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土面积的角度来说,以色列相当于中国的半个珠三角,人口不到北京市的三分之一,而且一直是一个战火纷飞、资源匮乏的小国,为什么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曾一度超过欧洲的总和,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四国的总和?为什么以色列被称为中东“硅谷”?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竞争力年鉴 2014》中,以色列的创新能力排名高居全球第一位,同时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 2014—2015》中,以色列在 148 个经济体创新综合排名位居第三位。
根据 MappedinIsrael 等网络数据显示,以色列目前约有 5000 家高科技初创公司。最近 5 年,每年的平均增长数量为 927 家,年均增长率为 10%。对于人口只有 800 多万的小国,每天就有两到三家创业公司成立,平均每 1844 个人中就有 1 个人创业,每 1600 人中就有 1 个人开公司。在特拉维夫的罗斯柴尔德大道周边 1 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就塞进 600 多家大大小小的新创公司。而这个略显神秘、资源匮乏的中东国家,是如何在短短 20 年内飞速成长为令世界瞩目的创新创业圣地呢?
作为一个面积只有 2.3 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 800 多万的小国,以色列在科技创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研发支出比重位居全球第一、硅谷以外创业公司数量第一、风险投资人均第一。以色列境内拥有 220 所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2013 年外贸出口额达 64 亿美元,70 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2009 年企业境外子公司研发费用占总研发费用比例的 63.3%,高居全球首位。在过去的 10 年间,新企业诞生了 7027 家,死亡 2882 家,存活 4145 家,企业的存活率高达 60%,且大部分以高科技互联网公司为主。
以色列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呢?这和以色列社会所形成的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有关系,其中包括教育创新、高科技社会、政府激励政策、国防体系建设、风险投资与社群建设,以及全球高科技社群等创新的外在因素,也包括企业家自身素质、个人价值、思想创意及创业动力等内在因素。
作为以高科技立国的国家,以色列在科研教育领域成果突出。以色列有很多享誉国际的著名大学,包括世界上最优秀的工科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曾获李嘉诚基金会 1.3 亿美元赞助,已在中国广东汕头创办了“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以色列大学的学术论文在国际领先杂志上出版、发表和引用率仅次于瑞士与瑞典,位居世界第三。
为了在全球吸引优秀人才,以色列还专门设立了移民吸收部。在移民吸收部中设立科学吸收中心,为科技移民提供就业方面的咨询,并向用人单位提供补助,开始两年用人单位只需支付科技移民工资的 15%—20% ,其余的 80%—85%由科学吸收中心支付。另外,一些团体和协会也为促进以色列的科技进步发挥了很大作用。如以色列科学与人文学会由 60 名以色列最杰出的科学家组成,该学会负责管理以色列国家科学基金,积极向国内外募集资金资助基础研究。
2013 年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总额为 2.3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欧洲和英国。而中国的风险投资额为 1.8 亿美元。换句话说,以色列这个 800 多万人口的小国,风险投资总量要超过整个中国的风险投资量。足够的风险投资量,为以色列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
由于以色列形成的独特创新生态,吸引了全球高科技社群在以色列的汇集。全球化跨国公司在以色列设立的研究中心共有 57 家。像英特尔、微软、苹果、IBM 等等,中国的联想、小米也在以色列设有研发中心。跨国公司在以色列的大量研发投资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作用。
以色列地域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对现实的不满迫使他们不断创新与变革。环境使得以色列人以十分宽容的心态对待失败,尤其在对待创业方面,失败容忍度很高。这也是以色列人能够把创业当作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生存环境的不稳定使得以色列人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创业也不会考虑时间长短的问题,在企业做到成长期就会将其卖掉。因此以色列的风投也往往对企业初期阶段更热衷。
在以色列的社会中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存。正是以色列服兵役的传统,他们的集体主义就来源于这种平等体制下的军队训练,团队之间强调互相依靠,而恶劣生存环境也使得每个人必须互相协调与配合。
