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夫代大匠
河上本“者”下有“殺”字,“是”下有“謂”字。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是謂”作“謂”,辛本作“是”。
唐文播曰:二“”字2347卷作“斬”,2639卷作“斬”〔40〕。
案:S.4430“者”下有“殺”,次“大”字無。S.3926無次“”字。
希不傷其手(五十四字)
河上本“手”下有“矣”字,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矣”字。
唐文播曰:“手”下2639卷有“矣”字。
案:據雪堂校文,敦煌庚本“手”下蓋有“矣”字。S.6453章末有“五十四字”四小文。
七十五章
人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
河上本“人”作“民”,羅振玉曰:敦煌辛本“民”字作“人”。
唐文播曰:“人”2639卷作“民”。
案:S.3926“人”作“民”,S.4430“上”下有“取”字。據羅校,敦煌庚本“人”蓋作“民”。
是以飢百姓之難治以其上有爲
河上本“百姓”作“民”,“上”下有“之”,羅振玉曰:敦煌辛本作“百姓”,無“之”字。
唐文播曰:“百姓”二字2420、2639兩卷作“民”。“上”下2420卷有“之”字。
案:S.4430及S.3926“百姓”均作“民”,“上”下並有“之”字。S.4430“其”上無“以”字。據羅校,敦煌庚本蓋作“民”,有“之”字。
是以不治民之輕死
唐文播曰:“不”字2347、2420兩卷作“難”。“民”字2517、2420兩卷作“人”。
案:S.4430及S.3926“不”並作“難”,S.3926“民”作“人”。雪堂此處無校文,疑敦煌庚、辛二本作“是以難治民之輕死”,與河上本合。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輕死
河上本“生生”作“求生”,羅振玉曰:敦煌辛本“求生”作“生生”。
唐文播曰:上“生”字2420卷作“求”。
案:S.4430及S.3926“生生”均作“求生”。據雪堂校文,敦煌庚本蓋作“求生”。
夫唯无以生爲者是賢於貴生(五十三字)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爲”下更有“生”字。
唐文播曰:“爲”下2369卷有“生”字,“是”下有“乃”字。
案:S.4430無“唯”字。S.6453章末亦有“五十三字”四小字。
七十六章
人之生柔弱其死堅彊
河上本“生”“死”下並有“也”字,羅振玉曰:敦煌辛本均無兩“也”字,下二句同。敦煌辛本“堅”作“剛”。
唐文播曰:“人”字2347卷作“毛”。“生”“死”下,2420及2639兩卷各有“也”字。
案:S.3926“生”“死”下亦並有“也”字。據雪堂校文,敦煌庚本恐亦有二“也”字。
萬物草木生之柔毳其死枯熇
河上本“生之”作“之生”,下有“也”字,羅振玉曰:敦煌辛本作“生之”;庚本無“也”字,無“枯”字。
唐文播曰:“之”“死”下2420、2639兩卷各有“也”字。“毳”字2517及2420兩卷作“脆”。
案:S.4430及S.3926“生之”並作“之生也”(S.4430無“也”字),“毳”並作“脆”,“熇”並作“槁”(S.189同)。據羅校,敦煌庚本作“之生”,有“也”字。
故堅彊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彊則不勝木彊則共故堅彊居下柔弱處上(五十四字)
河上本“故堅彊居下”作“強大處下”,羅振玉曰:敦煌辛本作“故堅強居下”,庚本作“故強大處下”。
唐文播曰:“故堅彊居下”句,2639卷作“強大處下”,無“故”字。
鄭成海曰:S.3926作“故彊大處下”。
案:S.4430“共”作“兵”,“故堅彊居下”作“強大處下”。又S.6453章末亦有“五十四字”四字。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
河上本“弓”下有“與”字,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與”字,庚本“與”作“乎”。
唐文播曰:“弓”下2639卷有“乎”字。
案:S.4430及S.3926“弓”下亦有“乎”字。
高者抑之下者擧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
羅振玉曰:“有餘者”,敦煌庚本無“者”字,下句同。
唐文播曰:“與”2639卷作“益”。
案:S.4430“與”作“補”。
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
河上本“人”下有“之”字,“損不足”下有“以”字,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以”字,庚本“以”作“而”。
唐文播曰:“損有餘”下2639卷有“而”字,“人”下2420卷有“之”字。
案:S.4430及S.3926“損有餘”下並有“而”字;S.4430“人”下有“之”字,“損不足”下有“而”字;S.3926“損不足”下有“以”字。又河上本“人道”作“人之道”,羅氏無校文,蓋敦煌庚、辛二本亦作“人之道”也。
熟能有餘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能”下有“以”字。
唐文播曰:“能”下2420卷有“以”字。
案:據羅校文,敦煌辛本“能”下蓋無“以”字。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爲而不恃成功不處其不欲示賢(七十四字)
河上本“成功”下有“而”字,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而”字。敦煌庚本“賢”下有“也”字,辛本“則其欲退賢”。
唐文播曰:自“補不足人道”至“熟能有餘”十八字,2347卷缺,當爲誤脱。“其不欲示賢”句,2420卷“示”作“見”,2347卷作“斯不貴賢”。
案:S.4430及S.3926“成功”咸作“功成而”,“示”均作“見”。S.189末句作“斯不貴賢”。又S.6453章末亦有“七十四字”四小文。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彊者莫之能先
