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寫卷與指歸
接下來,我們要探討《老子》敦煌本和西漢末年嚴遵《道德指歸》的關係。首先,先討論嚴遵其人及其書。
嚴遵,字君平,西漢末年人,《漢書》説“依老子、嚴周[17]之指,著書十餘萬言”[18],是一位著名的老莊學者。三國時,李權説:“仲尼、嚴平,會聚衆書,以成《春秋》、《指歸》之文。”[19]據此,嚴君平所著有關《老子》的書,蓋名《指歸》。此後,《隋書》、兩《唐書》及《釋文》都著録此書,或云十一卷,或云十四卷,略有不同;蓋以十四卷爲是。經過了元、明二朝,此書亡佚了首六卷,只存卷七至卷十三,可謂不幸之至。更不幸的是,《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列擧許多證據,判定今存七卷的《道德指歸》是一部僞書,“能文之士所贋託”[20];張心澂《僞書通考》也附同此説[21]。
今存七卷的《道德指歸》是不是一部僞書呢?有關這個問題,筆者在《論嚴遵其人及其〈道德指歸〉》[22]一文裏,曾經詳細加以討論;筆者根據下列各種的證據:
1﹒《指歸》有些句子省略,與帛書本《老子》相符合,其例有三;
2﹒《指歸》有些實義單字的用法除與帛書相合外,與其他各本皆不相同,其例有三;
3﹒《指歸》有些句子、詞彙,除與帛書相合外,與其他各本皆不相同,其例有五;
4﹒《指歸》省略的虚字,有許多都和帛書相合,其例有四;
5﹒《指歸》有一些句子或詞彙,如果和今本相較,它們是顛倒互移的;但是,它們却和帛書相合,其例有二;
6﹒《指歸》文字頗有與古籍徵引《老子》者相合,而與今傳各本不同,其例有七;證據凡二十四條,再加上唐鴻學所擧的三條[23],筆者認爲今存七卷《指歸》及其經文是西漢末年嚴君平的真著,非後人所能贋託[24]。《道德指歸》既不是僞書,就可以加以利用,用來探討敦煌《老子》寫卷的淵源了。
在撰述敦煌《老子》寫卷攷異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敦煌本有許多和《指歸》相合的地方;這些例子,不但可以證明指歸的古舊,也可以證明敦煌卷底本的不俗。這裏,把各例子條擧出來:
1﹒五十章:“夫何故?”案:王本與河上本合;帛書本“故”下有“也”字,傅本同。敦煌S.3926作“夫何故哉”,“故”下有“哉”字;檢《指歸》本,此句正作“夫何故哉”。
2﹒五十五章:“謂之不道。”案:帛書本、王本及傅本“不”字同,《指歸》本作“非”。敦煌P.2417及S.6453“不”並作“非”,與《指歸》本合。
3﹒五十八章:“是以聖人方而不割。”案:各本皆與此合,帛書無“聖人”二字。敦煌P.2417及S.6453咸無“是以聖人”四字;檢《指歸》正文,正無此四字。
4﹒六十一章:“大國不過欲兼畜人。”案:《指歸》本“大國”上有“夫”字,爲各本之所無。敦煌P.2347及P.2417均有“夫”字,與《指歸》本合(帛書“大國”作“大邦”,其上有“故”字)。
5﹒六十四章:“九層之臺。”案:帛書“層”作“成”,敦煌庚本同。王本及傅本並作“層”,與河上本合。《指歸》本作“重”,敦煌P.2347及P.2417亦均作“重”,與《指歸》合。
6﹒六十七章:“其細。”案:帛書甲本作“細久矣”,王本及傅本並作“其細也”。《指歸》本“其細”作“其小”,敦煌P.2417及S.6453與指歸合,並作“其小”。
7﹒七十三章:“此兩者。”案:帛書此句作“此兩者”,其他各本皆與河上本合。《指歸》本作“常知此兩者”,視河上本多“常知”二字;檢敦煌庚本及壬本,“此”上正有此二字。
8﹒七十五章:“民之難治。”案:帛書本作“百姓之不治也”,王本作“民之難治”,傅本作“民之難治者”,文雖略有不同,惟均有一“之”字,《指歸》本作“百姓難治”,無“之”字;檢敦煌辛本,此句正無“之”字,與《指歸》合。
9﹒七十五章:“以其上之有爲。”案:各本同。帛書甲本及《指歸》本並無“之”字;檢敦煌P.2347、P.2417及S.6453,皆無“之”字,與帛書及《指歸》合。
上擧九證,都是敦煌本與《指歸》本相合之處;如果敦煌本和《指歸》本相合,同時又和其他各本相合的,都不在此九證之内。
這裏所擧出來的九條例證,屬於文字相同的有三例,共同省略某文字的有三例,皆有某文字的也有三例;例證雖然只有九條,不過,它們却很堅强地證明了敦煌本的來源是非常古遠,其底本恐怕和《指歸》本有某些不可忽略的關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