的学习范围都是很泛的,如果你能摒弃那些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甚至计算机导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在基本计算机知识达标的情况下,将全部的精力放在Oracle数据库的学习和实践上,在毕业后,你对这门科学的熟悉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必定会比其他大学生多出2~3倍,甚至更多。而企业需要的,也就是这种人才,能够一到企业就能够融入企业的工作中,企业无须花钱来培训你。此时,你就能脱颖而出了。

很多同学认为在大学,不担任学生干部就不算上进了 (当然不包括那些懒散、无所事事的同学)。我想说这些同学很无知,请不要生气,原因如下:如果你要考公务员,做行政类的工作,那么我建议你去当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党员、选调生、学校比赛的参与频率和获得奖项都是能够提高竞争能力的途径。但是如果你是纯技术路线,我奉劝你在大二的时候就不要再担任学生干部了,就算你的协调能力再好,分配能力优越,能够很有自信自己能把专业学习和干部工作都能做得很好。但就像我上面说的付出的时间越多,得到的成绩也就越大。但是怎么得到足够的时间以供我们付出呢?所以,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并且学生干部经历对于纯技术路线的岗位并没有特别的优势可言。所以,在大一担任学生干部足矣,体验过了就好了。

还有,那些学校性、学院性的活动,在很大层面上,是为了丰富学生生活而开展的,使大学生活不至于枯燥无味。动机是好的,但是我们是否能够在此类比赛上获得自己想要的锻炼,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判断了。很多学长们都说那些打杂性的干部工作,多做无益。确实,除了可以给自己练练肌肉,其他的基本上学习不到什么了。所以我建议大家选择性地参加比赛,不要为了综合考评而全部参加,也不要因为懒而什么都不参加,很大一部分比赛对于我们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好处的。

那么大学需要培养的,除了专业知识外,还有哪些呢?

能力上,拥有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并且将教材上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吸收,从而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读经济学最主要的是学习一种经济学的思维,学管理学主要是学管理学的思路。本科生和专科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本科生在思想上扎根,专科生在技能上挖掘。若本科生和专科生都是学厨艺的,专科学习的第一节课就开始了教导如何做菜,开始实践性教学。而本科生,必定花一两年的时间来学习厨艺的历史、厨艺的简介、未来发展趋势等。目的就在于塑造思维,教导你如何创新、如何去分析一道菜里面的营养价值、如何去配色加香料。但是若论炒菜的技能水平,我想本科生和专科生能力差不多。但是本科生拥有的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将是一个决定薪酬高低的筹码。

在思维上,自主性学习,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并用带有批判的眼光对教材和其他书籍中的观点加以学习。建立自己的一套学习的取舍标准,什么都学不如一门学精。10个10%并不是100%,而是0。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组织活动、策划、销售、人力资源都会一点,但是你是否拥有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这也是评判企业要不要你的标准。

在人格上,拥有独立的人格,因为一个经过独立思考而坚持错误观点的人比一个不假思索而接受正确观点的人更值得肯定。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少数人必须服从多数人,到头来真理还是在多数人手里,人云亦云就是这样堆积起来的。第一个人说一番话,被第二个人听见,和他一起说,此时第三个人反对,而第四个人一看,一边有两个人而一边只有一个人,便跟着那两个人一起说。可见人多口杂的那一方不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许多是冲着那里人多去的。所以,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认为人多的地方就是真理。此次的日本地震,震撼了许多人。然而在网站上,一边在笑着日本活该,因为日本曾经进行南京大屠杀,曾经侵略过中国,给中国带来惨痛的伤害;一边认为地震是天灾,天灾是人类的天敌,就算日本曾经严重地伤害过中国,但在天灾面前,我们应该援助他们,抱有一颗同理心。你对此次事件是如何看待的?对于书上的内容你全盘赞同还是用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去接纳,决定了你价值观的确立。

在行动上,要做一个思想深刻的人:第一,利用图书馆,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如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第二,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如参加有指导性的讲座,并且学会向周围人群学习。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我建议大家尽可能地多看看哲学、政治、历史、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书籍。专业书籍可能看过就忘记了大部分,但这些课外书籍对于你价值观的确立,对于你人性修养的提升,是很有益处的。在确立目标后,我们要将目标的内容落到实处。当然,书籍只能确立你的价值观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并不能使你真正成长,真正的成长需要通过经历来丰富。积极寻找能够使自己成长的机遇,是在大学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谈谈考研和留学吧。21世纪,文凭越来越不重要了,能力越来越重要了;21世纪,大学生越来越多了,能力趋于平庸化了;21世纪,注定是那些有想法、有创意、有激情、有勇气将创意付诸实践的人的世纪。

如果你要考研,那么请你想清楚,考研后你的竞争力何在?如果只是看重一纸文凭,那尽快打消这个念头吧!在现代的企业中,90%的岗位要求的学历都在本科以下,再加上现在研究生泛滥,文凭变白纸,“研究生”这一虚名的竞争力已不复存在了。研究生,顾名思义,研究某一类科学的人才。读研究生的动机在于加强对某一科学理论水平的深度。对于学术界,是相当重要的。但如果你的目标是商界和政界,那么研究生的竞争力就弱得多了。我们很少能听到某某领导是什么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博士,也很少听到某某企业家是某某专业的研究生、博士。马云还是专科生呢,照样能够成立阿里巴巴,成为最令人敬佩的企业家之一。

现阶段企业对于工作经验比学历看得更重要,希望那些想要考研的人可以权衡下3年的研究生学习出来的理论水平和3年的工作经验,哪个分量重。况且,3年的研究生学生还需要父母赞助我们读研,若是你又荒废了3年,那这一选择的价值何在?

留学,目的在于学习语言,学习西方的文化传统,学习最先进的知识技能。如是抱着这三个方面的态度去留学,那么我强烈建议出国。如果只是要出国然后回国后拿着一个“海归”的头衔去混饭吃,那就打消这个念头吧。21世纪是注重能力的世纪,你能在国外提升自己的能力,那留学无可厚非。如果只是看着身边的同学、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留学去了才想出国,那么请不要跟风,思考下自己为什么去留学。

(来源:百度贴吧,有删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