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知识是甜蜜的

知识是甜蜜的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以色列民族在教育方面具有许多优秀的理念和传统,他们重视灵魂和信仰、恪守有节制的生活,他们捍卫真理,追求真正的人生智慧。正因如此,犹太人养成了全民好学、全民信仰知识的悠久文化传统。典型的犹太人家庭从孩子开始认字起,就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孩子们蜜糕、苹果和核桃——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的神圣和知识的“甜蜜”。

以色列民族在教育方面具有许多优秀的理念和传统,他们重视灵魂和信仰、恪守有节制的生活,他们捍卫真理,追求真正的人生智慧。犹太教育专家认为,中国教育缺失的六大价值观是灵魂、品格、智慧、道路、真理和生命的教育,揭示出中国家长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误区。

中国的教育让很多的孩子不喜欢上学,在中国的大多数所谓“教育专家”眼中,教育就是一门有关考试的技术活,无关乎灵魂、品格、道德和信仰等超验概念,也无关乎人和历史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国市场提供给父母的读物也多为工具性的,缺少系统性、理念性的教育思想。因此,在“虎妈”“狼爸”当道的浮躁大背景下,我们要在中国教育界中发出自己的呐喊。

犹太人认为,没有人是贫穷的,除非他没有知识。拥有知识的人拥有一切。而真正的知识和智慧是甜蜜的。正因如此,犹太人养成了全民好学、全民信仰知识的悠久文化传统。

典型的犹太人家庭从孩子开始认字起,就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蜜”。后来,这成为犹太小学生的入学第一课。孩子上学的第一天,穿戴整齐,被父母或有学问的人领到教室。在那里,每位孩子都可以得到一块干净的石板,石板上有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舔掉石板上的蜂蜜。随后,拉比们会分给孩子们蜜糕、苹果和核桃——让孩子们一开始就感受到学习的神圣和知识的“甜蜜”。

几乎每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具有理性思辨色彩的学习精神。父母一般会这样问孩子:“假如有一天咱们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件宝贝比金钱和钻石更重要,而且更容易携带,那是什么呢?”要是孩子仍然答不上来,母亲就会说:“孩子,这件宝贝就是你聪明的大脑。不仅最容易携带,而且会终身陪伴你。”正因如此,犹太人从小就懂得智慧的重要性,再加上学校教育和对《圣经》及《塔木德》的自觉学习,全方位的人生观、世界观、处世观、金钱观早早就形成了,有头脑的人自然容易成才。

赫尔曼·黑塞在《荒原狼》中写了一个“魔幻剧场”,剧场的门口一个牌子这样写着:“只对疯子开放。准入价格:你的头脑。”在这个“魔幻剧场”中,是一个非常温馨、多彩、自由的世界。每个人不仅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且敢于嘲笑自己和其他人的疯狂幻想。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一个想法一开始不是荒谬的,那它注定是没有希望的。”因此,犹太式课堂鼓励每个人发挥疯狂的想象力,并大胆地自由讨论。

我在一次演讲中,曾向企业家们提问:“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一位女企业家的回答是:“快乐。”我当时问她:“难道还有比快乐更重要的事吗?”犹太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在一次答记者问中回答了这个问题:“生命的意义在于快乐,我的快乐就是分析作品,想象自己喜欢怎样去聆听;生命的意义在于将我们最迫切的需要升华成艺术,无论是生活艺术还是美食艺术。”梅纽因还说,人类还需要在快乐中不断学习,否则生命的终极意义便会离我们远去。任何人都无法预测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永恒的生命不允许有未来。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说,不仅学习是一种信仰,而且真正的知识是甜蜜的。

千百年来,犹太人恶劣的生存环境、强烈的危机感,铸就了犹太人特殊的生存智慧。以色列复国之初首先制定的一部法律就是《义务教育法》,规定 5 岁至 16 岁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并且到 18 岁均为免费教育。深刻地认识到“教育是创造以色列新民族的希望所在”“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在艰险的战争环境中边打仗边建设,仅用一代人就实现了经济腾飞,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发达的现代国家。

以色列的科教兴国是动真格的。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仅次于军事经费,占 GDP 8%以上,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第 5 任总统伊扎克·纳冯在总统任期届满后,又“屈尊”担任了政府的教育部长。以色列科研费、工程师占比世界领先,每万人中从事研究开发者达 160 人,居世界之冠(美国为 90 人)。人均风险投资也居世界第一,有近 4000 家高科技公司,仅列美国之后。政府在各种教育设施上不惜投入巨资。以色列国土面积 2 万平方公里,比北京(1.68 万平方公里)略大,有 100 多座建筑精美的博物馆,1000 多家设备齐全的图书馆。

中国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曾经访问过一所特拉维夫附近的小学,该学校以前总理沙龙的名字命名,共 600 多个学生,每个班 20~30 人,是一所设施齐全、新建的普通公办学校。但学校的办学理念却十分先进。据校长介绍,其教育哲学是三个原则:革新、创业精神、创造力。这些原则令人感到这似乎应当是大学的教育哲学。具体来说,学校以达·芬奇提出的七原则作为教学方式:

好奇心:对生活无限的好奇和对知识的无限探索。

论证:通过经验、执着和甘愿从错误中学习的毅力检验知识。

感觉:不断提高感觉尤其是视觉的感知能力,以此作为丰富经验的手段。

开放:欣然接受模棱两可、悖论和把握不定。

艺术、科学: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

均衡:培养优雅与健康的平衡。

联系:认识并理解一切事物及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些原则无疑包括了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开放性思维、重视感知、重视科学和艺术、逻辑和想象的平衡等命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犹太人整体教育成功的原因。但是,它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体现?例如创造力的培养,真的是小学生可以操作的培养目标吗?没想到校长很明确地回答: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操作和手工。她不无自豪地介绍了学生通过纸浆手工制作的花盆,加以装饰美化,并种上花。在室外的空地,也有学生自己种的鲜花和蔬菜。学校认为无论是学习外语、烹饪一道美食或者富有效率地工作,都有助于使人成功。

杨东平先生观看了学生们的歌唱。一名为美丽的女孩曾经在广州生活过,用中文演唱了《茉莉花》。在四年级的阅读课上,孩子上台汇报自己读的书,与同学分享。在一间小教室,一名老师在单独辅导 2 名学习后进的学生。在楼下,3 名老师陪读着 6 名轻度自闭症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过马路。恰值以色列最重要的逾越节前夕,学生们都化妆为不同的形象,极为兴奋活跃。课间,学生围着我们极尽表现之能事。与国内的经验比较,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是相似的,只是这里完全没有人为的布置、教师的规训。

早期的教育是在家庭进行的,父亲负有主要的责任。这正是希伯来圣经中称祭司为“父”的由来。在早期的《圣经》教育中,由于书籍极为稀少,主要的媒介是父亲而不是典籍,老师的人格才是学生所读的文本。而且,犹太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是传授历史和道德,传递犹太文明的传统,教授《妥拉》,也包括谋生技能。

希伯来文明很早就对智慧与知识有透彻的认识,将教育视为寻求智慧之路。有些研究者指出希腊人与希伯来人在智慧认知方面的区别:希腊人认为知识是通往美德的大路,头脑的能力是通向美善人生的途径。希伯来人则认为,上帝才是智慧的终极来源;他们倾向于认为智慧是实用的技能,手艺和技巧是智慧的侍女,如同好的讲道是教人如何将上帝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智慧是成功应对人生难题的日常能力,有智慧意味着在特定领域内具有技巧、技能去做好某件事,能够做到尽善尽美。“智慧(hokhmach)的真义是具有良好的判断力、能力或技术。”

希伯来人对知识的理解同样发人深省。他们认为对一件事有“知识”,不只是思考它,而是体验它。希伯来文动词的“知”的含义是亲密地相会、经验和分享。所谓“知道”,不是纯粹的脑力活动,而是“实行”,是行动。人要动用自己的整个存在才能“知道”一个对象,正如男女之间的恋爱。知识是行动的意义,也包括关怀他人。

犹太文明与希腊文明的重要差异是,希伯来系统是以上帝为起点,认为“敬畏上帝是智慧的开端”,是“认识上帝”;而希腊人的目标和宗旨是人,是“认识你自己”,它产出了西方文明主流的理性主义。正是这样的分野,使犹太教育具有一种灵性的气质。如同犹太教历史上一直是基督教的异端,是现实世界的异见分子、反对派;犹太教育也具有这种与众不同的特征,“因为上帝就是与众不同的!”犹太人就是用这样“圣洁”的目标将自己与其他民族区别开来:“希腊人学习是为了理解,希伯来人则是因为敬畏。”显而易见,这种灵性、超越性是真正的天才所必需的精神气质。

此外,犹太人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教育,是人人有份的。比较而言,希腊人的博雅教育是只面向贵族的闲暇教育,认为从事劳动的下等人不配接受教育。希伯来的思维则“完全没有这种观念”。这或许就是散落在世界各地犹太人的成就如群星闪耀的原因之一。而希伯来著名的教育箴言是“教养孩童,使他们走当行的道,到老也不偏离”,其中包含了这样的意义:家长必须仔细地观察孩子,提供机会使每个孩子用创意活出自己的人生。即帮助孩子去选择正确的路,从而使学习成为甘甜可口、充满惊喜的过程,使孩子得以“完成自己的使命”。家长需要发现奥秘,但这个奥秘是在孩子那里,而不是在家长这里。家长的使命并不是告诉儿女应当做什么、成为怎样的人,而“必须在他们的智慧面前谦卑下来”。

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动手能力、劳动技能和技巧,通过行动获得知识,通过对知识超越性的追求走向智慧和灵性,而且人人有份,这是不是犹太文化独特的教育智慧?如果在知识和智慧的认知上,在希伯来文明、希腊文明之外再加入中华文明的视角,又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呢?

创造性不是来自于辩论或闲聊,而是来自于认真的思考和与持有不同观念之人的真诚对话。哲学式的逻辑思辨式的对话,体现了对真理的探索和人类的尊严,并非要说服别人。佛陀教导我们,在愤怒、怨恨和欲望中永远不会开悟。而犹太圣典《塔木德》则说:“智者就是向所有人学习的人。谦恭始于敬畏,敬畏始于好奇。”因此,一个美好的课堂,要为孩子们种下好奇、对话和理解的种子,师生之间最理想的关系则是平等的良性互动。犹太式课堂不仅要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提高每个孩子理解世界和社会的能力,还要为他们通向未来打开若干扇窗户。所有琐细的情绪则无关紧要,犹太智慧与智者同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