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说林下第二十三(第二十三篇

说林下第二十三(第二十三篇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1 伯乐教二人相踶马①,相与之简子厩观马②。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踶。夫事有所必归,而以有所肿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独知也。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③。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②比干、子胥:见3.2注。季子因说以贵主而轻国①。季子因此说了些注重养生而不要看重国家政权的话。杨布怒,将击之。

23.1 伯乐教二人相踶马,相与之简子厩观马。一人举踶马。其一人从后而循之,三抚其尻而马不踶。此自以为失相。其一人曰:“子非失相也。此其为马也,踒肩而肿膝。夫踶马也者,举后而任前,肿膝不可任也,故后不举。子巧于相踶马,而拙于任肿膝。”夫事有所必归,而以有所肿膝而不任,智者之所独知也。惠子曰:“置猿于柙中,则与豚同。”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

【注释】

①伯乐:是春秋时秦穆公的臣子,善于相马。但此文的伯乐指春秋末赵简子的臣子王良,因为他也善于相马,所以号伯乐。踶(dì):踢。②简子:见10.5注。③踒(wō):腿脚跌伤。④任:“在”字之误。“在”是观察的意思。

【译文】

伯乐教两个人鉴定踢人的马,和他们一起来到赵简子的马棚来看马。一个人挑选出一匹踢人的马。那另一个人在后面来回跟着它,多次抚摸它的屁股而这匹马却不踢人。这个挑选马的人自以为看错了。那另一个人说:“您并不是看错了。这一匹作为马来看,前腿跌伤而膝部肿大。那踢人的马,抬起后腿就得把身体的重量压到前腿上,而这匹马那肿大的膝部不能承担体重,所以后腿不能抬起来。您善于识别踢人的马,但不善于察看它那肿大的膝部。”事情都有一定的归宿,而因为有了肿大的膝部才不能承担体重的道理,只有聪明的人才知道。惠施说:“把猿关在木笼子里,就和小猪一样了。”所以形势不利,就没有办法来表现才能了。

23.2 卫将军文子见曾子,曾子不起而延于坐席,正身于奥。文子谓其御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僇,命也。”

【注释】

①卫将军文子:即公孙弥牟,卫灵公的孙子,曾任卫国将军,死后的谥号为“文子”,所以称“卫将军文子”。曾子:曾参,孔子的学生。②延:引导。③僇:通“戮”。

【译文】

卫国的将军文子去见曾子,曾子没有站起来而只是叫他到坐席上就座,自己却端正了身体坐在正室西南角的尊位上。过后文子对自己的车夫说:“曾子,真是个蠢人啊!他如果把我当作君子,对君子怎么可以不尊敬呢?他如果把我当作是残暴的人,对残暴的人怎么可以侮辱呢?曾子不被杀掉,是靠了他的命运吧。”

23.3 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将欲饮于河,则必颠,乃衔其羽而饮之。人之所有饮不足者,不可不索其羽也。

【注释】

①翢(zhōu)翢:鸟名。②屈(jué):短。

【译文】

鸟中有一种叫做翢翢的,头部沉重而尾巴短小,如果要到河边喝水,就一定会跌倒,于是它就得靠另一只翢翢衔着它的羽毛来让它喝水。人们之中有想“喝水”而能力又不够的,不能不索取“翢翢的羽毛”来让同伴“衔着”啊。

23.4 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持鳣,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

【注释】

①鳣(shàn):同“鳝”。②蠋(zhú):豆叶上的大青虫。③贲:孟贲,春秋时卫国的勇士。诸: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勇士。

【译文】

黄鳝像蛇,蚕像青虫。人们看见蛇就惊恐害怕,看见青虫就汗毛竖起。但打鱼的人手握黄鳝,养蚕的妇女用手拾蚕,可见在有利可图的地方,人们都成了孟贲、专诸般的勇士。

23.5 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驽马。千里之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此《周书》所谓“下言而上用”者,惑也。

