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关于《论语》一书的重要性与杂乱性问题
旧时代的儒家信徒大都夸大宣传《论语》一书的无比重要性,认为它是通《五经》“六艺”关键的,有汉赵岐说:“《论语》者《五经》之辖,‘六艺’之喉衿也。”唐薛放说:“《论语》者,《六经》之精华。”宋二程说:“于《语》、《孟》二书,知其要旨所在,可以观《五经》矣。”清李元度说:“《论语》所言之义理,精且粹矣。即以文论,非诸经所能及也。《易》、《诗》、《书》、《礼》、《春秋》之文,各造其极,亦各不相谋,而简括处终不及《论语》;《论语》之文,能以数语抵人千百言,如太和元气,如化工之肖物,各无遁形。”陈沣说:“经学要旨,皆在《论语》中。”认为《论语》可以当作法律的,如汉董仲舒以《论语》折狱。认为可以治天下国家的,有宋赵普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近代辜鸿铭更说:“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解放战争时期有一个民主党派的代表人物甚至说孔子《论语》的有用,超过了马克思主义。用模仿《论语》著书的,有汉扬雄的《法言》、隋王通的《中说》、明张应文的《粥经》。以妇女著书而名为《论语》或《四书》的,有唐代的《女论语》,明清间的《女四书》。要使人人以《论语》为必读书的有钱穆。要使全国学者都对《论语》熟读成诵的,有梁启超。二人原话,均另详于后面第十三章。
实事求是地说,孔子只是中国历史上伟大人物之一。中国通史、文化史、学术史、经学史、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哲学史、伦理学史、史学史、文学史、艺术史、教育史等等都多少和他有关系。要想了解孔子这个历史人物,就应当先读专门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这本书。但要知道中国古籍的最杂乱无章而无法或不容易使读者记得哪一句话出在哪一篇的,也首推《论语》一书。它第一篇的第一句是“学而时习之”,便以“学而”为第一篇的篇名,最后一篇的第一句是“尧曰”,便以“尧曰”为第二十篇的篇名。其中各篇也都采用此体裁为篇名。
我为了要解决这个前人不敢指出的难题,起先去查专就《论语》全书分为若干主要问题的一些著作,如清焦循的《论语通释》共只一卷,内分:一、一贯忠恕;二、异端;三、仁;四、圣;五、大;六、学;七、多;八、知;九、能;十、;十一、义;十二、礼;十三、仕;十四、据;十五、君子小人。郑麐的《古籍新编论语》,内分:第一、自述;第二、习性;第三、事迹;第四、弟子;第五、人物;第六、评论;第七、政治;第八、德行;第九、处世;第十、君子;第十一、阙疑。曹廷杰的《论语类纂》,内分:论世、论人、论事、论政、论学、论教、论圣七卷。赵纪彬的《论语新探》,内分三部:上部:历史证件,释人民、人仁古义辨证、有教无类、君子小人辨、原贫富。中部:儒学究元、自然稽求、学习知能论、两端异端解、说知探源、崇仁恶佞解、仁礼解故。下部:孔门异同、先进异同考、后进异同考。
后来再查辞典式的分类,如杨伯峻的《论语词典》,它的排列,按笔画为次序,每辞每义一般都只统计次数而不遍附原文,它既然是词典式的体裁,当然对读者有方便的一面,同时也不免有不利于读者的一面。
由于上述各种原因,我就不得不想到索引类书,但又觉得传统索引都是句首索引,而没有主题(也称主辞、主语)索引,许多主题如仁、礼等,有的在句首,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末,传统索引就不适用了,此其一。在句首的索引如“子”、“夫”等是很多而又没有用的,此其二。又传统索引都以一句为限,许多主题却需要数句甚至一段才能说明的,这在传统索引就无法解决了。试举一个要例,《论语》一书和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古来学者过于尊孔而要美化孔子,很多人只敢说孔子解释仁是爱人,爱人即爱全人类,而不敢顾及他处的孝悌为仁之本或“亲亲,仁也。”他们对“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二句,只要上一句而不要下一句,真是断章取义,此其三。以上几个难题,我经过长期考虑后,才想出一个解决办法,这就是把全部《论语》拆散,改为类编。这样,就有几个好处和特点:一、使一部《论语》从杂乱无章变成较有系统,易于记忆和翻查。二、不同于前人的一些“类纂”或“新编”。三、约略统计一下,可以令人看出有多少问题。四、不以完全相同的主题为限,凡相近、相联与相反的言论也多排在一起,可以互相启发,比较容易体会。五、以《论语》之言证《论语》之言,即以本证(直接证据)证本证,比较直接可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