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夫是第一座希伯来城市,位于以色列西部的地中海东岸,面积 52 平方公里,比海法要大,是耶路撒冷的一半,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以色列经济、商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特拉维夫濒临东地中海,居住的主要是犹太人。以特拉维夫为中心的城市群,被称为“特拉维夫都会区”,有人口 304 万,被列为中东生活费用最昂贵的大城市。特拉维夫被称为“中东的纽约”,具有活跃、摩登、世界主义的特征,被公认为以色列现代生活的象征和世界著名的浪漫之都。
特拉维夫的老城名叫雅法,是一个具有 4000 多年的港口城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950 年,特拉维夫与雅法合并,逐步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新兴城市。这里有以色列规模最大的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最古老的剧院——以色列剧院,最著名的乐团——以色列交响乐团。以色列的商业机构、银行、许多政党、犹太工人总工会,以及各大报刊和出版社,总部都设在特拉维夫。几乎所有的使馆、领事馆也都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人常说:在耶路撒冷祈祷,在海法居住,在特拉维夫玩耍。所以,许多热衷于旅行的人都愿意到特拉维夫享受那里的美食、夜生活、湿润的气候和美丽的海滩。而特拉维夫的老城雅法在《旧约》中被称为“约帕”,在《圣经·约拿书》中提到先知约拿不愿尊崇神旨拯救敌国,从这个港口城市搭船逃往相反的方向。
在希伯来语里,特拉是一座古老的山丘(它形成于数千年来在废墟上建立城镇之时),维夫是春天的意思。因此,“特拉维夫”一词既包含了古老的传统,也带有新生或更新的含义。
1909 年,特拉维夫在雅法北部建立。雅法是一座由迦南人在公元前 18 世纪时建造的城市,迦南人称其为雅芬(意为“美丽的”),阿拉伯人称其为雅法,以色列人则称之为雅福(现今的名称属于希伯来语)。在所罗门王统治时期,雅法是为首都耶路撒冷服务的港口,建造第一圣殿时所使用的著名的黎巴嫩香柏木就是经由雅法运输的。在罗马人统治时期,雅法曾以拥有大量犹太社区而著称,这些犹太社区在公元 58 年的犹太人叛乱中被大幅削减。
19 世纪初,居住在雅法老城的犹太人抱怨雅法恶劣的居住条件、糟糕的卫生状况、拥挤不堪的住房及昏暗的街道,最糟糕的是,是酋长穆合塔尔颁布法令,强迫犹太人每年都要搬离住处,目的是要建造一个独立于雅法的新社区。这标志着特拉维夫的开始,它迅速扩张,导致现今的雅法已变成特拉维夫的一个郊区。雅法旧城的居民区经过翻新改造,现在主要由艺术家们居住,他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和画廊。
荷兹利亚,为以色列中部海岸一城市,为特拉维夫区一部分。城市名称来源于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领袖西奥多·赫茨尔。它诞生于 1924 年,1960 年才正式宣布为一座城市,占地 6000 亩,人口只有 9 万,却是以色列的硅谷和高科技产业中心,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荷兹利亚是以色列最富裕的地区,建有大量的外国使馆和商业办事处。
荷兹利亚创建时是一种半农业合作社的莫沙夫村社,居民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犹太移民和退伍军人。20 世纪 20 年代时,原 NBA 篮球运动员、驻以色列国际亲善大使泰尔·布罗迪的父亲和祖父在此投资修建以色列的第一座飞机场。1948 年以色列复国后,该市迎来了大批移民。到 1960 年时其人口已经达到了 25 万,随后就被升级为市。
根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的数据,在 2003—2005 年间,荷兹利亚全市平均工资为 8211 谢克尔,超出全国 15 个最大城市平均水平近 1500 谢克尔。根据 2008 年的全国生活质量调查,该市在全国 15 大城市中排名第二,财政收入居全国第二位,且当地的高等教育投资是全国最高的,大学升学率也最高。当地最著名的荷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IDC 商学院)是以色列全国 66 所大学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所大学,占地面积虽然不大,但校园非常精美,而且具有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有来自全世界 88 个国家的学生在此就读,为世界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
荷兹利亚是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中心,不仅有以色列最先进的艺术和现代艺术博物馆,还有以色列最大的电视台和电影制片厂,名为荷兹利亚制片厂。当地有一个建于 20 世纪 70 年代的游艇码头,有一个小型飞机场,三个大型购物中心,此外有许多的电影院、博物馆、文化中心和体育场等设施。2008 年荷兹利亚实验电影院在市中心开业。自 2000 年起,荷兹利亚已成为以色列重要的会展中心,许多以色列领导人与各国领导人的峰会都在此举行。市西的荷兹利亚普图阿区是以色列全国海滩最为美丽但房产也最为昂贵的地方之一,区内聚集着大量高科技公司,这里的游艇码头、餐馆、娱乐设计使其成为以色列夜生活最美丽的地方。大规模的“城市绿肺”建设,使这座以绝美海滩风光闻名的旅游胜地更具魅力。
恺撒利亚位于特拉维夫以北 30 公里,原属西顿,公元前 90 年,被犹太国王亚历山大·詹尼亚斯攻占,成为一座犹太城市。公元前 63 年,罗马帝国征服此城,并令其自治。
在大希律王在位期间,曾大力建设此城,改其名为“恺撒利亚”,意为“罗马皇帝之城”,从而向罗马示好。公元前 22 年,此城营修深水人工港,并配以神庙、市场、大灯塔、市政设施,力图将恺撒利亚打造为地中海贸易重镇。从公元 4 世纪到公元 6 世纪的拜占庭时代,恺撒利亚达到了繁荣的顶点。
大希律王对希腊和罗马文化推崇备至,他虽然荒淫暴虐,却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建筑家。恺撒利亚的引水渠是他的得意之作,从北方 7 公里以外的迦密山引清泉进城里,并使城里的废水通过地下水渠排入大海中。因为有先进的给水和排水系统,从而使恺撒利亚才能保持沙漠中的持续繁荣。
19 世纪末,人们开始在恺撒利亚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希律王的古城和十字军堡垒才得以重见天日,圆形竞技场、赛马场、古罗马洗浴中心昭显了当时恺撒利亚的辉煌。面向大海的歌剧院,现在仍然承办着音乐会,甚至无需更多的音响设备。
今天的恺撒利亚已经成为以色列著名的历史遗迹公园。繁华的生活如烟飞去,只有希律王的铜像仍伫立在那里,面对着浩渺的地中海,眺望着远方的罗马城。
以色列复国后,罗斯柴尔德家族出资开发恺撒利亚,将此地开发为旅游胜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