【注释】

①《周书》:即《逸周书》,是周朝的史书。

【译文】

伯乐教自己所憎恶的人去鉴定千里马,教自己所喜爱的人去鉴定普通的劣马。千里马每个季度也不过碰上个一次,所以鉴定这种马的利益来得慢;普通的劣马每天都有人买卖,所以鉴定这种马的利益来得快。这就是《周书》所说的“卑下的言论而有上等的用途”吧,但它实在是一种迷惑啊。

23.6 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注释】

①复:重复,引申指补救。

【译文】

桓赫说:“雕刻的原则是:鼻子不如先大一些,眼睛不如先小一些。鼻子大可以修小,刻小了就不能再使它大起来;眼睛小可以修大,刻大了就不能再使它小下去。”做事也是这样。谨慎地去做那些不可以补救的事,那么事情就很少有失败的了。

23.7 崇侯、恶来知不适纣之诛也,而不见武王之灭之也。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故曰:“崇侯、恶来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圣人其备矣。

【注释】

①崇侯、恶来:崇侯虎与恶来,都是商纣王宠幸的臣子,有名的奸臣。②比干、子胥:见3.2注。

【译文】

崇侯虎、恶来知道自己不迎合纣王会遭到诛杀,却不能预见到周武王会把纣王消灭掉。比干、伍子胥知道自己的君主一定会灭亡,却不知道自己会被杀死。所以说:“崇侯虎、恶来知道君主的心理而不知道国家的政情,比干、伍子胥知道国家的政情而不知道君主的心理。”至于圣人,那就全备了,既能知道国家的政情,又能知道君主的心理。

23.8 宋太宰贵而主断。季子将见宋君,梁子闻之曰:“语必可与太宰三坐乎?不然,将不免。”季子因说以贵主而轻国

【注释】

①主:“生”之误字。

【译文】

宋国的太宰地位尊贵而独揽了裁决大权。季子将要去拜见宋国的君主,梁子听到了这件事之后对季子说:“你和君主要说的话,在与太宰及你和君主三人同坐时也一定可以说出来吗?如果不是这样,你将不可避免地要遭殃。”季子因此说了些注重养生而不要看重国家政权的话。

23.9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注释】

①杨朱:战国时魏国的道家人物。②反:通“返”。

【译文】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了,他便脱掉了白衣服,穿着黑色的衣服回来,他的狗不认识他了,就对他乱叫。杨布生气了,将要打它。杨朱说:“你别打,你也会像它这样的。刚才假如你的狗出去的时候是白颜色,回来的时候却是黑颜色,你难道能不奇怪吗?”

23.10 惠子曰:“羿执鞅持扞,操弓关机,越人争为持旳。弱子扞弓,慈母入室閇户。故曰:可必,则越人不疑羿;不可必,则慈母逃弱子。”

【注释】

【译文】

惠施说:“羿右手拿着钩拉弓弦用的决,左臂戴着护臂用的皮质袖套,拿着弓拉弦搭箭扣住扳机时,就是关系疏远的越国人也都会争着来为他拿箭靶。小孩拉弓射箭时,就是慈爱的母亲也都会躲进屋里把门关上。所以说:可以肯定射中箭靶,那么就是关系疏远的越国人也不会怀疑羿会射到自己;如果不能肯定射中箭靶,那么慈爱的母亲也会逃避她拉弓的孩子。”

23.11 桓公问管仲:“富有涯乎?”答曰:“水之以涯,其无水者也;富之以涯,其富已足者也。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乎!”

【注释】

①以:犹“有”。

【译文】

齐桓公问管仲:“富裕有边际吗?”管仲回答说:“水有边际,是因为存在着那没有水的地方;富裕有边际,是因为那财富已经使人感到满足了。人不能把自己控制在知足的境地而直到死亡,那死亡就是富裕的边际了吧!”

