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

时间:2023-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上,下知有之;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吴澄注亦作“不”。是皆“太上,不知有之”之誼也。足證《老子》原文如此,元明諸本作“太上,不知有之”者,乃由後人竄改。蓋吴澄最先擅改此文,並解作“民不知有上”;其後各本從之,相沿相襲,老子古義卒完全淹失矣。

太上,下知有之;

紀昀曰:“下”,《永樂大典》作“不”,吴澄注亦作“不”。

朱謙之曰:王《注》舊刻附孫鑛《考正》云:“今本‘下’作‘不’。”作“不”義亦長。

嚴靈峯曰:第十章云:“生而不有。”是皆“太上,不知有之”之誼也。當據吴本改“下”作“不”。

陳鼓應曰:“不”字,王弼本作“下”。吴澄本、明太祖本、焦竑本、鄧錡本、潘静觀本、周如砥本都作“不”。本章最後一句:“百姓皆謂我自然。”就是“不知有之”,人民不知道有帝力的一個説明。作“不知”意義較爲深長。

高明曰:從帛書甲、乙本觀察,同作“太上,下知有之”。譣之古籍,《韓非子·難三篇》引此文作“太上,下智有之”,“智”乃“知”之借字。《文子·自然篇》作“故太上,下知而有之”。足證《老子》原文如此,元明諸本作“太上,不知有之”者,乃由後人竄改。

案:《韓非子·難三》、《文子·自然》及《淮南子·主術》用老子此文,字皆作“下智”;高誘注《淮南子》、想爾、河上及王弼注本章,字亦作“下知”;帛書二本亦並作“下知”,是老子此文當作“下知”明矣!陸希聲《注》曰:“太古有德之君無爲無迹,故下民知有其上而已,謂帝力何有於我哉。”其説至塙。蓋吴澄最先擅改此文,並解作“民不知有上”;其後各本從之,相沿相襲,老子古義卒完全淹失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