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入於無間。
嚴可均曰:御《注》、河上、王弼無“於”字,傅奕、《淮南子》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閒”。
劉師培曰:《淮南·原道訓》引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此《老子》古本也。王本亦有“出於”二字。王弼上文注云:“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注》文“無所不出於經”,當作“無所不經”,與上“無所不入”對立。“出於”二字必“無有”上之正文。蓋王本亦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而“出於”二字誤入注文也。
劉文典曰:河上《注》:“故能出入無間。”是所見本尚未敚“出”字。
張舜徽曰:帛書甲本作“無有入于無間”,蓋亦上奪二字矣。水之爲物至柔,及其積厚勢重,可以潰決隄防,漂没城邑。泛濫所至,無隙不入,可以知其威力之大。老子有見及此,因悟柔弱可勝剛強,爲人君者,宜去健羨,黜聰明,任人而不任智,而收無爲之效。
張松如曰:此句“無有入於無間”,實即上文“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的申説。如云:“出於無有,入於無間。”便不知所云爲何物矣。
古棣曰:此句承上句“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聖”而來;“無有”指至柔之水,“無間”指金石之類,言其無間隙也。“無有,入於無間”,正是對“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的解釋和抽象,這裏用不著“出於”二字,有“出於”則不通。
高明:如依易、劉二氏之説,而在句前增添“出於”二字,讀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則與經義相違。今以帛書經文證之,易、劉之説不確,而傅、范二本俱有衍誤。
案:西漢以前,此文已有二源流,一作“出於無有,入於無間”。《淮南子·原道》所據者,即此源流。《精神》曰:“出入無間……入於無間。”雖未明言出於本書,然而,恐亦與老子此文有關;言“出”,言“入”,蓋所見者亦屬此源流之句型耳。《莊子·庚桑楚》曰:“萬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爲有,必出乎無有。”亦一再言“出於無有”。然則,此源流蓋可上溯至先秦矣。古王本、古本系統及河上公本皆有“出於”二字〔11〕,可知此源流亦深受學林所接受。《指歸》曰:“出入無外而無圻……出無間,入無孔,俯仰之頃經千里。”疑嚴本有“出於”二字,亦此源流之句型耳。另一源流作“無有,入於無間”,帛書甲本即如此作,乙本漫漶,存“无間”二字,是否即此源流,蓋不可知。《文子·道原》、《説苑·敬慎》引皆無“出於”二字,所據者即此源流耳。想爾本亦無此二字。二源流之不同,涇渭分明。
二案:二句蓋承上文而言,謂天下至柔,其威力之大,可以出無有、入無間,神明而不可測,威嚇而不可明。《指歸》曰:“夫道……出入無外而無圻,經歷珠玉而無朕。……神明在身,出無間,入無孔……。”河上《注》曰:“道無形質,故能出入無間,通神明、濟群生也。”均就“出於無有,入於無間”闡發經義,説亦可通。張松如、盧育三、古棣及高明諸家皆斥其非,恐未可執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