23.12 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负之时也

【注释】

①溢:通“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也称为“金”,先秦以黄金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也称一金。②贤:胜过。③时:通“是”,这。

【译文】

宋国富商中有一个叫监止子的,和别人抢着买一块售价百金的玉石,因而假装失手把它摔坏了,就赔给卖主百金,而他修整好那跌坏的斑点,便在这块玉石上赚到了千金。事情有时候要做它却往往先败坏它,但这种败坏却比不做它要好,这赔玉石的事就是这样。

23.13 有欲以御见荆王者,众驺妒之。因曰:“臣能撽鹿。”见王。王为御,不及鹿;自御,及之。王善其御也,乃言众驺妒之。

【注释】

①撽(qiào):从旁边打击。

【译文】

有一个想凭自己的驾车技术来求见楚王的人,众多的马夫都嫉妒他。他便说:“我能追击鹿。”这才见到了楚王。楚王驾车,追不上鹿;他自己驾车,就追上了鹿。楚王赞赏他的驾车技术后,他才说那众多的马夫都嫉妒他。

23.14 荆令公子将伐陈。丈人送之,曰:“晋强,不可不慎也。”公子曰:“丈人奚忧?吾为丈人破晋。”丈人曰:“可。吾方庐陈南门之外。”公子曰:“是何也?”曰:“我笑勾践也。为人之如是其易也,己独何为密密十年难乎?”

【注释】

①将(jiànɡ):率领。②密密:同“黾勉”。

【译文】

楚国命令公子率领军队去攻打陈国。有个老人送他,说:“晋国强大,一定会援救陈国,不可以不当心啊。”公子说:“您老人家何必担忧呢?我给您攻破晋国,让您看看我的厉害。”老人说:“行。我正在陈国都城的南门外造一座小房子。”公子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老人说:“我这是讥笑勾践啊。为人处事既然像你所说的这样容易,他自己为什么偏偏要勤奋努力地经历了十年的艰难呢?”

23.15 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逃之,舍于家人,家人藏其皮冠。夫弃天下而家人藏其皮冠,是不知许由者也。

【注释】

①许由:古代隐士。②家人:百姓。

【译文】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逃避他,住在一个老百姓家中,这百姓连忙把自己的皮帽藏起来。许由连君位都抛弃了,而这百姓却把自己的皮帽藏起来怕他偷走,这是因为不了解许由这个人啊。

23.16 三虱相与讼。一虱过之,曰:“讼者奚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燥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其母而食之。彘臞,人乃弗杀。

【注释】

①腊:十二月举行的一种祭祀。

【译文】

三只虱子互相争辩。有一只虱子从它们旁边经过,说:“你们这些争辩者在吵些什么?”三只虱子说:“我们在争夺猪身上肥腴的地方。”这只虱子说:“你们也不担心担心腊祭来到后用茅草烤猪时把你们都烧死,你们又为什么要在这争夺肥腴的方面多操心呢?”于是这些虱子便互相聚在一起吮吸那头猪的血而吞食它。猪消瘦了,人们就不去杀它了。

23.17 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食相龁也。遂相杀,因自杀。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

【注释】

①虫:古代对动物的泛称。虺(huǐ):古代传说中一种生有多个头的毒蛇。

【译文】

动物当中有一种叫虺的,一个身体两张嘴,因为争夺食物而相咬。于是两张嘴就互相残杀,便把自己杀死了。臣子互相争权夺利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都是虺一类的东西啊。

23.18 宫有垩,器有涤,则洁矣。行身亦然,无涤垩之地则寡非矣。

【注释】

①垩(è):白色的土,这里用作动词。

【译文】

宫室加以涂白,器具加以洗涤,就清洁了。为人也是这样,到了不需要洗涤和粉刷的境地,那就很少有过错了。

23.19 公子纠将为乱,桓公使使者视之。使者报曰:“笑不乐,视不见,必为乱。”乃使鲁人杀之。

【注释】

①公子纠:春秋时齐桓公之兄。公子纠将为乱:指公子纠在鲁国活动以便与桓公争位。参见3.2注。

【译文】

公子纠将要作乱的时候,齐桓公派使者去观察他。使者汇报说:“公子纠脸上在笑,却并不快乐;眼睛在看,却没见到什么;他表里不一,心不在焉,一定要作乱了。”于是齐桓公就叫鲁国人把他杀了。