以色列企业家良好的创新思维和创业动力与以色列国家的独特文化不无关系。以色列文化所倡导的平等思想,给予以色列人自由开放和敢想敢做的创新动力。以色列社会的等级观念十分淡漠,如果将中国等级观念算作 99,那么以色列就是 0 到 3。此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锻炼出了以色列人对风险的高容忍度,以及快速应对风险的能力。
除此而外,犹太文化特别鼓励“特立独行”,年轻人不愿墨守成规,并总有创新的思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事物。所以很多人选择创业也就顺理成章。再加之历史上犹太民族历经磨难,即便在复国之后也处于资源匮乏四处临敌的环境中。因此,在困难的生存环境中,以色列不得不通过冒险激进的方式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正如索尔·辛格所说,“以色列的冒险精神是被‘逼’出来的”。犹太人认为每一次创业与创新都是一种风险试错,而他们更多看重的是创业可能带来的收益,而非失败可能带来的损失。
同样也因为民族的历史遭遇,使得犹太人明白成功的不易,因此允许失败的存在,家庭社会对于个人的失败也不会进行过多的批判。因此在这种情境下,年轻人能够以轻松的心态去尝试新的事物,对于失败也相对平和,并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在以色列,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0%左右。他们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孩子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能力。在以色列初中,就开设了一门课叫“年轻创业家”,直接要求每个学生独立设计一套自主创业的方案,以摆脱思维束缚。甚至有以色列专家认为:“过去犹太母亲希望孩子成为律师,但现在许多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退学回家进行创业。”而到了高等教育阶段,以色列大学鼓励每个学生成立自己的孵化器进行资金资助,还成立高校科研成果商业转化中心。创新创业不仅仅是商科和管理系的问题,还是哲学和文化的问题,跨学科交叉合作更容易成功,而且各种科研机构、院校和企业之间也会开展密切的合作。
此外,以色列还十分注重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教育。随着以色列高科技创业公司的不断兴起,每年高科技行业新增 7000~8000 个岗位,但是只有不到 6000 名毕业生能满足需求。因此,政府新推出方案,为年龄较大的员工免费教授最新的科技课程,让他们可以填补高科技职位的空缺。“在以色列,老年人都在读书。”近几年以色列有不少创新成果其实都源于中老年人和退休人士。
以色列政府对高科技研发大力支持。以色列政府对高科技研发的支持基金非常多,虽然从 1993 年的 22.3%降到 2010 年的 4.2%,但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在以色列复国之初,国家就成立了科学委员会。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政府各部纷纷建立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为保障科研开发的经费需求,以色列政府除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 70%左右的科技发展经费外,还通过吸引国内外科研开发基金和企业的研发投入等补足另外 30%的缺口,使以色列成为世界上按比例计算研究开发经费最高的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色列高等院校强大的科研力量大多不问产业的发展和需求,曾出现过“与经济发展相脱节”的情况。为此,以色列工贸部首席科学家办公室于 1993 年推出“磁铁计划”,以支持企业与学术机构组成研发联合体。这些联合体可以得到多年(通常为 3 年~5 年)的研发支持,额度为核准研发总预算的 66%,更不必偿还。
对于那些因缺乏资金支持、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而倒闭的创新企业,以色列政府拿出风险资金 1 亿美元,吸引国外经验丰富的风险资金管理公司加盟成立 YOZOM 公司,并吸收私人风险资金成立风险投资基金。2008 年,以色列人均风险资本投资是美国的 2.5 倍、欧洲的 30 多倍。风险投资业的崛起也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另外,以色列政府政策上的巨大扶持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干预政策涉及的范围、政府资助、贷款及担保项目到税收优惠等。以色列于 2011 年颁布了“天使法”(angel law),鼓励早期的投资行为。符合资格的投资者,如果投资于本土的高科技企业,就能减免相应额度的税款。同时针对符合相应要求的高科技公司,政府将资助 1/2 的研发经费,而针对创业公司,政府将资助 2/3 的经费。此外,以色列政府还成立了数十家孵化器,对创业公司提供 85%的研发费用。
以色列政府一直努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优秀人才,比如与其他国家建立一系列科学研究基金会、聘请世界一流科学家、从新移民中发掘人才。在苏联解体前后,从 1989 年到 1994 年,就有近万名科学家和约五万名工程师从苏联移民以色列。1993 年以色列新移民中各类专业人员比例高达 70%。以色列还在 1995 年推出 GILADI 计划,聘请 530 位世界一流的外国科学家赴以色列进行为期三年的研究工作。
