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政第三十一
〖题解〗
自然灾害的肆虐横行,社会矛盾的尖锐激化,自然矛盾与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天灾人祸相互影响,荒政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自古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荒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关注民生和生态问题是学界最近讨论的热点,在重视经济效益、效率优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公平。
对荒政积弊进行抗争具有积极意义,如抵御自然灾害、安定人民生活、恢复社会生产、稳定统治秩序;但更重要的是要探讨荒政的特征、弊端、文化效应等。对荒政不能作简单的归结,而应该从其产生的原因上作深入具体的分析。
上之人以德为外,而急于货财①,暴征横敛②,民便效尤③,相攘④相夺,则是上教得他如此。(卷16)
〖注释〗
①货财:财物。②暴征横敛:横暴滥征捐税。③效尤:仿效行为。④攘:侵犯,侵夺。
本朝监五代①,藩镇兵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然州郡一齐困弱②,靖康之祸,寇盗所过;莫不溃散,亦是失斟酌所致。又如熙宁变法③,亦是当苟且惰弛④之余,势有不容已者,但变之自不中道。(卷24)
〖注释〗
①五代:五代十国,简称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②困弱:困顿软弱。③熙宁变法:1068年,王安石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④苟且:敷衍了事。惰弛:怠惰松懈。
法令自略而日入于详,详者,以其弊之多也,既详则不可复略。今法令明备①,犹多奸宄②,岂可更略。略则奸宄愈滋矣!(卷25)
〖注释〗
①明备:明确完备。②奸宄(guǐ):违法作乱的人。
今世人多道东汉名节①无补于事。某谓三代而下,惟东汉人才,大义根于其心,不顾利害,生死不变其节,自是可保。未说公卿大臣,且如当时郡守惩治宦官之亲党,虽前者既为所治,而来者复蹈其迹,诛殛窜戮②,项背相望,略无所创。今士大夫顾惜③畏惧,何望其如此!平居暇日琢磨淬厉④,缓急之际,尚不免于退缩。况游谈聚议,习为软熟⑤,卒然⑥有警,何以得其仗节死义乎!大抵不顾义理,只计较利害,皆奴婢之态,殊可鄙厌⑦!(卷35)
〖注释〗
①名节:名誉节操。②诛殛(jí):诛杀谋害。窜戮:流窜杀戮。③顾惜:爱惜。④淬厉:激励,磨炼。⑤软熟:性情柔和圆熟。⑥卒然:终于,最后。⑦鄙厌:鄙视厌恶。
若百姓不足,君虽厚敛①,亦不济事。(卷42)
〖注释〗
①厚敛:重敛财物。
今之州郡,尽是于正法之外,非泛诛取①。且如州郡倍契②一项钱,此是何名色③!然而州县无这个,便做不行。当初经、总制钱④,本是朝廷去赖取百姓底,州郡又去瞒经、总制钱,都不成模样!(卷42)
〖注释〗
①诛取:惩罚收治。②倍契:宋代正税之外的附加税。③名色:名目,名称。④经、总制钱:宋代缴纳赋税之外被巧取豪夺的额外税收。
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①;而饱暖无教,则又近于禽兽,故既富②而教之。(卷43)
〖注释〗
①礼义:礼法道义。②富:使……富。
唐家藩镇①之患,新帅当立,朝廷不即命之,却待军中自请而后命之,故人不怀恩,反致败事。若是有司②出纳之间,吝惜③而不敢自专,却是本职当然。只是人君为政大体④,则凡事皆不可如此。(卷50)
〖注释〗
①藩镇:唐代初年在重要各州设都督府,睿宗时设节度大使,玄宗时又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②有司:官吏。③吝惜:顾惜,舍不得。④大体:大要,纲领。
移民移粟,荒政①之所不废也。(卷51)
〖注释〗
①荒政:赈济饥荒的政令或措施。
浙间农民丁钱①之重,民之雕困②,不可开眼!(卷53)
〖注释〗
①丁钱:人口税。②雕困:贫穷困苦。
近世王介甫①,其学问高妙②,出入于老佛之间,其政事欲与尧舜三代争衡。然所用者尽是小人,聚天下轻薄无赖③小人作一处,以至遗祸至今。他初间也何尝有启狄乱华,“率兽食人”④之意?(卷55)
〖注释〗
①王介甫:王安石。②高妙:高超。③轻薄:轻佻浮薄。无赖:没有才干。④“率兽食人”: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
今之为相者,朝夕疲精神于应接书简①之间,更何暇②理会国事!(卷72)
〖注释〗
①书简:书信,公文。②何暇:哪里有闲暇。
今世变①日下,恐必有个“硕果不食”②之理。(卷84)
〖注释〗