23.20 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公孙喜使人绝之,曰:“吾不与子为昆弟矣。”公孙弘曰:“我断发,子断颈而为人用兵,我将谓子何?”周南之战,公孙喜死焉。

【注释】

①公孙弘:战国时魏国人。②公孙喜:战国时魏国的将军。③周南: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南。

【译文】

公孙弘剪断了头发去做越王的骑士,公孙喜派人去声明和他断绝关系,说:“我不和你做兄弟了。”公孙弘说:“我只是剪断了自己的头发,而你不顾割断脖子的危险去替别人带兵打仗,我将对你说什么呢?”在周南的战役中,公孙喜死在那里。

23.21 有与悍者邻,欲卖宅而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也,子姑待之。”答曰:“吾恐其以我满贯也。”遂去之。故曰:“物之几者,非所靡也。”

【注释】

①几:危险。②靡:缓。

【译文】

有一个人和凶暴的人做邻居,想卖掉自己的住宅来避开他。有人说:“这个凶暴的人就要恶贯满盈了,你姑且等他一下吧。”这个想卖掉房子的人回答说:“我怕他拿我来铸成他的恶贯满盈啊。”于是就离开了那个凶暴的人。所以说:“对于危险的事情,是不可以拖拉的。”

23.22 孔子谓弟子曰:“孰能导子西之钓名也?”子贡曰:“赐也能。”乃导之,不复疑也。孔子曰:“宽哉,不被于利!絜哉,民性有恒!曲为曲,直为直。”孔子曰:“子西不免。”白公之难,子西死焉。故曰:“直于行者曲于欲。”

【注释】

①子西:即公子申,楚平王之长庶子,昭王之庶兄,他在昭王、惠王时任令尹。②子贡:春秋时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丘的门徒,善于辩论。③絜:通“洁”。④白公:见21.10.2注。⑤行:见20.1.8注。

【译文】

孔子对学生们说:“谁能劝阻子西的沽名钓誉呢?”子贡说:“我端木赐能够。”于是子贡去开导子西,子西不再迷惑于沽名钓誉了。孔子说:“不被名利所蒙蔽,这胸怀是多么宽广啊!人的性情中有了持久不变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这品德是多么纯洁啊!但是邪僻不正的总是邪僻不正,正直无私的总是正直无私。”孔子又说:“子西免不了要遭殃。”白公胜发难作乱的时候,子西果然死在白公胜手里。所以说:“在口头上正直无私的人在欲望方面还是邪僻不正的。”

23.23 晋中行文子出亡,过于县邑。从者曰:“此啬夫,公之故人。公奚不休舍,且待后车?”文子曰:“吾尝好音,此人遗我鸣琴;吾好佩,此人遗我玉环:是振我过者也。以求容于我者,吾恐其以我求容于人也。”乃去之。果收文子后车二乘而献之其君矣。

【注释】

①中行(hánɡ)文子:见10.5注。②啬夫:县中主管礼品与收税的官。③容:容纳,引申指喜欢。

【译文】

晋国中行文子出境逃亡,经过县城。他的随从对他说:“这县的差役,是您的老相识。您为什么不在他这里留宿,再等一下后面随行的车子?”中行文子说:“当初我曾经爱好音乐,这个人就赠送我鸣琴;我喜欢衣带上佩带的玉饰,这个人就送给我玉环:这是个助长我过失的人。用助长我过失的手段来求得我好感的人,我怕他拿我去求得人家的好感。”于是就离开了这个县城。这差役果然截取了中行文子后面随行的车子二辆,把它们献给了自己的君主。

23.24 周趮谓宫他曰:“为我谓齐王曰:‘以齐资我于魏,请以魏事王。’”宫他曰:“不可,是示之无魏也。齐王必不资于无魏者而以怨有魏者。公不如曰:‘以王之所欲,臣请以魏听王。’齐王必以公为有魏也,必因公。是公有齐也,因以有齐、魏矣。”

