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盛唐以降哲学史上的哲学本体

盛唐以降哲学史上的哲学本体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盛唐以降哲学史上的哲学本体X唐代以后尤其是承接汉唐余韵的两宋时期,是由中古转入近代的开始,文化政策也相对比较宽松。)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史中哲学本体X的演变也较为活跃,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态。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仁的心学本体论中包含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欧洲近代才提出的重要的哲学本体思想。

3.盛唐以降哲学史上的哲学本体X

唐代以后尤其是承接汉唐余韵的两宋时期,是由中古转入近代的开始,文化政策也相对比较宽松。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虽然在性质上以及在广度和深度上不能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但确属先秦以来的又一次大发展,其辉煌成果堪居当时世界第一。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国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大诗人陆游在《旅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大学者陈寅恪先生肯定了宋人的自我评骘:“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两宋之世。”(转引自《光明日报》,200S年3月27日。)这一时期中国哲学史中哲学本体X的演变也较为活跃,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形态。如宋明时期的“太虚”、“太极”、“理”、“心”等哲学本体X的概念。

(1)张载的哲学本体X——“太虚”

宋朝的张载把“太虚”作为万物本体,认为:“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之聚散于太虚,尤冰凝释于水”。把“太虚”作为本体在哲学的抽象程度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太虚”无形,实际上是虚无,但这种“虚无”却能生出“实有”,是万物存在的本原和理由,这在学理上远远超出了囿于形象思维的以“气”这一物质实有作为本原的哲学本体X理论。

但张载却没有一以贯之地坚持他的“太虚”本体,而是将“太虚”又降为“气”,认为”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为太虚”。这样一来,张载的哲学本体便从抽象虚无变成了物质实有。如果说太虚还比较接近老子的“道”,那么“气”则远离了老子的“道”。

(2)周敦颐的哲学本体X——“太极”

宋朝周敦颐则从阴阳太极理论获得灵感,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认为天地万物皆是由无形无象的“太极”所产生的。

(3)程颐、程颢和朱熹的哲学本体X——“理”

周敦颐的学生二程(程颐、程颢)则从道学家的角度提出了“理”这一道学的基本范畴。其实二程的“理”和“道”是一个东西,“理”也称“天理”或“天道”,道学又称理学。

理学中的“理”是一个至高无上、亘古不变、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精神本体,程颐说“无太虚,……皆是理”,“有理则有气”,(《粹言》卷二)“道自然生万物”。天下万物统一于“理”,而不是统一于“气”,“理”在先,“气”在后。而且明确把“理”抬高到形而上的哲学本体位置,而“气”只是形而下的东西。程颢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转引自httP:// www.duS.com/readfree/16/05661/2.htm1.)

虽然,二程提出总括天地万物的“理”,其直接目的在于论证封建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和永恒性,但客观上是对于哲学本体X的又一次寻绎和探究,有助于自老子以来哲学最高概念的延续和发展。

继二程之后,朱熹创立了系统的理学体系,更为深入地论证了作为理学基本范畴的“理”。朱熹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转引自httP://www.PeP.com.cn/gz1s/xs/tbxx/u1_2/jxck/20100S/t20100S31_S3S627.htm.)

“理”是最高范畴、唯一存在,“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为本,“理”为主,“理”是天地万物、三纲五常的创造者,在人消物灭之后,“理”仍然循环往复永恒地存在着。朱熹还把总括天地万物的“理之极至”称做“太极”,“太极”是一切存在的总根源,同时还是至高至善的道德。

(4)陆九渊、王守仁的哲学本体X——“心”

与程朱理学并称的是陆王心学。如果说程朱理学在哲学本体上已颇具唯心色彩,那么陆王心学则继续沿着唯心的路线演进,并将程朱的客观唯心本体推向了主观唯心的极致。

陆九渊的哲学把“心”作为世界本体,因而也直接被称做心学。他说:“心即理也,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转引自httP://baike.baidu.com/ view/62655.htm.)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宇宙是人心的派生物,人心是宇宙的根本,“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中国哲学本体X发展到这里开始了认识主体的自我观照和主观反省,直接演变成了最自我、最隐秘、最近而又最远、最可理解而又最不可理解的人心。

王守仁继承和发挥了陆九渊的心学本体,进一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转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62655.htm.)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极其法则以至各种道德规范都说成是由心派生的,这就全面彻底地贯彻了心学本体,最终完成了中国哲学本体X向自我人心的演变。

值得一提的是,王守仁的心学本体论中包含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一欧洲近代才提出的重要的哲学本体思想。王守仁表达这一思想的方式几乎与贝克莱同出一辙。他认为,深山花树,未被人看到时,与人同归寂灭;只有被人看到时,才有颜色,才是存在。对哲学本体X(存在)与万物(存在者)之间关系的如此表述,粗看起来荒诞可笑、不经一驳,但却隐藏着深奥的哲理,触摸到了哲学本体X的自我本相和终极价值,这是自老子以来哲学本体X合乎逻辑的自然而必然的历史演进。

不幸的是,王守仁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尔后的发展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而大主教贝克莱却凭借这一思想在欧洲近代哲学发展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

陆王心学之后,虽然王廷相、王夫之、戴震、康有为、章炳麟等不乏天赋的哲学家们仍对哲学本体有所探索,但这种探索由于时代的原因仅仅是局限于“气”、“道”等原有范畴的论辩,并没有新的开拓和进展。其原因或许是因为明清之际中国缺少工业革命(生产力的大发展),缺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以及缺少由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共同带来的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灿烂思想文化的复兴。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同一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则再现了古希腊罗马的灿烂文明,涌现了诸多思想文化巨人,其中的哲学家们,如康德、黑格尔、笛卡儿、贝克莱等,则在哲学本体的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