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象山先生陆九渊经典语录

象山先生陆九渊经典语录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本论陆九渊“心”本论的思想,并未否定或用“心”取代理学最高的哲学范畴“理”。但作为心学体系创始人的陆九渊,没有停留在二程、朱熹的学说上,他经过自身的探索提出了以“心”为本的思想学说。陆九渊一生都在致力于构造以“心”为本的思想体系。陆九渊的弟子徐仲诚为了体验这一说法,在槐堂苦思冥想一个月。

第二节 陆九渊的心本论

陆九渊“心”本论的思想,并未否定或用“心”取代理学最高的哲学范畴“理”。在陆九渊的思想体系中,“理”也是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总秩序。他说:“塞宇宙一理耳……此理之大,岂有限量?程明道所谓有憾于天地,则大于天地者矣,谓此理也。”(《陆象山全集》卷十二《与赵咏道》)“此理充塞宇宙,天地鬼神且不能违异,况于人乎?”(《陆象山全集》卷十一《与吴子嗣》)每个人都受“理”的制约,都必须遵循“理”的原则。

但作为心学体系创始人的陆九渊,没有停留在二程、朱熹的学说上,他经过自身的探索提出了以“心”为本的思想学说。据《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六《年谱》记载,陆九渊年方13岁时,读到有关宇宙的解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然大彻大悟,认识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并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命题。

陆九渊一生都在致力于构造以“心”为本的思想体系。他关于“心”的学说,是通过解说孟子的有关言论而阐发的。他对于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格外感兴趣: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吾之本心也。(《陆象山全集》卷一《与曾宅之》)

也就是说,万物都在我“本心”之中,无须外求。陆九渊的弟子徐仲诚为了体验这一说法,在槐堂苦思冥想一个月。一天,陆九渊问他:“仲诚思得《孟子》如何?”徐仲诚回答道:“如镜中观花。”他借用了佛教的术语来表明自己的观点:镜中所观之花只是花的映象,而不是真正的花。言下之意,宇宙万物也都是“吾心”的映象,人生活在此世界上,宇宙万物皆幻然不实地浮现在我心中。陆九渊对徐仲诚的回答十分满意,赞扬道:“仲诚真善自述者”,并对左右学生说:“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诚身上”(《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四《语录》),“此天之所以予我者,非由外铄我也。思则得之,得此者也;先立乎其大者,立此者也。”(《陆象山全集》卷一《与邵叔谊》)所以,陆九渊得出了“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同上)的结论。这样,“心”就成了宇宙万物的本原:“心之所为,犹之能生之物,得黄钟大吕之气,能养之至于必达”(《陆象山全集》卷十九《敬斋记》)。

不仅如此,“心”还是社会道德原则的本质,是一种伦理性的实体,道德行为乃是它的外在表现。他说:“仁义者,人之本心也。”(《陆象山全集》卷一《与赵监》)。有了这个“心”,人才能够自觉地进行道德践履而不受外在压力的制约:“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处自羞恶,当辞逊处自辞逊,是非在前,自能辨之”(《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四《语录》)。

陆九渊的“心”已经具备了理学天理的基本特征,他同时又承认天理的存在和它的至高无上性。他提出的“心即理”命题协调了二者的相互关系,使心学体系不仅保持“心”本论的基本原则,也容纳了理学的客观天理。他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陆象山全集》卷一《与曾宅之》)“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二者是绝对等同的,天理的所有内涵都在“心”中具备。这样,主体与客体,主观自我与客观世界,永远消融了相互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不可分割地融为一体,世界只是一个“心”的世界,而“心”也是一个包容大千世界的“理”。

值得注意的是,陆九渊并未把“心”等同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他虽然口口声声称“吾心”,但这个“心”却人人皆有,人人一致,是宇宙间无数个体共同的意识。他说:

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而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三《象山先生行状》)

东海、西海、南海、北海,表明了世界的四方空间范围,上下千百世,表明了世界的时间范围,这实际上正是指的“宇宙”。此“心”在宇宙中永恒存在、无始无终、充塞一切。古往今来的圣人之“心”与天南海北的圣人之“心”完全一致,毫无区别。“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此。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陆象山全集》卷三十五《语录》)千“心”万“心”,只是一个“心”,它们不仅是同一的,也是相互沟通的,尽自我之“心”,也就能尽他人之“心”,尽天地之“心”。可见,陆九渊的“心”并非绝对的个体主观自我,它也具有客观性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