【注释】

①因以有齐魏矣:当作“因以齐有魏矣”。

【译文】

周趮对宫他说:“你给我对齐王说:‘如果用齐国的力量来帮助我在魏国取得权势,那就请让我拿魏国来侍奉大王。’”宫他说:“不可以这么说,这种说法会向齐王表明您还没有控制魏国。齐王一定不会帮助在魏国没有权势的人而去得罪那控制了魏国政权的人。您不如说:‘依照大王的要求,我请求让魏国听从大王。’这样,齐王一定会以为您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那就一定会依从您。这样,您就操纵了齐国,又可以靠齐国来控制魏国了。”

23.25 白圭谓宋令尹曰:“君长自知政,公无事矣。今君少主也而务名,不如令荆贺君之孝也,则君不夺公位,而大敬重公,则公常用宋矣。”

【注释】

①白圭:见21.5.2注。令尹:当作“大尹”,是宋国的官名,相当于别国的相国。

【译文】

白圭对宋国的大尹说:“国君长大后将自己掌管政事,您就没有事了。现在国君还是个年幼的君主而追求名声,您不如叫楚国来祝贺国君的孝顺,那么国君就不会夺去您的地位,而且会大大地敬重您,那么您就可以永远在宋国执政了。”

23.26 管仲、鲍叔相谓曰:“君乱甚矣,必失国。齐国之诸公子其可辅者,非公子纠,则小白也。与子人事一人焉,先达者相收。”管仲乃从公子纠,鲍叔从小白。国人果弑君。小白先入为君,鲁人拘管仲而效之,鲍叔言而相之。故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以管仲之圣而待鲍叔之助,此鄙谚所谓“虏自卖裘而不售,士自誉辩而不信”者也。

【注释】

①管仲:见3.2注。鲍叔:见10.8注。②君:指齐襄公。③巫咸:商朝的神巫。④秦医:指扁鹊,见21.5.3注。⑤弹:用玉石磨制成的石针(砭)来治病。

【译文】

管仲、鲍叔牙互相商议说:“国君昏乱极了,必然会丧失政权。齐国的各位公子,其中值得辅佐的,不是公子纠,就是公子小白。对他们两个我和您每人侍奉一个,先得志的就招揽对方。”于是管仲就跟从公子纠,鲍叔牙就跟从公子小白。齐国人果然杀掉了齐襄公。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当了君主,鲁国人便囚禁了管仲而把他献给了齐桓公,鲍叔牙建议后桓公任管仲为相国。所以俗话说:“巫咸虽然善于祈祷祝愿,但是不能用祈祷祝愿来为自己驱除灾祸;秦医师虽然善于除去病灶,但是不能用石针来为自己治病。”凭着管仲这样的贤明却还要依靠鲍叔牙的帮助,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做皮衣的奴隶自己去卖皮衣而卖不掉、读书人自己称赞自己的口才而不会被相信”之类的事情吧。

23.27 荆王伐吴,吴使沮卫、蹷融犒于荆师,而将军曰:“缚之,杀以衅鼓。”问之曰:“女来,卜乎?”答曰:“卜。”“卜吉乎?”曰:“吉。”荆人曰:“今荆将欲女衅鼓,其何也?”答曰:“是故其所以吉也。吴使臣来也,固视将军怒。将军怒,将深沟高垒;将军不怒,将懈怠。今也将军杀臣,则吴必警守矣。且国之卜,非为一臣卜。夫杀一臣而存一国,其不言吉,何也?且死者无知,则以臣衅鼓无益也;死者有知也,臣将当战之时,臣使鼓不鸣。”荆人因不杀也。