①世变:时代的变迁,世事的变化。②“硕果不食”:语出《周易·剥》:“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若有个人不经州县,便去天子那里下状①时,你嫌他不嫌他?你须捉来打,不合越诉②。(卷90)
〖注释〗
①下状:投递状纸。②越诉:越级上诉。
唐口分世业①,是从魏晋②积乱之极,至元魏及北齐后周③,乘此机方做得。(卷98)
〖注释〗
①口分:唐代按人口授田。每口人所受者,皆包含永业田二十亩,其余为口分田。世业:北魏以后实行的一种田制,世代承耕,永不收授。②魏晋: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时期。③元魏:鲜卑族拓跋部399年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534—550)与西魏(534—557)。北齐:550至557年东魏高洋夺取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后周: 557年,西魏宇文觉夺取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55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581年为隋所代。
今之官司①合用印处,缘②兵火散失,多用旧印。(卷106)
〖注释〗
①官司:官府。②缘:由于,因为。
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①。到得旱了赈济②,委③无良策。(卷106)
〖注释〗
①平居:平日。陂塘:池塘。②赈济:以财物救济。③委:确实。
邻县有事于邻州,只是牒①上。今却小郡与邻大郡便申状②,非是。 (卷106)
〖注释〗
①牒:呈文。②申状:向上级陈述事实的文书。
某见人将官钱①胡使,为之痛心!(卷106)
〖注释〗
①官钱:官府的钱币。
某尝作郡来。每见有贼发,则惕然皇恐①!便思自家是长民之官,所以致此是何由?遂百种为收捉②。捉得,便自欢喜;不捉得,则终夜皇恐③!(卷106)
〖注释〗
①惕然:惶恐的样子。皇恐:恐惧,惊慌。②百种:千方百计。收捉:逮捕捉拿。
朝廷有个公库①在这里,若过往官员,当随其高下多少与之,乃是公道,岂可把为自家私恩②!(卷106)
〖注释〗
①公库:官府之仓库。②自家:自己。私恩:私人的恩惠。
自古救荒①只有两说:第一是感召②和气,以致丰穰③;其次只有储蓄④之计。若待他饥时理会,更有何策?东边遣使去赈济,西边遣使去赈济,只讨得逐州几个紫绫册子⑤来,某处已如何措置⑥,某处已如何经画⑦,元无实惠及民。(卷106)
〖注释〗
①救荒:救济灾民,使度过饥荒。②感召:感应。③丰穰(ráng):丰收,丰熟。④储蓄:蓄积,储藏。⑤册子:簿子。⑥措置:处置,安排。⑦经画:经营筹划。
赈济①无奇策,不如讲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向在浙东,疑山阴会稽二县刷饥饿人少②,通判郑南再三云数实③。及子细,刷起三倍!(卷106)
〖注释〗
①赈济:用财物救济。②山阴会稽:今浙江绍兴。刷:统计,查抄。③通判:官名。宋初始于诸州府设置,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握有连署州府公事和监察官吏的实权,号称监州。郑南:字明仲,宁德(今属福建)人。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进士,历官直秘阁、秘阁修撰等。
今时做事,在州郡已难,在监司①尤难,以地阔远②,动成文具③。(卷106)
〖注释〗
①监司:负有监察之责的官吏。②阔远:离得远。③动:动不动。文具:空有条文。
浙东之病,如和买①之害,酒坊②之害,如盐仓③之害,更欲白④之朝。(卷106)
〖注释〗
①和买:宋代,政府于春季贷款给农民,至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偿还,谓之和买。②酒坊:酒肆,酒店。③盐仓:贮盐的仓库。④白:告诉,禀报。
法初立时,有多少好意思。后来节次臣僚①胡乱申请,皆变坏了。(卷106)
〖注释〗
①节次:逐次,逐一。臣僚:群臣百官。
主将刻剥士卒以为苞苴①,升转阶级②,皆有成价。(卷107)
〖注释〗
①刻剥:苛刻,冷酷无情。苞苴(jū):贿赂。②阶级:官位等级。
陛下但见列荐于朝廷之上①,以为是皆公选,而不知皆结托②来尔。且如今之文臣列荐者,陛下以为果皆出于公乎?不过有势力者一书便可得。(卷107)
〖注释〗
①但:只,仅。列荐:排列推荐。②结托:结交依托。
居今之世,若欲尽除今法,行古之政,则未见其利,而徒有烦扰之弊①。(卷108)
〖注释〗
①徒:徒然,空。烦扰:纷扰。
今则且理会当世事尚未尽,如刑罚①,则杀人者不死,有罪者不刑;税 赋,则有产者无税,有税者无产,何暇②议古?(卷108)
〖注释〗
①刑罚:指依照法律对违法者实行的强制处分。②何暇:哪里有时间。
