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不畏死,
傅本“民”下有“常”字,畢沅曰:河上公、王弼無“常”字。
嚴可均曰:高翿“民”下有“情”字。
武内義雄曰:敦、遂二本“民”下有“常”字,景本無。
易順鼎曰:畢氏考異傅奕本作“民常不畏死”,按下云“若使民常畏死”,則此亦當有“常”字矣。《容齋續筆》卷五、卷十兩引皆有“常”字。
古棣曰:從《老子》詩格律看,不應有“常”字或“恒”字,不應作“如之何其”,也不應有“若”字。“民不畏死”,在老子時代已經是普遍事實,下文“若使民常畏死……”,理應有“若”字。“民不畏死”則不應加“若”字,乙本這個“若”字,蓋涉下文而衍。
高明曰:從經義分析,“民”前當有“若”字,尚可構成前後一致之疑問句型。故此文當從帛書作“若民恒且不畏死”,更近於《老子》原本。
案:帛書乙本“民”上有“若”字;“若民不畏死”,與下文“若使常畏死”相儷,有“若”字是也。易據傅本及《容齋随筆》引謂“民”下當有“常”字,其説可從;帛書乙本有“恒”字,恒、常義同。高翿本“民”下有“情”字,疑“情”乃“恒”之譌。
又《尹子·大道》下引無“若”字,嚴本同;疑古本或有一源流無此字者。奈何以死懼之?
傅本“奈何”作“如之何”,“以”上有“其”字,畢沅曰:河上公、王弼作“柰何以死懼之”。
朱謙之曰:《慎子·外篇》均引《老子》曰:“民不畏死,如何以死懼之。”與傅、范本作“如之何”略同。
案:帛書甲本“奈何”同,乙本作“若何”,傅本、范本作“如之何其”;奈何、若何、如之何其,義皆相近。《尹文子》及《慎子》引作“如何”,蓋省“之”、“其”二字耳。傅本、范本並作“如之何”,與《尹文子》所據者近,古。帛書二本次“死”字均作“殺”,“之”下均有“也”字。作“殺”,與下文“吾得執而殺之”、“常有司殺者殺”諸“殺”字相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