【注释】

①故:通“固”。

【译文】

楚王攻打吴国,吴王派沮卫、蹷融到楚军中去用酒食来慰劳他们,而楚国的将军却说:“把他们绑起来,杀了以后用他们的血涂在鼓上来祭鼓。”楚国人问沮卫、蹷融说:“你们来的时候,占卜了吗?”他们回答说:“占卜了。”楚国人又问:“占卜的结果吉利吗?”他们回答说:“吉利的。”楚国人说:“现在楚军将要用你们的血祭鼓,那又是为什么呢?”他们回答说:“这正是那占卜吉利的原因啊。吴王派我们来,本来就是要看看将军是否发怒。如果将军发怒,便要挖深护城河,筑高壁垒;如果将军不发怒,便将松懈大意了。现在将军杀掉了我们,那么吴国一定会戒备了。再说,国家的占卜,并不是给一个臣子占卜。杀了一个臣子而保全了一个国家,那不叫吉利,又叫什么呢?况且死人如果没有知觉,那么拿我们的血来祭鼓也没有什么好处;死人如果有知觉的话,那么我们将在作战的时候,使涂了我们血的战鼓不响。”楚国人就不杀他们了。

23.28 知伯将伐仇由而道难不通,乃铸大钟遗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说,除道将内之。赤章曼枝曰:“不可!此小之所以事大也,而今也大以来,卒必随之,不可内也。”仇由之君不听,遂内之。赤章曼枝因断毂而驱,至于齐,七月而仇由亡矣。

【注释】

①知伯、仇由:见21.4.2注。②遗(wèi):赠送。③说(yuè):通“悦”。④内:通“纳”。

【译文】

智伯将要攻打仇由国,但道路艰险不好通行,于是就铸造了一只大钟赠送给仇由国的君主。仇由国的君主非常高兴,便修通道路准备接受它。大臣赤章曼枝说:“不行!这赠送大钟的事是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办法,而现在大国拿了大钟前来送给我们,它的军队一定会随着大钟而来,所以这大钟是不可以接受的啊。”仇由国的君主不听他的话,就接受了大钟。赤章曼枝便把车毂截短了赶路,来到了齐国,七个月后仇由国便灭亡了。

23.29 越已胜吴,又索卒于荆而攻晋。左史倚相谓荆王曰:“夫越破吴,豪士死,锐卒尽,大甲伤。今又索卒以攻晋,示我不病也。不如起师与分吴。”荆王曰:“善。”因起师而从越。越王怒,将击之。大夫种曰:“不可。吾豪士尽,大甲伤。我与战,必不克,不如赂之。”乃割露山之阴五百里以赂之

【注释】

①荆王:指楚惠王。②大夫种: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姓文,名种,字少禽,曾辅助勾践灭吴。③露山:山名,在江淮之间。

【译文】

越国已经战胜了吴国,又向楚国借兵去攻打晋国。左史倚相对楚王说:“越国打败了吴国后,豪杰之士都死了,精锐的部队都用光了,遮蔽全身的铠甲也破损了。现在又来借兵去攻打晋国,这只是在向我们表示他们还没有困顿。我们不如乘机起兵和他们瓜分吴国。”楚王说:“好。”便发兵追击越军。越王发怒了,准备攻击它。大夫文种说:“不行!我们的豪杰之士都死光了,武器装备都破损了。我们如果和他们交战,一定不会取胜,不如贿赂他们为好。”于是就分划了露山北面五百里的土地去送给楚国。

23.30 荆伐陈,吴救之,军间三十里。雨十日,夜星。左史倚相谓子期曰:“雨十日,甲辑而兵聚。吴人必至,不如备之。”乃为陈。陈未成也而吴人至,见荆陈而反。左史曰:“吴反覆六十里,其君子必休,小人必食。我行三十里击之,必可败也。”乃从之,遂破吴军。