今人材举业浸纤弱尖巧①,恐是风气渐薄使然,好人或出于荒山中。(卷108)
〖注释〗
①纤弱:纤细柔弱。尖巧:尖新奇巧。
今世有二弊①:法弊,时弊。法弊但一切更改之,却甚易;时弊则皆在人,人皆以私心为之,如何变得!(卷108)
〖注释〗
①弊:弊病,害处。
今看前古治乱,那里①是一时做得!少是四五十年,多是一二百年酝酿②,方得如此。(卷108)
〖注释〗
①那里:哪里。②酝酿:比喻事情逐渐达到成熟的准备过程。
礼官①不识礼,乐官②不识乐,皆是吏人做上去。学官只是备员③考试而已,初不是有德行道艺可为表率④,仁义礼智,从头不识到尾!国家元初取人如此,为之柰何!(卷109)
〖注释〗
①礼官:掌礼仪教化之官。②乐官:掌理音乐的官员。③备员:充数,凑数。比喻居官有职无权或无所作为。④初:都,全。德行:道德品行。道艺:学问技能。表率:榜样。
古者刻剥①之法,本朝皆备,所以有靖康之乱②。(卷110)
〖注释〗
①刻剥:苛刻,残酷无情。②靖康之乱:宋钦宗靖康年间(1126—1127),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
古今祸乱,必有病根。汉宦官后戚①,唐藩镇②,皆病根也。今之病根, 在归正③人忽然放教他来,州县如何柰得他何!所幸老者已死,少者无彼中人气象,似此间人一般,无能为矣。(卷110)
〖注释〗
①宦官:古代以阉割后失去男性功能之人在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后戚:皇后亲戚。②藩镇: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③归正:宋代称陷于外邦者返回本朝为归正。
如今民生日困,头只管重,更起不得。为人君,为人臣,又不以为急,又不相知,如何得好!这须是上之人一切埽除①妄费,卧薪尝胆,合天下之智力,日夜图求,一起而更新之,方始得。某在行在②不久,若在彼稍久,须更见得事体可畏处。不知名园丽圃,其费几何?日费几何?下面头会箕敛③以供上之求。又有上不在天子,下不在民,只在中间白干消没④者何限!(卷110)
〖注释〗
①埽除:打扫。②行在:行在所。③箕敛:苛敛民财。④白干:凭空。消没:隐没。
今上下匮乏①,势须先正经界②。赋入既正,总见数目,量入为出③,罢去冗费,而悉④除无名之赋,方能救百姓于汤火中。若不认百姓是自家百姓,便不恤。(卷110)
〖注释〗
①匮乏:缺乏,贫乏。②经界:土地、疆域的分界。③量入为出:根据国家收入数额来确定支出数额的财政原则。④悉:都,尽。
最有一件事,是今日大弊,旱则申①雨,检②荒则云熟,火烧民家则减数奏。到处如此!(卷112)
〖注释〗
①申:求。②检:检查,检视。
当时讲和①本意,上不为宗社②,下不为生灵③,中不为息兵待时,只是怯惧④,为茍⑤岁月计!从头到尾,大事小事,无一件措置得是当。(卷127)
〖注释〗
①讲和:交战双方谈判和平。②宗社:宗庙和社稷的合称。③生灵:人民,百姓。④怯惧:恐惧,胆小怕事。⑤苟:苟且。
运使①本是爱民之官,今以督办②财赋,反成残民之职。提刑③本是仁民之官,今以经、总制钱,反成不仁之具。(卷128)
〖注释〗
①运使:官名。水陆运使、转运使、盐运使等的简称。②督办:督率处理,总办。③提刑:提点刑狱公事的简称。负责地方刑狱、诉讼。
天下不可谓之无人才,如靖康建炎①间,未论士大夫,只如盗贼中,是有多少人!宗泽在东京收拾得诸路豪杰甚多,力请车驾②至京图恢复。只缘汪黄一力沮挠③,后既无粮食供应,泽又死,遂散而为盗,非其本心。自是当时不曾收拾④得他,致为饥寒所迫,以苟旦夕之命。后来诸将立功名者,往往皆是此时招降底人。(卷130)
〖注释〗
①靖康:宋钦宗1126年至1127年的年号。建炎:南宋高宗的第一个年号,共计四年(1127—1130)。②车驾:帝王所乘的车。亦指帝王的代称。③沮挠:阻止。④收拾:招纳,收容。
近年有洪邦直①为宰,以赃被讼,求救于伯圭②。伯圭荐③之甘抃,甘抃荐之。上召见,赐钱,以为此人甚廉而贤,除监察御史④。(卷132)
〖注释〗
①洪邦直(1113—?):字应贤,乐平(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官拜御史。②伯圭:赵伯圭,孝宗同母兄,死封崇王。③荐:举荐。④除:授官,拜官。监察御史:官名。隋开皇二年(582)始设,品秩不高而权限广。
某小年①见上一辈,未说如何,个个有气魄,敢担当②做事。而今人个个都恁地③衰,无气魄,也是气运④使然。而今秀才便有些气魄,少年被⑤做那时文,都销磨⑥尽了。所以都无精采⑦,做事不成。(卷132)
〖注释〗
①小年:少年,幼年。②担当:承担并负责任。③恁地:如此,这样。④气运:气数,命运。⑤被:因为。⑥销磨:磨灭,消耗。⑦精采:出色。 李楫①寇广西,出榜,约②不收民税十年,故从叛者如云,称之为“李王”,反谓官兵为贼。以此知今日取民太重,深是不便。(卷133)
〖注释〗
①李楫(1055—1124):字济之,虔州兴国(今江西兴国)人。官至翰林承旨。②约:约定,约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