河上本首句作“天下莫柔弱於水”,羅振玉曰:釋文河上本作“天下柔弱莫過於水”,敦煌辛本同。辛本“攻”作“功”,無“者”字。敦煌庚本此句上有“言水柔弱”四字。
唐文播曰:“先”字2420卷作“勝”。
案:S.4430及S.3926“先”並作“勝”。據雪堂校文,敦煌庚本首句蓋與今河上本合。
其无以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彊
河上本無“故”字,“柔”“弱”二句互易,羅振玉曰:敦煌庚本作“无易之”。景龍本作“故弱勝強柔勝剛”,敦煌庚本同而無“故”字。敦煌辛本作“故柔勝剛弱勝強”。
唐文播曰:“其无以易之”句2420卷作“以其无能易之”。“故柔勝剛,弱勝彊”2420卷無“故”字,二句相顛倒,“柔”“弱”二字下各有“之”字。
案:S.4430及S.3926並無“故”字,二句亦互易;S.3926“柔”“弱”下且各有“之”字。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言
河上本“言”作“云”,羅振玉曰:敦煌辛本“不”作“能”,無“云”字。敦煌庚本作“故聖人言云”。
唐文播曰:“不”字2517、2347兩卷作“能”。“是以”二字2420卷作“故”。“言”下2420卷有“云”字。
鄭成海曰:S.3926“言”下有“云”字。
案:S.189“不”作“能”,S.4430“是以”作“故”,“言”作“云”。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六十四字)
唐文播曰:“祥”字2420卷作“詳”。
案:S.4430“社稷”“天下”下,並有“之”字。又S.6453及S.602章末皆有“六十四字”四小文。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不責於人
河上本“左契”下有“而”字,羅振玉曰:敦煌辛本無“而”字。
唐文播曰:“契”下2420卷有“而”字。“責”字2347卷作“貴”。
案:S.4430及S.3926“左契”下並有“而”字。據雪堂校文,敦煌庚本蓋亦有“而”字。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撤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字)
案:S.6453及S.602章末亦有“字”二字。
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羅振玉曰:敦煌辛本作“使民有什伯之器”,庚本作“使有阡陌人之器”。
唐文播曰:“使”下2420卷有“民”字,“佰”字2420卷作“百人”。2517卷“佰”下有“民”字〔41〕。
案:S.4430“使”下有“民”字;S.4430及S.3926“佰”下均有“人”字。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有舟與无所乘之
羅振玉曰:敦煌庚本“民”作“人”,無“而”字,“有”作“其”。
唐文播曰:“有”上2420卷有“雖”字。“與”2517、2347、2420卷作“譽”〔42〕。
案:S.4430、S.3926及S.189“有”上皆有“雖”字。S.189“與”作“譽”〔43〕。
有甲兵无所陣之
河上本“有”上有“雖”字,羅振玉曰:敦煌庚本無“雖”字。
唐文播曰:“甲”2347卷作“鉀”,“陣”作“陳”。
案:S.189“甲”作“鉀”,S.4430、S.3926及S.189“陣”均作“陳”。據羅校,敦煌辛本句首蓋作“雖有”。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處樂其俗鄰國相望鷄狗之聲相聞使至老不相往來(七十三字)
河上本“使民至老”作“民至老死”,羅振玉曰:敦煌庚本無“死”字,辛本作“使民至老”。
唐文播曰:“往”2599卷作“住”。
案:S.4430、S.3926及S.189“安其處”並作“安其居”〔44〕。S.4430及S.3926“使民至老”均作“民至老死”。據雪堂校文,敦煌庚本蓋作“民至老”。又S.6453及S.602章末並有“七十三字”四小字。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唐文播曰:“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二句,2347、2420兩卷在“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下。
案:S.4430及S.189“知者”二句,亦在“善者”二句之下。河上本“知者”“善者”二句互易,雪堂無校文,蓋敦煌庚、辛二本與河上本合。
聖人无積既以爲人己愈有
唐文播曰:二“愈”字2420卷並作“俞”。
案:S.4430、S.3926及S.189“无”並作“不”,S.3926及S.189
“爲”並作“與”。
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争(五十七字)
羅振玉曰:“聖人”下敦煌辛本無“之”字。
案:S.6453及S.602章末亦有“五十七字”四小字。
道經卅七章二千一百八十四字
德經四章二千八百一十五字
案:諸寫本卷末有字一行,S.189作“老子道德經”,S.3926作“老子德經下河上公章句”,S.6453作“老子道德經上下卷”。又S.602除“道經卅七章二千一百八十四字”外,旁側又有一行,惟殘損不可辨;S.6453次行有字,云:“大唐天寶十年歲次辛卯正月酉朔廿六日庚戌敦煌郡燉煌縣玉關鄉”〔45〕。
右校文一則,約三萬六千餘言;旨在保存各卷文字上之歧異,供研究者之徵用,故不爲論斷。本校文以唐著爲基礎,唐著底本爲P.2584及P.2417,本文一仍其舊;所採録之寫本,計英倫所藏編號189、602、783、792、798、2060、2267、4430、5920等九種,皆諸家所未見及者。
總計所有敦煌《老子》寫卷,若將本文計算在内,惟巴黎所藏編號2350、2421、2577、2735、3235、3237、3277、3592、3725、3864十種及日本書道博物館所藏二種,有待後來者之搜羅比勘外,其他英倫、北京及私人所藏者,已全部彙録於本文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