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是以聖人方而不割,馬敍倫曰:館本無“是以聖人”四字。島邦男謂嚴本原無“是以聖人”四字,此乃後漢以後傳鈔者所增,其説恐必須斟酌。帛書甲本此文全毁,乙本作“是以方而不割”,雖無“聖人”二字,“是以”二字猶在;老子書八十一章,從來未將“是以”、“是以聖人”作爲一章之起句者;據此,帛書乙本不以“方而不割”以下别爲一章,蓋可斷言矣。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馬敍倫曰:館本無“是以聖人”四字。各本及《淮南·道應訓》、《文子·上義篇》引同此。

張舜徽曰:帛書乙本無“聖人”二字,蓋偶奪去。

島邦男曰:古本“其日固已久矣”下有“是以聖人”四字,今本無,蓋《指歸》以此句畢此章,以下爲次章,故固當無之。覩之於《解老》,無此四字,而想爾本亦無,則原經文無此四字,嚴本非省之,乃知此四字係後漢以降增益。

高明曰:乙本無“聖人”二字,今本除嚴本外其它皆有之,究屬孰是?從前後文意分析,……顯然這是老子教導人們爲了適應這種鮮爲人知的變化,應自我進行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之道德修養,非指天賦予聖人的特有美德。……從而可見,乙本無“聖人”二字,似與經文内容更爲貼切。

案:嚴本“方而不割”以下别爲一章,與各本不同。島邦男謂嚴本原無“是以聖人”四字,此乃後漢以後傳鈔者所增,其説恐必須斟酌。考《指歸》曰:“故王者與師動利則民欲,民欲而以方……人主獨立……是以明王聖主……是故明王聖主……。”説解本章時,動輒云“王者”、“人主”及“明王聖主”,則嚴本“方而不割”之上亦有“是以聖人”四字乎?此其一。帛書甲本此文全毁,乙本作“是以方而不割”,雖無“聖人”二字,“是以”二字猶在;老子書八十一章,從來未將“是以”、“是以聖人”作爲一章之起句者;據此,帛書乙本不以“方而不割”以下别爲一章,蓋可斷言矣。是知西漢早期不在此句分章。此其二。《韓非子》引上下文,未引“是以聖人”四字,此乃默證,不得以爲據。此其三。據此三端以覘之,古本《老子》此文蓋亦當有“是以”,或“是以聖人”數字也。“是以某某”乃《老子》習詞,屢屢出現於一章之中,或一章之末;其作“是以聖人”者,有第二、二十七、二十九、三十四、四十七、六十四、六十六、七十、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七及七十九等章;出現“是以君子”者,有第二十六章;出現“是以大文夫”者,如第三十八章;出現“是以侯王”者,如三十九章;此文若有“是以聖人”、“是以”,亦符合《老子》文例耳。

* * * *

蔣錫昌曰:“廉而不劌”,言利而不傷也。《莊子·在宥》:“廉劌彫琢。”《荀子·不苟》:“廉而不劌。”《禮記·聘義》:“廉而不劌。”古皆廉、劌並言。

朱謙之曰:“廉而不劌”一語,《荀子》中數見。《法行》……《榮辱》……,皆與此同。

案:害,當從蔣、朱之説作“劌”;“廉而不劌”,乃古成語也。御注本作“穢”;穢,借爲劌耳。帛書乙本作“刺”,刺與劌義略近,《説文》曰:“劌,刺傷也。”唯此文當以作“劌”爲是;帛書作“刺”,蓋誤書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