以色列还特别善于引进改造国外技术。比如以色列引以为荣的“幼狮”式战斗机正是引进他国先进技术加以改进后的结果。不过,经过以色列技术人员对外国技术的消化和改进,以色列生产的“改进型”产品往往比技术来源国的“原始型”产品还要先进。这正是犹太人在 2000 年离散生活中形成的善于博采其他国家和民族之长的传统的生动写照。
此外,以色列科教创新事业的发展,还得到了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支持。世界各地犹太社团一直大力资助以色列的科教和创新,设立各类基金会和奖学金,捐赠教研基础设施。以色列则以捐助人的名字命名学院、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宿舍区、教室和医院等,并经常举行各种联谊会和校友活动,增进捐助人与受赠单位的友谊,如授予荣誉博士、教授称号,并举行纪念碑、牌揭幕典礼等。
一位中国企业家在考察了以色列以后,这样写道:
以色列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它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之一的民族的家园,却在几十年前才得以复国;它自复国当天就被环伺的强敌联手讨伐……非但没有亡国,反而国土越来越大、军队越来越强;它的国土一片黄沙漫漫、烈日当头,自然资源极度匮乏,人均耕地 1.5 亩,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1/4,却发展出了世上最先进和高效的农业技术;国土面积跟北京差不多大,人口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数量却仅次于中国和美国,超过了整个欧洲国家的总和。1948 年,以色列从零崛起,全民皆兵的生活在纷飞战火之下,经济却高速发展至今,人均 GDP 排到世界前 30 位,其中科技产业对 GDP 的贡献比例在世界上排第一位。
虽然地处最危险和荒蛮的中东,以色列却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巨头公司和风险投资纷至沓来。及至今日,有 300 多家跨国公司把科技研发中心开在了以色列,并且这个弹丸小接受了全世界最高密度的风险投资,甚至超过了硅谷。就如耶路撒冷是三教圣地一样,以色列大概也是所有科技行业从业人员心中的圣所。
根据以色列 IVC 咨询公司的数据,以色列到了 2014 年,与创业公司相关的风险投资进入了突破性的一年,全年共有 688 家创业公司获得本土及全球范围的融资,总额达到了 34 亿美元。与全球创业最活跃的美国对比:美国 2014 年高科技创业公司投资额达到 470 亿美元,但是以色列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 0.5%,人口为美国的 2.7%,以色列高科技创业公司吸引到的风险资金却超过了美国的 7%。
根据 IVC 咨询公司提供的资料,以色列创业公司主要包括七个大领域,其中 IT 及企业软件类,主要是指较传统的 IT 公司,特别是从事网络安全类的信息技术公司;而互联网类,包括互联网应用、互联网设备、在线广告、电子商务、在线媒体等。根据近四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以色列的互联网和生命科学领域加速活跃,风险资本大都投入到了这两个领域,通讯行业逐渐降低,而 IT 及网络安全方面的投资情况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2014 年,互联网行业总融资额达到 9.5 亿美元。在年度融资额最高的 10 个高科技创业公司中,互联网初创公司占到一半,IT 大类占到 60%。其中,ironSource 为软件及 APP 分发商,其基本模式类似于华军软件+应用商店+精准广告平台的合体,于上一年融资 8000 多万美元,2010 年成立至今仅有的两轮融资总计超过 1 亿美元,成功跻身硅谷“10 亿美元俱乐部”。
在 IPO 上市方面,以色列创业公司主要选择三个地方——美国、欧洲以及以色列。根据近 10 年总体上市公司数量,本土上市的创业公司占 46%,美国为 30%,剩下的一部分则选择欧洲上市,然而美国上市获得的总融资额远超过本土及欧洲市场。根据美国 NASDAQ 数据显示,目前以色列 NASDAQ 上市公司数量为 76 家。《华尔街日报》的 VentureSource 做过一项研究,对比了各国创业公司从获取种子期投资到退出之间的时长,以色列初创公司平均只发展了 3.9 年便快速退出,与此相比,德国为 4 年,英国为 6.4 年,法国为 6.6 年,而瑞典创业者则等待 9 年的经营与发展后才选择退出。
2010 年以色列人均风险投资额为 170 美元,美国为 75 美元。主要高科技工作者为软件、硬件工程师约 5300 人,销售 4200 人,营销 3700 人。国家对科学技术的研发投入每年都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3%甚至更多,这一水平,比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高出许多。以色列发展高科技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中小型创业公司自主研发,创业公司吸引到的国际风险投资也促进了部分 GDP 增长,1999—2002 年以色列高科技创业公司吸引到的国际风险投资占 GDP 的 0.6%,位居世界第一。显而易见,“创业”给以色列的现代经济贡献了不少力量,也使得整个国家能够在资源贫瘠的条件下得以生存发展。
所以,世界首富巴菲特说过:“如果你去中东寻找石油,你可以不去以色列。如果你来寻找智慧,那么请聚焦以色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