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原子论哲学的哲学本体

原子论哲学的哲学本体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原子论哲学的哲学本体X——“原子”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德谟克利特处于希腊城邦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继巴门尼德之后不断地对哲学本体X进行探索,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宝库,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7.原子论哲学的哲学本体X——“原子”

(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德谟克利特处于希腊城邦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继巴门尼德之后不断地对哲学本体X进行探索,丰富了人类的智慧宝库,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的直接来源是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和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论”。

较之于“原子论”的前辈,更为博学的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保留下来的他的著作目录有五十余种,涉及诸多文、理学科。但他却不容于柏拉图,他的著作几乎都没有留传下来,都被他的讨厌者、妒忌者搜罗一空并付之一炬。

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既不是米利都学派的“水”、“无限者”、“气”,也不是赫拉克利特的“火”……而是“原子”和“虚空”。可感知的物质是由许多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是“原子”。原子绝对充实,没有空隙,性质一致,不可分割,数目无限。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德谟克利特把原子叫做“存在”,把虚空叫做“非存在”,并认为“存在”和“非存在”都是客观实在。

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似乎更接近科学而非哲学,物理学以“原子”概念来命名微观领域物质分类的一级层次便说明了这一点。用物质性、形象性的原子作哲学本体虽然比不上巴门尼德的“存在”,甚至比不上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者”和毕达哥拉斯的“数”,但在欧洲哲学史上却具有重要影响。原因除了在于“原子”对于后世的物理科学具有更为直接的启发作用,还在于这个“原子论”的创立者拥有“百科全书第一人”的权威光环,尽管历史稍有不公,在柏拉图焚书之后,德谟克利特的博学之名几乎完全为亚里士多德所僭取了。

不可思议的是,创立了“原子本体论”学说的德谟克利特却对于由原子微粒所构成的可感知的真实事物持彻底的怀疑态度,为了忠于“理性”、追求“理念”,他在晚年甚至特意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2)伊壁鸠鲁的“原子”

继德谟克利特之后,以“原子”作为本体X的哲学由于一些著名哲学家的传承,而不断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伊壁鸠鲁追随德谟克利特,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并且进一步提出,原子不仅有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而且还有质量和体积的差异,“他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知道原子量和原子体积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466—46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正因为原子有重量,使原子产生了下降的垂直运动,下降过程中由于偏离而产生倾斜运动,倾斜运动则使原子之间发生碰撞和结合,由此而形成世界万物。伊壁鸠鲁是一个唯物论者,但不是一个宿命的决定论者,这一点从他的原子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原因而产生倾斜运动可得到证明,这样就承认了偶然性,排除了宿命论,克服了德谟克利特否认偶然性的偏执。

伊壁鸠鲁还认为原子的数量是无限的,无限多的原子构成了无限的世界,“说宇宙无限,是就物体的数量无限以及虚空的范围无限两方面而言”,“存在着无限数目的世界,他们有的像我们的世界,有的不像我们的世界”。(《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50、351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他认为,人的灵魂也是由原子组成的,是物质的。人死后,灵魂就消散了,组成它的原子虽然不灭,继续存在着,但却不能再有感觉了,因为它不再与人的身体联系在一起了。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是最高的哲学本体X,至于形而之上、物质之外的神,伊壁鸠鲁虽然信仰其存在,但同时认为通神、占卜以及所有这类行为纯粹是迷信。

伊壁鸠鲁的著名弟子、擅长以诗为文的古罗马的卢克莱修与其老师的观点一致,秉承唯物的“原子本体论”,极力反对和否定宗教、天命以及灵魂不朽,但更富有热情。他的韵文手稿《物性论》在历史上一直湮没不彰,这和他的自杀一样是不幸的。然而万幸的是到文艺复兴时期又被发现和认识,通过他的手稿人们又发现和认识了伊壁鸠鲁。

(3)卢克莱修的“原子”

卢克莱修以诗人的灵性创作了哲学长诗《物性论》,论证了原子和虚空的实在性。他与德谟克利特不同,认为原初物体是有限的,并从物体的多孔性和比重的不同论证虚空的存在。他把“原子论”和感觉结合起来,提出可能性表明性质,不可能性表明虚空。人们知道,古往今来的诗学与哲学、感性与理性、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扞格不入的两码事,但卢克莱修却将两者巧妙融合,以“诗”为形式,以“哲”为内容,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客观存在的物性,这在哲学史上是独树一帜、前无古人的,而且可以说直到现在也是后无来者的。

卢克莱修认为,作为哲学本体X的“原子”是万物的“始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这个“始基”产生的。原子由于太小,因而不被看见,但原子作为最小的物质微粒确实存在,而且永恒不灭。例如,风、气味、热、冷、声音、损耗和增长等事实,证明了自然永远是用不可看见的原子来工作的。原子最先自己运动,在事物形成过程中,可以使其构成的整个物体的运动逐渐减缓,终于呈现出好像静止的样子,然而人们“不必疑虑为什么既然始基全都永远在运动着,但整个看来物却像是完全静止”。(转引自httP://www.docin.com/P-23471227.htm1.)

卢克莱修赞扬伊壁鸠鲁是“真理的发现者”、“希腊人的荣光”,是“打倒众神和脚踹宗教的英雄”,并把“原子论”创立者德谟克利特奉为“圣人”。他认为万物不能从无产生,也不能从神产生,在我们这个物质世界中没有神的容身之处,宗教是一切罪恶行为的“孵育”者。

“原子”本体X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经由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再发展到卢克莱修算是画上了一个暂时的终止符。随着中世纪的到来,宗教神学成了抽象理论世界的唯一光亮,哲学彻底沉寂了。直到近代,真正的物质原子被实验物理学证实之后,人们才联系起这一古老的原子理论,但并没有点燃哲学家们继续探索“原子”本体X的热情,这时的哲学已在整体上告别了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这一次级哲学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