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专利信息辅助研发
研发项目进行设计时,企业应充分利用公开的专利文献,了解研发项目的技术发展脉络以及技术创新的突破口,明确研发方向,提高研发的起点与效率,避免重复研发。
2. 专利风险监测和补充性专利检索
研发项目的设计开发阶段,应重视立项阶段的专利侵权风险监测,在设计方案确定前,进一步通过检索确定项目专利侵权风险,具体工作包括:
(1) 针对细化技术方案进行补充专利检索;
(2) 针对调整变更的设计方案进行补充专利检索;
(3) 结合检索结果调整专利风险防范策略。
3. 专利风险应对
对于立项阶段确定的重点风险专利和设计阶段新发现的重点风险专利,应在研发项目的设计和研发阶段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回避设计、获取许可、无效前景分析和出具法律意见书等。
对于立项阶段检索到的重点风险专利,可能造成研发项目设计的技术方案存在侵权风险的,应注意回避设计,绕开他人专利保护范围。
对于研发项目中不可绕开或综合评估后确定购买第三方专利许可的,可在研发过程中与专利权人协商许可事宜,也可在正式确定准备商业开发后再行购买。综合评估可以考虑自行研发的资金成本、时间成本、研发难度、研发风险等多种因素。
研发项目设计阶段,确定会使用第三方的专利技术时,可以请单位专利管理人员或外部专业机构调研该专利的权利稳定性,进行无效前景的分析。
对于后期需进行商业化开发的重要项目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可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自行设计的方案与风险专利进行侵权对比分析,出具是否侵权的法律意见书。
4. 专利挖掘
研发项目进行中,应进一步组织挖掘项目中自行研发的创新成果的可专利技术点,具体工作包括:
(1) 结合项目专利工作规划及可布局专利点清单跟进挖掘工作;(2) 针对各技术点进一步明确细化的技术方案;
(3) 针对确定的技术方案进行新颖性检索;
(4) 专利工程师指导发明人撰写专利技术交底书。
5. 专利申请和布局
项目研发过程中,专利工程师应注意项目中专利的申请时机和申请策略。申请时机应结合项目专利工作规划、技术的成熟度、公开时间、产业应用规划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申请策略应结合项目专利工作规划、该专利申请在该技术/产业中的定位及市场应用、后续专利价值体现方式、申请地域等因素综合考虑。
对于在项目专利工作计划中明确在项目期间产出的专利申请,专利工程师应协助研发人员保证项目中的专利按时递交,常用的工作方法包括:
(1) 明确具体提案的责任人及完成时间;
(2) 协助提案人找出可专利技术点,并进行合理扩展;
(3) 通过例会等机制通报专利提案的进度。
6. 专利定期监控
对于研发周期超过6个月的项目,应设置项目专利监控时间点,定期对新公开的专利 (申请) 进行监控和侵权风险分析,监控间隔期可根据所处领域专利申请的活跃度自行设置,例如每2周或每月监控一次。
7. 专利工作阶段性评价
研发项目设计开发结束,企业在组织对研发项目的评审时,应针对研发项目的专利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
(1) 项目专利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2) 重点风险专利应对措施落实情况;
(3) 专利布局执行情况;
(4) 专利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等。
重点项目应将专利工作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研发项目完成情况的考评指标之一。
(四) 商业化开发阶段
1. 对外围技术方案的专利补充申请
若研发项目的产出确定进行商业化开发,应对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新的发明创造补充进行专利申请。
企业应该申请更具体的外围专利如零部件专利、形状和构造方面的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制造方法等。
2. 补充侵权风险分析和监测
若研发项目的产出确定进行商业化开发,应对商业化开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在研发项目立项和设计研发阶段未进行检索和监控的相关专利进行补充检索和补充的侵权风险分析,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若商业化开发周期较长,应参照设计开发阶段建立专利监控制度,并对重点风险专利进行侵权风险分析,并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3. 出具法律意见
产品上市前,尤其是需要出国参展或出口的产品,建议聘请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出具产品不侵犯他人专利权的法律意见书。
4. 纠纷解决的协助工作
若研发项目成果对产品的贡献部分在产品上市后遭遇侵权纠纷,项目经理及研发人员应积极协助本单位专利和法务部门提供研发记录和其他相关资料,并配合专利律师进行涉及侵权的技术与专利在技术层面的对比分析。
5. 对改进方案的专利申请
在研发项目形成的产品生命周期内,对原有的技术形成的新的改进,也应注意申请专利进行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