【注释】

①星:通“晴”。②子期:楚国司马,参见3.2注。③辑:聚集。④陈:通“阵”。⑤反:通“返”。⑥君子:地位高的人,指军官。⑦小人:地位低的人,指士兵。⑧从:追逐。

【译文】

楚国攻打陈国,吴国去援救陈国,吴、楚两军相隔三十里。雨连下了十天后,这天夜晚天晴了。左史倚相对子期说:“雨连下了十天,盔甲都收集在一起没有让战士穿好,兵器都堆放在一起没有让战士拿好。吴国人一定会来袭击,不如防备他们。”于是就摆开阵势。阵势还没有排成而吴国人就来了,他们看见了楚国的阵势就回去了。左史倚相说:“吴军来回六十里,他们的将官一定在休息,士兵一定在吃饭。我们行军三十里去袭击他们,一定能打败他们。”于是追击吴军,便把吴军打败了。

23.31 韩、赵相与为难。韩子索兵于魏,曰:“愿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可以从。”赵又索兵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构于己,乃皆朝魏。

【注释】

①魏文侯:见22.11注。②反:通“返”。③构:通“讲”,和。

【译文】

韩国、赵国互相作对。韩国的国君向魏国的国君借兵,说:“希望能借用您的军队去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和赵国的国君是兄弟,不能从命。”赵国的国君也来向魏国的国君借兵去攻打韩国,魏文侯说:“我和韩国的国君是兄弟,不敢从命。”韩、赵两国都没有借到兵,愤怒地回去了。后来他们才知道魏文侯是用这种方法来使他们两国和解的,于是就都去朝拜魏国的国君。

23.32 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

【注释】

①谗:通“鬵”,上部大下部小的鼎。②雁:通“赝”。③乐正子春:曾参的弟子,以孝闻名。

【译文】

齐国攻打鲁国,向鲁国索取鬵鼎,鲁国拿那只假的送了去。齐国人说:“这是假的。”鲁国人说:“是真的。”齐国人说:“你们派乐正子春来证明一下,我们就听信你。”鲁国的国君请乐正子春去,乐正子春说:“为什么不拿那只真的送去呢?”鲁国的国君说:“我爱惜它,舍不得送掉。”乐正子春回答说:“我也爱惜我的信誉。”

23.33 韩咎立为君未定也。弟在周,周欲重之,而恐韩咎不立也。綦毋恢曰:“不若以车百乘送之。得立,因曰为戒;不立,则曰来效贼也。”

【注释】

①韩咎:韩国公子,后被立为国君,即韩釐王。②周:指小国西周,见22.20注。③綦毋恢:西周国的大臣。

【译文】

韩咎被立为国君的事还没有定下来。韩咎的弟弟在周国,周国想器重他来讨好韩国,但又怕韩咎不能立为国君而得罪了反对韩咎的韩国当权派。大臣綦毋恢对周国的国君说:“不如用兵车一百辆送韩咎的弟弟回国。如果韩咎能立为国君,就说是给他弟弟做警卫的,以便讨好他;如果韩咎不能立为国君,就说是来向韩国献贼的,以便讨好反对韩咎的当权派。”

23.34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者。靖郭君谓谒者曰:“毋为客通。”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三言而已。过三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进,曰:“海大鱼。”因反走。靖郭君曰:“请闻其说。”客曰:“臣不敢以死为戏。”靖郭君曰:“愿为寡人言之。”答曰:“君闻大鱼乎?网不能止,缴不能厚也,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海也。君长有齐,奚以薛为?君失齐,虽隆薛城至于天,犹无益也。”靖郭君曰:“善。”乃辍,不城薛。

【注释】

①靖郭君:战国时田婴的谥号,他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的父亲。初为将,曾经与田忌、孙膑等在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役中大败魏军,公元前334年升相国,共相齐11年。公元前321年封于薛(今山东滕县东南),称薛公,死后谥靖郭君。②缴(zhuó):生丝线。(ɡuà):绊住。

