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关于《论语》的记录者问题
据我此时想得起的大约有如下二十余说,包括出于一、孔子弟子;二、孔子再传弟子;三、孔子弟子与孔子弟子的弟子;四、孔子三传弟子或更后一代,从笼统的总数到具体的人数或个人等等。
(1)笼统地认为出于孔子的弟子说,刘向、匡衡、班固、王充、阮元直到今人张舜徽等主之。
(2)出于子夏六十四人说,见魏宋均注的《论语崇爵谶》,近人吴承仕引《论语纬》。
(3)出于七十子说,赵岐主之。
(4)出于仲弓、子游、子夏等说,郑玄、汪中、刘宝楠等主之。
(5)出于子夏、仲弓合撰说,《六艺论》,见汪中《荀卿子通论》。
(6)出于子贡、子游说,为郑玄、王肃所主张,见陆九渊《语录》。
(7)出于子夏的笔记本说,见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随笔》。
(8)出于孔子弟子琴张、原宪说,“《上论》成于琴张,而《下论》成于原思,故二子独称名,其不成于他人之手者审矣”。此说已经被安井息轩、钱穆驳斥过了。
(9)出于孔门高弟所撰说,见《河南程氏遗书》。
(10)出于“孔门二三流弟子”说,见郭沫若《十批判书》。
以上各说虽不同,却多认为是出于孔子的弟子。
(11)出于七十弟子之门人说,皇侃主之。
(12)出于曾子、有子的门人说。柳宗元已说:“是书载弟子必以字,独曾子、有子不然。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程颐等根据柳说更断定《论语》“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近人梁启超也同样主张。此说早经刘宝楠驳斥了。因为《论语》中对孔子弟子称子者还有闵子骞、冉伯牛、冉求三人,足以证明其不确。
(13)出于子思所作说。李元度《天岳山馆文钞·读大学》谓:“《论语》亦子思所作。纵不必尽出于子思之手,亦必其所裁定也。然则《论语》、《大学》、《中庸》皆成于子思,述圣之为功于万世大矣哉!”他又在同书《四书次第》加以说明:“夫道有主者有传者,孔子传之曾子,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其源流可考也。”
(14)出于曾子门人说,但子思不在内。康有为说:“《论语》只为曾门后学辑纂。”而不是颜子、子贡、子木、子张、子思所辑,也不是仲弓、子游、子夏所辑(《论语注序》)。在康有为心目中,子思也是曾子的门人但却不在辑《论语》者之内。杨伯峻也曾说:“《论语》的编定者,或者就是这班曾参的学生。”
(15)出于曾子、闵子之弟子说,见陈国庆编《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
(16)“成于闵子之门人”说,洪景卢主之。
以上各说虽不同,却多说是出于孔子的再传弟子。
(17)出于子思后学所述说,杨家骆主之。传说子思曾受业于曾子。
(18)冯友兰认为《论语》“大概是孔子三传弟子或者是更后一代追述他们的老师所记忆的孔子言行的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初稿》)
(19)袁枚认为:“大抵《论语》记言不出一人之手。又其人非亲及门墙者,故不无所见异词,所传闻异词之累。即如《论语》管仲,忽而褒,忽而贬。‘学不厌、诲不倦’,忽而自认,忽而不居,皆不可解。其叙事笔法,下论不如上论之朴老……直起直落,不作虚冒架子。至下论……都先作一虚冒,如瘦词隐语,教人猜度……至今解说不明。”(《小仓山房尺牍》卷八《又答叶书山庶子》)
(20)冯景认为:“《论语》二十篇,孔子七十以后之言居多矣。何也?《史记》孔子去鲁,年五十六,凡十四岁而反乎鲁。……又考《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其载岁特详。惟子路少孔子九岁,其曾、闵、樊、卜、颛孙、澹台,皆少孔子五十以下,而子渊、子羔、子贱、子游及原、冉、公西、木之徒,皆少孔子四十上下。……孔子七十时,曾子才二十四岁耳,而其书尚成于门人,且记曾子启手足语。曾子没时,孔门弟子略无存者矣,则其不能纪远可知也。”(《解春集文钞·读论语》)
(21)钱穆认为:部分记录出于孔子弟子,纂辑增订出于七十子之门人。(《论语要略》)
(22)温裕民认为胚胎时期,孔子生时弟子各有记录;诞生时期,孔子死后弟子互为纂辑;完成时期,七十子之弟子重为补辑。(《论语研究》)
(23)日本津田左右吉认为孟子荀子及道家等附加一部分。(详见《孔子研究》1988年第1期《日本关于〈论语〉撰纂方式的研究与〈论语〉的注释工作》)
以上各说虽不同,却多认为是出于孔子的三传弟子以至更后的几代,或为他家所附加。
其余从略。在这里不妨一提的是,朱熹、崔述等都认为《论语》有阙文,赵翼认为《论语》难保没有一二滥收(详后)。
我的看法:《论语》全书是出于多数人的而不是出于一二人或一派和少数人的,是起先只记录其大部分的而不是一开始就很完备的,是后人有所修改或抄错的而不可能全是原始资料的。究竟出于哪些人之手,已无可考。以上所说,多不可靠。古来考不出,今后更考不出,实在没有多用力去考辨的必要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