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列宁曾指出:“马克思在1845年,恩格斯在1888年和1892年,都把实践标准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毛泽东的《实践论》全面考察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讲,实践的观点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的主要观点。学习毛泽东《实践论》中的实践理论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 实践的意蕴
我们学习实践理论,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实践:实践的含义、基本特征、实践的形式、实践的环节。科学地掌握实践的这些内容,以区别人们常识上的“实践”。
一、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改造”的活动,是“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而不是“认识活动”。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并不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所以,认识活动是主观领域的活动。而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他将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所以是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整个世界”,也不是“主观世界”。为此,人们改造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活动才是实践活动。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上的不同。人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虽然动物的活动也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客观世界的面貌。但是,动物不会思维,动物的物质活动是先天本能的活动。而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是客观物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算得上实践的意义。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所谓实践的社会性,就是人们以社会的形式进行着社会实践;所谓实践的历史性,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贯穿于历史的发展始终。比如,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从本质上讲就是一种具有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实践活动。因为历史上有无数不同时代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又有同一时代不同领域的人的共同协作,才有了今天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而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支持下,在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中继续向前发展。
二、实践的形式
社会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了实践的形式问题,指出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基本形式,此外还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文中指出:“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生产劳动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们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科学实验,它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是专门为了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和准备性的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是与科学实验一样,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把科学实验提到与物质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同样重要的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创新,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所讲的科学实验的含义是什么?只是指自然科学实验,还是既包括自然科学经验,又包括社会科学上的试验?当时人们的理解不一。1964年12月,聂荣臻在向毛泽东汇报新的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问:“科学实验的含义是什么?”毛泽东说:“我讲的科学实验,主要指自然科学实验。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军事科学不能搞实验。商品、价值法则不能搞科学实验。战争不能搞科学实验。辩证法不能搞科学实验,理论法则是概括出来的。军事演习不能搞实验。”毛泽东也许感到社会科学不能搞实验说得过于绝对,欠妥,故又说:“社会科学一部分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搞科学实验。”毛泽东的这一补充是必要的。在社会科学方面,有的不能搞科学实验,但有些应用科学是可以搞的。如教育学就离不开实验,这就有了所谓的“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改造社会的某些政策,先要搞“试点”。“试点”也带有实验的性质。在今天,军事演习也可以搞实验室。毛泽东在听取聂荣臻等汇报时还表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仗,一定要打好,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他把科学技术看作生产力。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一向比较注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实验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发展出来。到了近代,科学实验成了一种独立的实践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实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现代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以科学实验为先导的。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接见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杨振宁说:“毛主席,您看得很远,看到社会的将来,您把科学实验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起提,很重要。”毛泽东回答:“没有科学实验行吗?”所以,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科学实验,就没有现代化的科学,没有现代化的技术,也就不可能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三、实践的环节
实践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活动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与世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人与世界互相作用的中介。实践对人和世界的中介作用是通过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深刻地表明了实践在人和世界相互关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中介作用。完成一个实践任务,包含着诸多个环节,比如,买水杯的活动可分为三个环节:选择路线到商店,到商店寻找水杯柜台,结合质量、售价、款式等因素选购水杯。概括起来,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包括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目的性是实践的基本特征之一。目的既是实践运行的初始环节,又是实践运行的内控因素,它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及其结果之中。实践目的的提出,首先意味着人们对自身需要有了一定的意识,同时也意味着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确立实践目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在通过实践改造客体之前在思维中对客体进行改造,在观念中预先规定活动的结果,形成关于理想客体的观念模型的过程。就是说,目的是人的意识在观念中对客体的超前改造,是主体把自己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客体的自在形式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否定性的反映。
第二,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自身的过程。不论目的如何体现了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结合,它本身还是观念形态的东西。目的本身包含的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不可能在主观范围内得到解决。为了使主体的理想意图在外部世界中得到实现,就需要借助于各种手段把实践方案付诸实施。实践的过程也就是目的通过手段而实现的过程。
第三,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并根据实践结果修正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从而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实践结果是人的目的在客观事物中的凝聚和体现,是实践过程中各种要素的融合。一般说来,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一是对实践效果的评价;二是对实践效能的评价;三是对实践效率的评价。通过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人们获得了对于实践目的、实践过程的再认识,然后再以这种认识来检查、审视原有的实践目的、实践方案、实践操作方式等。进而调整、修正实践活动的运行,这就是实践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
总之,实践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框架,通过目的、手段和结果的反馈调控而自我运动、自我发展的活动过程。实践的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人的实践活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