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_老子新論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成“較”亦作“形”,“前”作“先”。強本嚴君平《注》:“先以後見,後以先明。”東漢以後,始易爲“前”耳。* * * *盧育三曰:“前後相隨”之後,帛書《老子》甲乙本均有“恆也”二字。人們據此認爲老子把“有无相生,難易相成”等的對立統一看做永恆的規律。有“恆也”二字則前後語意完整,無此二字則語意未了,似有話待言之感。後世傳本皆奪此二字,卒失前後相應之脈終。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蔣錫昌曰:顧本成玄英《疏》:“……何先何後。”是成“較”亦作“形”,“前”作“先”。強本嚴君平《注》:“先以後見,後以先明。”是嚴亦作“先”。《老子》本書“先”“後”連言,不應於此獨異。

朱謙之曰:前,敦煌本作“先”,遂州碑本、顧歡本、強思齊本亦作“先”。

案:帛書二本“前”亦咸作“先”,可爲蔣證。嚴遵本及想爾本系統皆作“先”,與帛書合。東漢以後,始易爲“前”耳。

* * * *

盧育三曰:“前後相隨”之後,帛書《老子》甲乙本均有“恆也”二字。人們據此認爲老子把“有无相生,難易相成”等的對立統一看做永恆的規律。此説不可取。

古棣曰:有“恆也”二字於義可通,但破壞了詩的格律,《老子》原文必不如此。

楊丙安曰:或謂此“恆”字乃總結上六句之詞,必不可少,今本奪去久矣。唯統觀上下文意,此“恆”字似非正文,或爲讀者所記,且爲帛書所獨有,他本皆無,故予存之可也。

高明曰:帛書甲、乙本此節經文遠優於今本,尤其是最後有“恒也”二字,今本捝漏。它是對前文諸現象的總概述,指明事物矛盾對立統一是永恆存在的。有“恆也”二字則前後語意完整,無此二字則語意未了,似有話待言之感。

案:帛書二本“相隨”下復有“恆也”二字。“有無之相生也……恆也”,蓋謂天下事物,無處不矛盾,無處不對待,此乃字宙内恆常之現象也;自“有無”至“恆也”,自成小節,而“恆也”二字,即此小節之結語,最爲可貴。後世傳本皆奪此二字,卒失前後相應之脈終。高亨謂本節與下文“文意截然不相聯”,則“恆也”爲本節結語更不可缺。蓋其奪甚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