【译文】

靖郭君将在薛这个地方筑城,门客中有很多人都为此事来劝说他。靖郭君对传达官说:“不要再给门客通报了。”齐国人当中有个求见的说:“我只要求说三个字就停嘴。如果超过三个字,请把我煮了。”靖郭君就接见了他。这门客恭敬地小步快走进去,说:“海大鱼。”接着便恭敬地小步快速后退。靖郭君说:“请让我再听听它的解说。”门客说:“我不敢把死当作儿戏。”靖郭君说:“希望你给我把它解说一下。”门客回答说:“您听说过有关大鱼的故事吗?渔网不能罩住它,连结在箭上的生丝线不能牵住它,但它放荡乱游而离开了水,蝼蛄和蚂蚁等小动物都可以在它身上为所欲为了。现在那齐国,也就是您的海啊。您如果长久地掌握了齐国的政权,还要用薛来干什么呢?您如果丧失了齐国的政权,即使把薛的城墙筑得高到天上,还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啊。”靖郭君说:“好。”于是就中止了计划,不再在薛地筑城了。

23.35 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中射之士曰:“资臣百金,臣能出之。”因载百金之晋,见叔向,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请以百金委叔向。”叔向受金,而以见之晋平公,曰:“可以城壶丘矣。”平公曰:“何也?”对曰:“荆王弟在秦,秦不出也,是秦恶荆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若禁之,我曰:‘为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也。’彼如出之,可以德荆;彼不出,是卒恶也,必不敢禁我城壶丘矣。”公曰:“善。”乃城壶丘,谓秦公曰:“为我出荆王之弟,吾不城也。”秦因出之。荆王大说,以炼金百镒遗晋

【注释】

①荆王弟:指楚国的公子午。②中射之士:宫中的武职卫士。③叔向:春秋时晋国大夫,羊舌氏,名肸(xī),晋悼公时为太子彪的傅。后被晋平公彪任为太傅。④晋平公:见10.4注。⑤壶丘:晋国地名,位于今山西垣曲县东南。⑥说:通“悦”。⑦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也称为“金”,先秦以黄金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也称一金。遗(wèi):赠送。

【译文】

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国不放他回国。有个宫中的卫士说:“资助我百金,我能使他回国。”于是就装载了百金到晋国,拜见了叔向,对叔向说:“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国不让他出来。请允许我拿这百金来委托您叔向办这件事。”叔向接受了这些黄金,因此引他去见晋平公,说:“可以在壶丘筑城了。”晋平公说:“为什么呢?”叔向回答说:“楚王的弟弟在秦国,秦国不让他出来,这是秦国憎恶楚国,为了避免多树敌,那就一定不敢禁止我们在壶丘作城。如果他们禁止我们筑城,我们就说:‘给我把楚王的弟弟放出来,我们就不筑城了。’他们如果把楚王的弟弟放出来,就可以使楚国对我们感恩戴德;他们如果不把楚王的弟弟放出来,这就表明他们始终憎恶楚国,也就一定不敢禁止我们在壶丘筑城了。”晋平公说:“好。”于是就在壶丘筑城,并对秦景公说:“给我把楚王的弟弟放出来,我们就不筑城了。”秦国便把楚王的弟弟放了出来。楚王非常高兴,拿纯净的赤金一百镒赠送给了晋国。

23.36 阖庐攻郢,战三胜,问子胥曰:“可以退乎?”子胥对曰:“溺人者,一饮而止,则无溺者,以其不休也。不如乘之以沉之。”

【注释】

①阖(hé)庐:一作阖闾,春秋末年吴国的君主,名光,公元前514年—公元前496年在位。郢:楚国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市北。②子胥:见3.2注。

【译文】

阖庐攻打楚国的郢都,打了三次胜仗,便问伍子胥说:“可以撤退了吗?”伍子胥回答说:“要淹死人,如果只使他喝一口水就罢手了,那就没有被淹死的人了,因为他还没有停止呼吸啊。不如追击楚军来把他们沉到水底去。”

23.37 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巷人告者为盗。

【注释】

①善:通“缮”。

【译文】

郑国某人有个儿子,将要去做官的时候,对他家里的人说:“一定要把这坏了的墙砌好。这墙不修好,别人将要来偷窃。”他同巷的邻居也这么说。但他家没有及时修筑,而别人果然来偷了他们家的东西。这个郑国人就认为他儿子是聪明的,而把告诉他要修墙的邻居看作是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