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客观历史原因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客观历史原因

时间:2023-08-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魏源像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阳人,著作有《古微堂集》等。魏源关于“夷务”的著作,集中反映在《海国图志》中。魏源的师夷,是出于反侵略的需要。魏源对改善国内政治,有广泛的论述。魏源的经世致用观念,不可能超出传统政治形态。

第四节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

img56

魏源像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著作有《古微堂集》等。如果说,龚自珍的思想立足于揭露批判,那么魏源的思想则立足于建设。他最重要的方面,是清醒地看到当时的国际大势,对“夷务”有着敏锐的眼光。

魏源关于“夷务”的著作,集中反映在《海国图志》中。这是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础,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地理历史的专著。1842年,50卷本的《海国图志》刊行问世(1847年增补至60卷,1852年又增补为100卷),成为当时了解“夷务”的必读书,“风行海内”,对后来的洋务派和维新派都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流传到日本,推动了明治维新。魏源认为,要抗击列强,必须先了解列强,并学习其长处,即“师夷长技以制夷”[1]。这一提法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这是中国人在近代首次发出要向西方学习的呼声,是中国主动采纳西学的起点。这种学习,不是那种居高临下式的容忍态度,也不是怀柔远方的宽厚姿态,而是明确以“夷”为师。一个“师”字,突破了天朝大国的狭隘心理。同时,这种学习,不是单纯在学术上的借鉴互补,也不是打通中西的融会贯通,而是以战胜列强为目的。一个“制”字,反映了当时的危机意识和自强精神。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基本上都是这一取向。

魏源的师夷,是出于反侵略的需要。他批评那种把西学看作“奇技淫巧”“形器之末”而拒绝学习的论调,强调“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究竟在哪些方面师夷,魏源也有明确的表达。鸦片战争使国人直观地看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所以,魏源当时列举的泰西长技,基本上限于器物制造和军事技术。他认为:“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至于要学习的具体东西,他提出设立造船厂、火器局,聘洋人为师,不但制造船舰枪炮,而且制造“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火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总之,凡有益于军事民用者,都在学习之列。并建议设立译馆,以了解夷情。“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译夷书始;欲造就边才,必先用留心边事之督抚始。”(以上均见《海国图志》卷一《筹海篇》三,《魏源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以下只注篇名)

尽管魏源通过对西方列强资料的整理归纳,已经看到泰西与大清在体制上的差异,但是,他尚未从体制高度论证“师夷”问题。例如,他在《海国图志》中向中国介绍了美国的联邦民主制:“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却只是旁观性的阐述而已,并不主张以此为师改变中国的体制。魏源对改善国内政治,有广泛的论述。在《海国图志》序中,他主张革除积患,包括“人心之寐患”和“人才之虚患”,要求执政者“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以实事程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网临渊而结之,毋冯河,毋画饼”。这些观点具有积极意义,但仍然属于传统政治思想的范畴,是对儒学治国理念中经世致用成分的发挥和展开。

在思想体系上,魏源继承王夫之、颜元等人的学说,强调知行关系中“行”的基础性和优先性,主张“知”从“行”中来。他比喻道:“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默觚·学篇二》)他坚持历史进化观,认为时代变异,“后世之事胜于三代”。

从总体上看,魏源的思想还是传统型的。由他实际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编》(道光六年,1826年成书,中华书局1992年影印出版,更名为《清经世文编》)所收录的资料,就能明显看出这一点。这一重要文集共120卷,辑录了从清初到道光时期的学者书札、官员奏议、官方文书2236篇,分为学术、治体、吏政、户政、礼政、兵政、刑政、工政八纲,汇集了清朝前期求本务实的各类代表作。其命名含义为“经世以表全编,则学术乃其纲领”;“时务莫切于当代,万事莫备于六官”。书中的主要议论,集中于赋税、盐政、漕运、河工等方面。魏源的经世致用观念,不可能超出传统政治形态。后来张鹏飞编辑的《皇朝经世文补编》、饶玉成编辑的《皇朝经世文续编》、麦仲华编辑的《皇朝经世文新编》等依例踵作,夷务和西学的比例越来越大,议论也越来越深入,反映了魏源之后政治思想的变化轨迹。在经世文的编辑体例上,魏源是开风气者,并对后来有着重大影响。其书在晚清五次重刻重印,不胫而走。“数十年来风行海内,凡讲经济者,无不奉此书为矩洐,几于家有其书。”(《皇朝经世文新增续编序》)

对于魏源的影响,王韬曾把《海国图志》誉为是“谈海外掌故”的“嚆矢”,“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梁启超评论说: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其论实支配百年来之人心,直至今日犹未脱离净尽”;“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智识,实自此始”(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7册,中华书局影印本,第323-324页)。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已经有人开始了解西方,但其眼光往往着眼于英国,如汪文泰1841年写出《红毛英吉利考略》,萧令裕1842年写出《英吉利记》;而在魏源的影响下,中国人开始着眼于整个世界,如1848年徐继畲撰写的《瀛寰志略》、梁廷枏撰写的《海国四说》等。

【注释】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法,最早出于1842年《海国图志》。在该书的《总序》中,魏源明确提出其宗旨是“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该书卷三十七《大西洋总叙》进一步阐述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海国图志》的整体思想,都建立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