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谢林的哲学本体X——“绝对”
谢林的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从康德到黑格尔发展过程中的第二个中间环节。在这一环节,谢林首先沿着费希特走过的路径,在哲学本体X问题上同样从主体、主观和精神出发,批判了康德的“物自体”,认为康德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物自体”是一种偏见,而如果承认现实世界离开人们而独立存在,人们的表象要和它一致,就使我们得不到确切的知识,就要丧失主体的实在性。
然而在否定康德的哲学本体论不久,谢林又紧接着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费希特。他认为费希特的哲学本体论有片面性,无论“自我”与“非我”都不是世界的本原。既不能说“自我”产生“非我”,也不能说“非我”产生“自我”,因为单纯的“自我”或“非我”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这就决定了它们都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作为本原应该是凌驾于“自我”和“非我”之上的更高的东西,不但是决定“非我”的本原,同时也是决定“自我”的本原。“这种更高的东西无非是绝对的主观事物与绝对的客观事物、有意识的东西与无意识的东西之间的同一性的根据,……这种东西本身就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第250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自然科学和先验哲学一样,都不认为存在是本原,而认为唯一实在的东西存在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之中。”(同上,第22页。)这样谢林就提出了自己的哲学本体X——“绝对”或“无差别的同一”。
谢林所确定的既是原因又是结果的“绝对”是一种不自觉的客观精神,但它拥有把自己提高为自觉精神实体的“原始冲动”,这样就会促使它超出“无差别的同一性”,而产生“自我”与“非我”、思维与存在、主体和客观的差别、矛盾,而世界万物就在这种矛盾的推动下产生了。同样,世界万物还要在矛盾的推动下重新回到“无差别的同一”——“绝对”中去。
谢林在不知不觉中绕过费希特又回到了康德那里,他丢弃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本体X,重新确立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本体X。谢林自视他的自我封闭循环的“同一哲学”包罗和超越了历史上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派别,比一切哲学派别都高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谢林的哲学本体X——“绝对”具有浓郁的宗教气息,更容易与宗教接通,其地位和作用与创世说中造物主具有差别不大的同一性。谢林晚年公开说世界来自上帝,又以上帝为归宿,似乎是他的”绝对”本体逻辑发展的必然而又自然的结局。所以,谢林的哲学本体X只是在表面上回到了康德,实质上并没有,“绝对”的历史意义不在于超越前人,而在于启示来者。
黑格尔哲学中的“绝对精神”、“自我循环”、“矛盾运动”等概念和观点都和谢林的有相似相通之处,事实上黑格尔也认为“绝对”是世界的本质,是离开物质世界和人的头脑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精神”,这是黑格尔对谢林的“绝对”的肯定和继承。虽然黑格尔说谢林的“无差别的同一”是“抽象的同一”,并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对其进行了改造。而令人扼腕喟叹的是,人们不大愿意记取或自觉遗忘了谢林的哲学首创,甚至不予承认谢林对于黑格尔的先导意义,因为后者的名声太大了。正像进化论以大名鼎鼎的达尔文命名而与华莱士无关一样,尽管后者通过科学观察和研究首先发现了生物进化的原理,甚至发表了相关的论文,但是偏爱名人的历史就是不认这个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